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活的和牲畜差不多的北方秦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精神分裂者的梦境!
百年之前突厥人南下的时机可谓是恰到好处,正好是柔然人和鲜卑人打得精疲力尽之时。
初为柔然炼铁奴的突厥人,在天赐雄主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先是吞并了五万余落(户)铁勒人,仅仅数年后就背叛了一心南下的主人,从背后给了柔然人致命一击。
遭到背刺的柔然人迅速崩溃,大部分族众被突厥吞并。
而后突厥人又和羌人、南晋三方联手彻底灭了鲜卑人建立的后燕,鲜卑大部分残部又被其吞并。
实力短时间内两次大涨的突厥人,在其实力最巅峰的时候意得志满的正式建国,国号大魏(世人多称为后魏)。
接下来却在是否立即南下的事情上发生了事实上的分裂。
以阿史那土门的阿史那王庭本部为首的九大部,想要一鼓作气继续南下。
后期南下以及依然留在北方草原上的其余突厥部族,则认为应该吸取柔然人孤注一掷南下的教训,先稳固北方的地盘。这一派主要是以拔延部为首的七大部。
两派本就有嫌隙的势力最终没能达成一致,阿史那土门执意带着忠于王庭的九大部族南下,背盟突然攻击后秦和南晋军队。
战事初期很顺利,强悍的后魏军迅速击败了前不久还是盟友的后秦军和南晋军。将羌人逼回了关洛之地,将南晋军一路打到了长江边上。
就在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饮马长江、志得意满的时候,遭到背叛的南晋和认为突厥就是第二个鲜卑人的羌人正式结盟,合力抵抗后魏南征大军。
同时,因为突厥人崛起速度太快,北方新占之地根基薄弱,不堪重负的河北秦人也趁机起事。
而事实上分裂成南北两派的突厥人根本无法集中力量,南不能突破长江天险,西不能攻破虎牢雄关,北也无法扑灭河北秦人起义。
就这样,继鲜卑之后又一个最有希望统一北方的突厥人,一下子陷入了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甚至被后秦军在虎牢关下击败,一路东撤失去了和河北根基之地的联系。
就在突厥人逐渐难以支撑的时候,他们犯了一百多年前北晋秦人就犯过的错误----征调北方的外族南下助战。
契丹人本是古老的东胡人的一个小分支,一直都是鲜卑人的部属,因占据了乌桓人南下让出的幽州北部才得到了最初的发展空间。
鲜卑人南下后,他们趁机将势力扩张到了漠南草原的东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后燕抵抗柔然人南侵的重要辅助力量。
柔然人被突厥人击败后,契丹人也趁机招纳了一部分柔然残部。
突厥南下时,深感突厥势大、鲜卑势微的契丹人立刻就投靠了突厥人,甚至招纳了一部分北逃的鲜卑残部,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同时,契丹人也诞生了一位天赐雄主----耶律阿保机。
突厥人南下并事实分裂以后,连河北的秦人都镇不住,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实力增长的更快。
契丹人的确在突厥人最艰难的时候帮了他们一把,不但扑灭了河北的各路秦人起义军,还帮忙击退了羌人,将其重新打回了虎牢关。
但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机,在扑灭河北义军的时候并没有一味的攻杀,而是剿抚并用,趁机招降了大量秦人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契丹人顺手占据了河北的很多地区,实力再次得到了大幅度增长。
到了这一步,有众多南下的胡族前辈做榜样,契丹人又怎么会没有入住中原的雄心呢?尤其在拥有耶律阿保机这样一个天赐雄主,又实力暴涨之后?
