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隐形富豪炼成记 > 第37章 富人区

第37章 富人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隐形富豪炼成记!

阳历1992年最后一天,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过后,凡家姐妹陆续喜迁新居。

新建的6栋小楼中,凡家3姐妹,1人1套;马艳红1套;另2套都放在凡三名下,他开始是打算给吴秀玉名下1套的,但大姐不同意,她担心黄金花那个财迷又出幺蛾子。

商业街那10间门面房,3个姐妹各2间,剩下4间属于凡三。

置办这些房产,凡三就是想给家人一个基本保障。他的想法很朴素:姐妹们能在城里有个窝,再有两间门面收租,只要她们多少有个事做,起码能保证不受饥寒。

至于马艳红,她已与钱咏祥定亲,以后大概率会常驻绿城。但老家有处房产,他们包括钱叔叔日后回老家,有个歇脚的地方,不用去住宾馆。

看到三哥分给自己的房子,马艳红高兴得一蹦八丈高,抱着凡三打转。

进入腊月后,吴秀玉的身子已经很重了,成了家里国宝级保护动物。房子装修前,凡三开车带她进城,由她决定自己名下两套房子的装修方案。

此前,吴秀玉知道老公建了6栋联排小楼。虽然没有明说,她心里清楚这些小楼会给哪些人,只是漏算了马艳红这个小表妹。她也知道凡三名下2套,有一套属于自己,但心里总归有些不舒服,觉得自己还不如个外人。

“老婆,你别想多了!艳红那套房子,一是考虑她在银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二是为了钱叔叔回来探家方便。至于你我之间,何分彼此,我的就是你的。”

凡三这么一说,吴秀玉的脸色才多云转晴天。

“就怕妈妈知道后又啰嗦。”吴秀玉小声嘀咕。

“这是我们凡家的事情,跟她有什么关系?她要啰嗦,你就躲远点,装作没听到。”

吴秀玉有些无奈,娇嗔地白了老公一眼。

出于低调,凡三不赞同姐妹们同一天搬家。于是,住在城里的凡学梅最先搬进新屋,两天后凡学竹也搬进城里;马艳红第三个搬进来,装修也最简单。

凡三与凡学兰的3套连在一起,在那一排东半边。元旦过后,凡三就断断续续往城里跑,配合大姐往新屋里添置必要的家具与炊具。

过了腊月十五,外出务工的人就开始陆陆续续回家。路上,外地牌照的小车多了起来,西大畈一带日益热闹。

这里已成了当地第一个富人小区,住户多半是外出发财的小老板。

小年前,吴家在回龙镇新街的房屋刚装修完毕,楼下两间门面就被人租去卖家电,房租每年5000块,乐得黄金花心花怒放。

与此同时,肖家的房子也拔地而起。这期间,肖青梅又寄回家5000块钱。新街房子起来后,肖世友的亲事也定了下来,来年春上成亲。这让累了一辈子的杨芳,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腊月二十六,凡家搬家进城。

这辈子,刘月英就在凡岗附近转悠,没进过几回城,没想到老了还能住到城里。老两口住在东起第三套,与凡学梅挨着。

凡三小两口住在东起第二套,吴秀玉身体不方便,两人暂时住在一楼。

住进自己亲手设计的新房,吴秀玉很高兴,侧躺在客厅大沙发上,慵懒地用遥控器调换电视频道。

住小洋楼,当城里人,是她打小的理想,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只要来年选招能上榜,然后调到城里教学,她这辈子就知足了。

搬家时,吴若兰跟着过来看了一眼,心里非常羡慕。她婆家虽然也在街上,但跟城里还是没法比:“小玉,以后别听你妈瞎叨咕,好好跟三子过日子吧!”

凡三搬家进城这天,县里召开恳谈会,邀请在外发展得不错的雩娄籍精英座谈,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

当然,这些老板与能人,若能回乡投资建厂,为慈善捐款更好。

从银海回来的雷鸣、肖青梅、周一龙都成了县里座上客。

会上,雷鸣神采飞扬,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味道。不过,银海市成片开发的那套玩法,雩娄想都不敢想。但当地那种敢想敢干的魄力,还是让与会者大开眼界。

开完会,肖青梅开着尼桑,带着周一龙,来到西大畈凡三家里。

“小表叔,你才是银海回来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人都是瞎混。县里那些人也不知道咋鸡巴弄的,把你这条大鱼漏了,把我们这些小鱼小虾叫过去现眼。”

“我现在是失业游民,你们一个是农民企业家,一个是明星城市的招商官员,我可比不了。”凡三笑着调侃。

然后,他又关心地问道:“潇湘大道工程,工钱都拿到没有?”

“拿到70%,工人工资与乡里提成都有了,就剩下我自己赚的那点没着落,还得指望梅子说话,她现在是黎老板面前的红人。”周一龙若有所指。

晚上,大家都聚在凡学竹家吃晚饭。

“小叔,您老现在可是城里人了,以后俺们再进城,就有地方吃饭了。”

周一龙一边说,一边跟着周家贵在楼上楼下走了一圈。

肖青梅也在凡三那套房子巡视一圈,她发现,吴秀玉的设计,既浪漫,又温馨,确实有城市白领家庭的小资味道。

整个别墅,前面是门楼、厨房与杂物间,中间是小院,后面是2间3层的洋楼。前后进深60米,左右宽40米,房间、院子都比较宽敞,没有那种逼仄的感觉。

“3万两间,太划算了,城关镇以后恐怕买不到这样便宜的地皮了。”

不愧是老建筑,周一龙的眼光确实很毒。这时候,西大畈二期的地皮,已经涨到每间2.5万了。

那时候,地皮也好,房子也罢,抢到就是赚到。当然,银海、琼海这种热钱狂炒的地方除外。

其实,当时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炒作,更不是囤积居奇,而是一种本能,也就是所谓的刚需。

1990年代,家有余钱的不多,万元户还是有钱人的代名词,老百姓对抗通胀顶多就是抢米抢面,储备一些日化用品,还真没听说谁屯房子。

屯房子,都是2000年以后,房改开始,按揭贷款流行的时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