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带娃逃回大夏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贵妃有了读心术她不宫斗了!
贤妃生的小皇子,因为早产体弱,一直没有被抱出来见过人。
就连本该隆重举办的满月酒,都在请示皇上之后推迟了。
等到宫里的人,见到小皇子的时候,已经是三个月后了。
小皇子已经长开了,完全看不出来是不是早产。
贤妃说是太医照顾的好,小皇子自己也争气,胃口好,每顿吃的多,一个奶娘都不够。
吃的多自然就长的好。
宫里的人都夸小皇子有福气。
贤妃听心里暗道,能做本宫的儿子,有本宫和身后的家族为他筹谋,他可不是有福气吗。
莲夫人这里却是,一直和陛下自爱冷战中。
常常有宫人在她面前,提及贤妃和她的小皇子。
终于,她在身边人的鼓动下,决定逃离南楚的皇宫。
她不想一辈子,被囚在这个牢笼里,她要回大夏去,找她的父母和未婚夫。
她一心想着离开,却不知道,身边的鼓动她的宫人在心里盘算着,怎么样才能完成贤妃娘娘,交给她的任务。
神不知鬼不觉的,将莲夫人母子弄出宫去,再让他们消失。
在贤妃安排的人,的配合之下,她们做了一个假死局。
思蕊殿里大火,刚烧起来的时候,莲夫人已经抱着小皇子到了宫外。
没有人知道,众人眼里死于大火的莲夫人母子,已经出了京都的城门,坐在马车里往大夏而去。
原本想在半途中,绝解决莲夫人母子的人,觉得她一个懵懂无知的弱女子,带着个孩子,根本没有将她放在眼里。
一时大意,让莲夫人带着孩子跑了。
那人为了逃避责罚,回去复命时,谎称莲夫人母子已经被他解决。
丢到山里喂野兽了。
尸骨无存,任谁也找不到。
贤妃的父亲很满意结果。
夸赞了他几句,又赏赐了大量的的金银,就让他下去了。
那人心虚的想,那个女人应该会逃回大夏,从此不会在南楚出现吧。
那主子也不会知道,我没有完成任务了。
心安理得的拿了赏银的人,不知道他的主子,根本就没有打算 让他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
只有死人才能守住秘密。
他们怎么会让一个,知道这么大秘密的人活着,成为日后的隐患呢。
莲夫人一路上仓皇逃命,最后逃到边境时,跟着一支行商的队伍回了大夏。
她谎称和夫君在南楚做生意,夫君重病去世,自己只好将夫君葬在南楚,带着孩子回大夏投奔娘家。
到了江南,她既害怕武烈帝知道了,她假死,派人来抓她。
又害怕那追杀她的人不死心,追到南楚来。
她怕给家人带来危险,便不敢回家。
又带着孩子一路北上,想去京城里的姨妈家住一段时间。
等过了几年安全了,再回家。
出了南楚京都城门的时候,她就想明白了。
为什么身边的宫人,一直鼓动她逃出宫,还那么好心的帮她善后。
为什么一个弱女子,带着个孩子出宫,出城的时候,一路畅通无阻。
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目的就是让她,和她生的皇子,在宫里消失。
她们母子的消失,得利的只能是宫里,有儿子的女人,到底会是谁呢!
她一直在思蕊殿深居简出,宫里哪些女人生了儿子,她根本就不知道。
除了那个和她同日生产的贤妃。
她算是看清楚了,自己是斗不过后宫那些女人的。
没有武烈帝的庇佑,她在宫里活不过一个月。
既然已经逃出来了,就带着孩子好好生活吧。
自己出来时,带的那些银票,足够她们母子买个小院,衣食无忧一辈子了。
到时候将孩子好好养大,读书考功名,未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皇位是诱人,她这种外来的,没有根基的,又哪里斗的过那些南楚贵女。
她还不知道,自己和孩子在宫里,已经是是个死人了。
更不知道,她生的是一对双胞胎儿子。
大的那个一生下来,就被抱到贤妃面前了。
所以贤妃也在那日生产。
去往京城的路上,她因为刚生好孩子,没有好好休养过。
又因为这一路的奔波与惊吓,病倒了。
还好有半路结识的赵家人帮助她,请医煎药,照顾孩子。
在快到京城的时候,她眼看着不见好,病反而越来越严重。
没有办法,只得将孩子和银钱,托付给赵家人。
让赵家人帮她,把孩子子送到姨妈家。并给了丰厚的报酬。
她也不想去赌人性,可实在是没办法,孩子太小了,她又无人可托付。
只盼着他们看着银子的份上,能给孩子一条活路。
最后的时刻,她是后悔的。
后悔非得去问帝王要什么感情,像后宫那些女人一样,要权力和地位不好吗。
替身,就替身呗!
她为何不利用替身的优势,和帝王的专宠,给自己和孩子争取更多的利益。
终究是她的任性,误了自己的性命,也误了孩子。
赵家人安葬了她,带着她的孩子去了京城。
找到了她给的地址,却发现人已经搬走了。
搬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
赵老爷子只好决定,先安顿下来,将孩子养在自己家里。
日后再慢慢找。
只要人在京城总能找的到的。
赵老太太一开始并不同意。
老娘自己有儿子,养别人的儿子算怎么回事。
赵老爷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说了孩子母亲留下的银子。
如果孩子他们养大了,那银子不是也归他们得了吗。
赵老太这才没有反对。
从此他们就对外宣称,那是他们家的小儿子,并取名叫赵宣。
等到上学的时候,赵宣展现了读书的天赋。
而他们家的大儿子就很愚钝,像块榆木疙瘩,读书完全没有天赋。
这个时候,他们家已经拿了赵宣母亲给的托孤报酬,在京城买了个院子。
赵老头也在京城做些小生意,结识了不少人,有了些见识。
他知道,要想改换门庭,只有读书科举。
自己的大儿子显然是不行的。
如果赵宣是自己的儿子就好了。
反正这几年他也找过,还是没找到他的亲人。
自己家养了他这几年,是不是说明他就该是自己家的孩子呢。
赵老爷子动了留下赵宣的心思。
赵老太太还是反对,她怕赵宣将来,跟自己的儿子争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