击败羌人之后,耶律阿保机立即就发动了一场兵变,将刀枪对准了第二个故主突厥人。
两位北方雄主,耶律阿保机和阿史那土门各率本族精锐在黄河下游南岸进行了一场正面对决(实际历史上两人不同时代,差了近四百年)。
后起的契丹人根基未稳,同时还要分兵扫荡留在北方的突厥部族,未能一战成功。
而连年征战损失很大,又远离北方根基之地,得不到本族勇士补充的南突厥军最终落了下风,却也没有如其他胡族前辈一样彻底崩溃。
耶律阿保机一方面顾忌后方不稳,另一方面也吸取了突厥人贸然南下的教训。在取得战场优势后,并没有一鼓作气对实力犹存的南突厥赶尽杀绝,而是携大胜之威逼迫阿史那土门在黄河岸边杀白马盟誓,双方以黄河为界停战。
阿史那土门则一方面因为实力不济,另一方面认为北方同族未南下支援是一种背叛,停战后真的就不再北上攻击,转而集中力量去剿灭江北的秦人起义,期间还击退了南晋的反攻。
契丹人虽然没能彻底击败突厥本部主力,却成功的将他们分隔成了南北两部,腾出主力后立即开始扫荡黄河以北各地的残余突厥部族。
当初留守北方的突厥各部本就实力不强,又被之前的秦人起义军打的元气大伤,根本不是已经腾出手来的契丹主力的对手。一路退到相对贫瘠的并州,才凭借太行山和雁门关止住了颓势。
退至并州的北突厥诸部,认为自己前期毫无抵抗之力的最大原因是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之下才被契丹人各个击破的。因此稳住阵脚后立即推举实力最强的拔延部首领为新可汗,并联合还留在草原上的突厥余部一起彻底抵挡住了辽国的攻势。
世人多称这部分突厥人为北突厥。
而守住了黄河防线又打不过长江的突厥各部,依然奉阿史那土门为可汗,世人多称这部分突厥人为南突厥。
两边都认为自己才是大魏正统,因此正式的国号都是大魏,只是世人为了方便区分才惯称其为南、北魏。
南突厥认为北突厥是背叛者,自立为汗的拔延氏根本就是篡逆者;北突厥则认为阿史那土门战略错误、指挥失当致使大好局面逆转,根本不配再做可汗,而有着草原老部族支持的己方才是正统。
好在双方因为地盘并不接壤,所以并未有过直接交战,互不统属的双方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互为支援的作用。
有着雄心壮志且实力也最强的辽国想要南下越过黄河,时刻渴望反攻河北的北魏就会出兵东进;想要一鼓作气西征灭掉北魏,同样时刻渴望反攻黄河以北的南魏就会陈兵黄河南岸准备北伐。
再加上一个困守关洛却也时刻渴望东出或北征的后秦,四方就这样在长江以北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至于每战皆败、偏安江南的南晋,所有胡人势力都没将其放在眼中。
本来扫平了黄河以北的契丹人是有希望彻底击败北魏统一北方的,可惜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与阿史那土门率领的南突厥大军决战时受了伤,稳固北方并建国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继位的次子耶律德光虽然能力也颇为出众,却终究不是其父那样的天资卓绝,始终未能达成耶律阿保机一统黄河以北的志向。
不过其在文治方面的能力和成就要超过其父,登基后改革官制,官分南、北面,因俗而治。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秦人旧制治秦人,客观上缓解了河北之地的秦胡矛盾。又征订赋税、奖励耕织、发展生产,使辽国成为继秦化最深的羌人建立的后秦之后,统治结构最为稳固的胡人政权。
慢慢的,就形成了如今江北四股势力中,辽国最强,南魏次之,实力最弱的北魏和后秦实力旗鼓相当的局面。
占据北部大半个并州和草原一部的北魏强在军力,但人口最少,只有一百多万。
占据关洛和南部小半个并州的后秦在军力上最弱,但人口要比北魏强得多,有近三百万。而这个时代人口多寡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经济的强弱和战争潜力的强弱,本族人口最少,所据地区秦人百姓数量众多的南魏很强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偏安江南的南晋是例外。空有两千万人口,比江北所有势力人口总和还多,却是屡战屡败,渐渐的也没了什么进取心,好像对偏安富庶的江南已经很满意了。
实力最弱的后秦和北魏两方都想击败并吞并对方,地盘又直接有陆路接壤,所以战事最为频繁。奈何双方实力相当,始终谁也奈何不得谁,一直都在边界处拉锯。
唐笠出现在这个梦中世界的时点就是这个时期。
在这种形势下,整个北魏的军队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与后秦接壤拉锯的南部被太岳山隔成了东西两路军团,东路军负责太岳山以东与后秦军对峙以及驻守东部的壶关天险,统帅拔延可石是拔延部的大将,麾下兵力四万,突厥兵占三成有一万二千人;西路军统帅是北突厥第二大部族舍利吐利部的大将舍利棘,这一路不但要和后秦拉锯,还要防备西面的回鹘骑兵,麾下兵力不但有五万人,突厥兵的比例也比东路军略高,达到了四成两万人。
晋阳城的王庭本部禁军实力最强,五万人中突厥兵的比例达到了一半两万五千人。
北面雁门关外阴山以南的草原上驻扎着三万人的北部军,主要是防备契丹人的。其兵源全部来自仍旧生活在草原上的突厥各部,是纯突厥族骑兵,单论战场战力恐怕还要强过五万王庭本部禁军。
四大军团加起来一共有十七万,其中突厥兵八万七千,秦兵八万三千。
而突厥人,尤其是北突厥人差不多还保留着古老的全民皆兵的习俗,特别是南下后有秦人百姓供养,几乎所有适龄的突厥男人全都是兵。
按照普通一户父母、夫妻、儿女六人计算,适龄男子有两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当然现实中的军民比例肯定不可能这么高,但四分之一还是差不多的。
