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第216章 大魏改革

第216章 大魏改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义隆并没有处理徐乔之,毕竟这件事他并不知情,徐羡之也是松了一口气。

徐羡之知道,这是刘义隆看在他的面子上,毕竟自己算是两朝老臣。

这件事就算是到此为止,那名酒坊管事刘义隆并没有惩罚,毕竟他最终没有下毒,但是他也无法再在酒坊干了。

这次出巡看到关中地区越来越好,人口增加使得关中恢复了大半。

但是依然暴露了一些问题,最后通过和朝臣们的商议,刘义隆对在这次出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处理,并传达到各州郡。

宋国虽然强大,但是内部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历朝历代都不是一下子就强盛的,宋国如今才刚刚两代而已,要不是刘义隆有着后世的经验,恐怕如今宋国也无法这么强大。

宋国在改革,魏国也在改革,尤其拓跋焘看到宋国如此强大,那么刘义隆采取的政策是否适合魏国,能否让魏国更加强大。

拓跋焘并没有在朝会上说这件事,而是先和崔浩、长孙翰商议。

“二位都是我大魏的肱骨,如今你们也看到了,宋国势大,随时都可能进行北伐,我大魏去年攻燕失利,今岁又遭遇大水,如果不找办法,只会让我们和宋国差距越来越大。”

“陛下所言极是,宋国虽然同样遭遇大水,但是宋国疆域广大,这点损失不足以动摇根本。”

长孙翰说的是事实,自从灭夏之后,宋国得到关中,势力大增,这让拓跋焘很是难受。

如今刘义隆迁都洛阳,更加让拓跋焘紧迫起来,虽然双方有过多次摩擦,但是并没有进行大规模作战。

但是拓跋焘对此还是比较清醒的,宋国不是不能北伐,而且在积蓄力量,一旦宋国有了足够的力量,必然会发动北伐。

魏国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无法和宋国争锋。

“不知二位对于宋国制度了解多少?”

崔浩和长孙翰对视一眼,随后崔浩道:“陛下,臣了解一些,宋国文武分治,互不干扰。”

“就说文官方面。”拓跋焘道。

北魏军制依然沿用拓跋珪时期的士卒兵制,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普通百姓无法进入军队,自从拓跋焘登基以来,魏国就开始从平民中招募士卒,这也是向募兵制发展的开始。

宋国之所以战斗力强大,刘义隆在刘裕尚在世时就开始实行募兵制,并且淘汰大部分老卒,以增加战斗力。

但是以魏国如今的制度暂时无法这么做。

“宋国实行的是三省六部,所谓三省就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六部隶属尚书省,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每部下辖四司共二十四司。”

“嗯,这个刘义隆很厉害,这么严密的组织,并且要比魏国现行制度更加精简,怪不得宋国可以将朝廷策略实施下去。”

长孙翰道:“陛下,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相比他就是根据这个改革而来。”其实他们不知道,刘义隆实行的三省六部是经过后世检验过的,他只不过照搬过来而已。

“嗯,那你们说,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制度吗?”

“难,首先就是贵族势力必然反对,还有就是朝中大臣也会有一部分会反对,不过臣以为可以慢慢改,逐步完成。”

“臣也赞同,毕竟朝廷要以安定为主,如今北有燕国,南有宋国,草原柔然虎视眈眈,魏国不能让每部先乱起来。”

拓跋焘也觉得是这样,改革其实和春秋战国的变法一样,不会很顺利,有改革派就会有守旧派。

不过长孙翰作为鲜卑大臣中的领袖也是支持改革的,毕竟他知道魏国如今形势并不好,必须要有所改变。

最让他担心的就是那些贵族,虽然他们的势力被削弱很多,但是在朝中依旧有一定话语权。

“嗯,是得谋划谋划,不能操之过急。”

“陛下,臣以为可以先进行一些小改动,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中常侍省和御史台、都水台、谒者台等台省,精简为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和御史台,至于三十六曹可以暂时先保留,先等三省改革之后在计议。”长孙翰说出自己的意见。

“陛下,臣觉得可以,本来各省台有些就是临时设置,甚至有些职能重复,就趁此机会精简改革,还可以将那些贵族踢出三省。”

“不可,如果那样必然会让贵族不满,不过重要职位绝对不能给贵族。”

拓跋焘深以为然,虽然这些贵族让他很难受,但是他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清算,毕竟很多都是有功的,还有一些原本各部落的族长。

“就这样,三日后早朝朕就提出来。”

“陛下,不必,臣会安排人,由陛下提出不合适。”

“既然这样就由你去安排。”

“诺。”

一旁的崔浩也很无奈,长孙翰是鲜卑人,说话分量比他大很多,他这是不希望崔浩把贵族全部清出朝廷。

崔浩也明白,虽然魏国经过多年推行汉化,但是毕竟时间不是很长,汉人还没有完全接受鲜卑人的统治。

况且宋国可是汉人政权,汉人百姓对宋国更有认同感。

魏国朝堂之上,崔浩势力很小,不少汉人大臣都依附鲜卑或其他民族大臣,并不团结。

北魏毕竟才三代,而且还是非汉族政权,尤其鲜卑人曾经是草原的游牧民族,以部落形式生存,他们只能向汉人学习,不仅包括文化、制度等等,而是要全方位去学习,否则无法在汉人的土地上生存。

汉人是杀不完的,像后赵那样最终不是也以灭国而终。

拓跋焘虽然推行汉化,任用汉臣,并且对崔浩十分信任,但是依然保留着鲜卑人的傲气,认为汉人不过如此,对于鲜卑祖先流传下来的“一汉当五胡”嗤之以鼻。

拓跋焘在二人走后也思考起来,改革势在必行,就算阻力再大也无法阻拦,这事关魏国的未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