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显微镜下的太平镇 > 第85章 名字的学问

第85章 名字的学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显微镜下的太平镇!

名字的学问

有时候,一个人的姓名决定这个人的一生。”

这句话在三岁的女孩李素华后来的一生中得到了明确的印证。

汤若水的女儿原名叫孙静,后来改名为李素华是意义深远的。

土改运动结束后,土匪李二哥的大哥老红军李元善在太平镇镇长这把交椅上已历时一年之际。

原白党驻县部队的连长孙书拿着金城县红军军管会证明他主动投诚的文件来到了太平镇。

他一进门,妻子汤若水就惊喜地跑过去紧紧搂着他,好半天才松了手。

汤若水眼珠里噙着泪,脸上却笑着,“书哥,我去帮你泡杯茶,再弄菜温酒!”

一九五二年的春节喜庆的余韵还弥散在太平镇的家家户户,与往年不同的是人们活得更轻松更快活了。

正月初十的太阳似乎比以往的更为温暖明亮,街上的青石板被一场大雨擦得锃亮。

当孙书抱着女儿孙静买了一大把糖回来,汤若水已在桌子上摆好了酒菜。

夫妻二人对饮三杯之后,汤若水突然说:

“我想给静静改名,不知书哥同意不同意?”

“改名?孙静这个名不是好好的么?”

孙书满脸迷茫,汤若水给他斟了一杯酒,然后轻声对他说:

“是她大伯提的议,他大伯说一定得改!”

“她大伯?”

“是的,你还不晓得,二哥的大哥李元善,是全县有名的老红军,现在是我们太平镇镇长。”

“他十六岁就离家参加了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立了许多战功。”

“如果不是他身上的枪伤,如果不是他时而不时有些轻微神经错乱,大嫂说他已经是县长了!”

孙书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他明白了汤若水要女儿孙静改名的用意。

后来他听到汤若水告诉自己今年的正月初三,县上来了两辆小车。

是县长和县委书记亲自提着礼品给李镇长拜年。

孙书高兴得举起杯:“来,若水,咱们为静静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伯干杯!”

汤若水看孙书那高兴的样子,心里也就踏实了。

当初李元善给他提议,她心里还害怕孙书不同意。

此时看到孙书答应得如此爽快,她不由会心的笑了:“好,干杯!”

土改工作队给汤若水划成份的时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汤若水是土匪李二哥的小老婆,后来的丈夫又是白军连长。

但她又是李元善的弟媳。

工作组下面的人不敢擅自做主,就请示队长胡长锁。

胡长锁找到李元善,李元善没有多话,只给胡队长说了一句:

“汤若水是被土匪李元吉抢去成亲的,李元吉做的恶都与她沾不到边。”

“而且她的第二任丈夫孙书是主动投诚,你们就按政策给她划吧!”

胡长锁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把汤若水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汤若水曾经的老公是罪大恶极的土匪头子,但她却是一个受害者。

而她的第二任丈夫孙书又是一个主动投诚并且获得了军管会特赦的人。

最后由工作组长胡长锁拍板,把汤若水划成了“雇农”。

孙书和汤若水几经商量,决定把女儿改名为“李素华”。

吃完饭,孙书就说他还得到镇政府登记,汤若水一把拉住:

“先别急,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吧!”

说罢脸蛋露出一丝红晕。孙书轻轻握住若水的手,问她:

“你说,我如果去登记,他们将给我划个什么成份?”

汤若水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他讲了一件事。

她说关君庙那个哑老头有个儿子回来了,他在傅作一的部队当了整整八年兵,听说也是一个小官。

当时农会干部和村长贾新河要求工作队给他划成“兵痞”。

胡长锁翻开书本本骂道:

“本本上只有地主、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小土地出租、资本家、小商小贩、雇农、坏分子、二流子、反革命分子。”

“你们学了这么久的文件,怎么还没搞清楚?”

最后工作组和农会一商量,就给他划成了“贫农”,因为他在太平镇什么都没有。

但是乡邻背地里还是骂他兵痞,兵痞虽然名字不好听,但也算不上政治帽子。

跟着反动白党跑,挨老百姓的骂是应该的。

孙书听后点了点头,算心里有了底,他安慰若水:

“看来我顶多在老百姓心里算个‘兵痞’,而成份上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成份很重要啊,因为后代是无辜的,不能因为父母的罪过而受屈辱。”

汤若水提议孙书去镇政府登记之前先去李元善家拜望一下。

孙书点了点头,微笑着逗女儿:

“以后你就叫李素华了,朴素之间灼闪华丽,待会我们一起去看望你大伯,他家好多好多的糖。”

“不去,我怕!”

“怕啥呢?”孙书一把抱了女儿坐在自己的大腿上,笑咪咪地问。

“怕伯伯那张脸,还有他身上的枪,他一生气好吓人啊,还拿枪……杀人!”

“你看到的吗?”

“不是,是听别人说的,有人欺负一个瞎子,他就拿起枪杀人……”

孙书听后笑了,他早就听人神采飞扬的讲述过李元善在柳家大院救三弟李元良的故事。

不由呵呵一笑:“素华啊,那瞎子可是你三伯啊,以后得叫三伯,知道吗?”

李素华满脸嫌弃。

“大伯不是挺喜欢你的么,你忘了前些天他还抱你到戏楼上看大花脸戏。”

汤若水怜爱的摸了摸女儿的脸。

大年初二清晨,汤若水就领着女儿去给李元善拜年。

李元善看见侄女,不由想起了二弟元吉,又痛又恨,禁不住流出了眼泪。

他给侄女买了冰糖葫芦,又称了桔子,还象孩子似的逗侄女玩,给他用桔子雕灯笼。

最后还抱着侄女上了镇政府的戏楼看大戏。

三岁的素华看着伯伯那张脸,几乎吓得要哭,幸好伯母面善。

伯母叫韩国英,河北人,脸圆胖而白净,看上去十分慈祥。

李元善在一次战斗中受伤,部队临时把他安排在农民韩国英家里。

韩国英人好,终日守护着他,给他喂药和洗伤口,后来他俩就好上了,并且还有了孩子。

解放后,李元善转业回金城县,就把妻子连同一个未谋面的儿子接了回来。

儿子现在已五岁了了,现在又有一个女儿,叫李学华,两岁多。

汤若水哄女儿自个在堂屋里玩,便拉了孙书进卧室亲热了一番。

半小时后,他俩才整顿好衣冠出来,此时素华已趴在桌上睡了?

汤若水把素华抱到卧室的床上,然后拎出两瓶剑南春和一条红炮台:

“咱们走吧!大哥的家在镇政府隔壁,临街只有一个门面,进去后宽得很。”

“有楼阁、回廊、露天井,楼上楼下好十间。”

“单是瞎子李元良那一套就比我们这房宽敞漂亮,以前听说叫‘口袋屋’,也不知是哪个聪明的财主设计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