这样计算下来北魏的突厥人口总数大致在三四十万。
而整个北魏的人口总数不会超过一百三十万,也就是说原本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秦人总数也就九十万左右。这个胡秦比例已经非常高了,说明经过两百年战乱的古并州北部,秦人的主体民族地位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而要承担几乎全部税赋的九十万秦人,还有八万多当了兵无法从事生产,兵民比达到了惊人的一比十。也就是说差不多十个秦人百姓就得供养一个秦人士兵。
要是再加上突厥人,北魏的整体兵民比达到了恐怖的一比七点七,平均不到八个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
要知道历史上大秦朝百姓最苦的时候,也就是三十个百姓养活一个士兵,就那样在始皇帝死后就立刻天下大乱了。
因此北魏的现状用一句穷兵黩武都绝对算是夸奖了,可想而知其治下的秦人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要不是秦人的人口已经不占绝对优势了,而数量已经达到秦人数量快一半的突厥人负担相对轻的多得多,这北魏国绝对早就烽烟遍地了。
而其他几个胡人势力虽然没有北魏这么夸张,但治下的秦人过的也绝不比牛羊好多少。
这种牲畜般的日子,几乎所有生在北方的秦人都是从小到大的亲身经历,就连在军中当兵的伪军也不例外。
比如盘古军新抓的那些俘虏兵,日子过的虽然比普通秦人百姓能好上那么一点,但也绝强不到哪去。除了打仗的时候能吃上几顿饱饭,平时也是半饿着肚子或训练或给军中的胡兵老爷们当奴仆使唤。
平时胡兵的饭菜不但是单独的,还得军中的秦兵们给打好了端过去;胡兵的战马得是他们伺候;胡兵的衣服得是他们洗;甚至胡兵的屎尿都得他们清理打扫。
在军中别说和胡兵发生冲突时能得到公平对待,就是平时一个秦人百将见到一个无官无职的普通胡兵都得躬身行礼,其他秦人干脆就得跪拜。
而百将,则是秦人在军中能做到的最高军职了,至少在北魏军中是这样的。
而这一切全都是在半饿着肚子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发生的,所以这些秦人伪军虽然有时候也欺负一下老百姓,但要说对胡人主子和北魏朝廷有什么忠诚,那绝对是搞笑!
对这些事情,普通的秦人士卒可能没有太过清醒的认识,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这就是打娘胎里带来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北方已经被胡人占了两百多年了,北方的秦人早已被迫习惯了这种牲畜不如的日子。
不过少数能做到一定军职的秦人军官,见识就要比普通士卒多一些,想法相对也要多一些。比如盘古军新抓的俘虏中就有这样的两个人,一个原来是北魏军中的屯长叫梁栋,一个是百将叫李程。
千万别以为这两人原来的职位是完全因为作战勇猛积功得到的,因为军中那样的秦人基本都被当做精锐炮灰,一早就消耗掉了。少数能侥幸活下来的,胡人通常也会对其刻意打压,因为担心他们军职高了、手下多了之后不好控制。
秦人想在北魏军中混的还行有两条路,一是家中有人是北魏国罕见的秦人高级别文官;二是能力实在出众的同时运气也得爆棚,一直死不掉。
李程和梁栋两人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两人的家都在晋阳附近,其中李程家里是晋阳城中做买卖的,颇有几分家资,梁栋家里则是晋阳城南的一户小富农。
注意是富农,不是地主,连小地主都不是。因为突厥人根本就不允许秦人地主出现,撑死了就是在左近比较有威望而已。就那样威望还不敢太高,否则胡人找个由头甚至没有由头就会给灭了。
当初一直不让幼时的何广进门的周氏娘家就是例子,所谓胡兵醉酒行凶出事,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罢了。真正的底层原因是突厥人绝不允许有势力大到一定程度的秦人家族出现。
当然,突厥人倒也不可能把所有秦人都弄成赤贫户,那样不利于他们的统治,毕竟突厥人并不善于组织生产和治理地方。
不过极少数的秦人大户家的子弟也只能做文官且家中不得有人从军。
而像李程和梁栋这种只能还算殷实的秦人家庭,突厥人则会让其家中最优秀的青壮子弟入伍,算是一种分化和与家人的互为人质吧。
这类出身秦兵因为从小能吃饱,所以通常比普通秦人士卒要身强力壮得多,家中又有些余钱能为其置办精良一些的装备,甚至有一些还读过书识些字,因此也就更容易在军中出头。
李程和梁栋就是这种情况,不过数量很少。因为大部分他们这样的都已经在历次战斗中被当做炮灰消耗掉了。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胡人统治下的腐败也不会比自己作死的秦人朝廷情况更好,也有一些秦人军官家中和北魏的某些权贵有些复杂的关系,这类人往往也能混个基层军官当当。不过这类人很多平时作威作福起来甚至比胡兵更甚,他们带领的秦兵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可突厥人反倒会对这类人相对纵容,也算是一种以秦制秦的手段吧。
盘古军第一次反围剿后杀掉的那两个秦人军官,差不多就是这类人。
至于那种条件不错,但家中没有从军天赋子弟的秦人家庭,则会竭尽全力供有天赋的子弟从小读书,希望他们学成后能谋得个地方小官。突厥人也需要这类有些学问的秦人替他们治理地方,毕竟这些事是他们不擅长的。
陈道清就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