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次中东战争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太平洋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埃及、约旦瓜分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占了大头,埃及占了加沙,约旦占了约旦河西岸。虽说埃及也捞了好处,但毕竟是吃了败仗。所以战争结束后,一些埃及人便开始反思,咱阿拉伯世界人多地广,为什么连个小小的以色列都拍不死?经过一番反思,埃及国内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第一主张进行民主民族革命的自由派军官得出结论,之所以打败仗,全赖国王法鲁克一世扯后腿。埃及要想振兴,就必须要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
1952年,这些自由派军官在纳吉布和纳赛尔的领导下,发动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埃及共和国。事成之后,纳吉布因为革命不够坚决,又被纳赛尔发动政变,解除职务。
自此,纳赛尔便成为埃及总统。埃及也进入了崭新的纳赛尔时代,新时代自然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纳赛尔执政后,政治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军事上实行改革,经济上推进埃及的工业化建设,但要搞工业化,需要很多很多钱。
1955年12月,美、英曾表示愿意为埃及的经济建设提供7000万美元“赠款”,世界银行也答应贷款2亿美元。
但到了1956年7月,美国又以埃及不愿意加入围堵苏联的“巴格达条约”“不愿合作”为借口,宣布终止资助计划,答应的事情又反悔。纳赛尔决定将矛头对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印钞机!拿下苏伊士运河,埃及人什么都不用干,坐等收账就好了。
七月革命后,英军虽然撤离埃及,结束了对埃及的殖民统治,但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仍然掌握在英法两国手上。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在庆祝革命成功四周年的群众集会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的税收搞经济建设,比如修建阿斯旺水坝。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这个事情的性质,就相当于一个四岁小孩当街甩了两个彪形大汉,一人一个大耳刮子。自打二战结束以来,法国接连在越南、阿尔及利亚吃瘪,执政英国的工党则是一心一意卖家产,把帝国遗产换成黄油和午餐肉,获取选民支持。
等到英国人吃饱,又回忆起昔日荣光时,才发现大英的核心资产,已经被卖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二战后的头十年,英法都憋了一肚子气,现如今,小小的埃及居然也敢叫板,两个没落贵族顿时就搂不住火了,决定夺回苏伊士运河,怎么夺回呢?
一开始,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打算走法律途径,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可安理会讨论后,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的提案。既然法律途径走不通,那就只好动粗了。不过,这会儿毕竟不是英法称雄的时代,美苏控制着联合国,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你凭什么出兵?明抢行不通。法国想了个好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开打,然后英法在找机会调停,迫使埃及放弃运河控制权。以色列那边,其实早就想打了,自从纳赛尔执政以来,埃及就不断进口武器,还派飞行员到苏联受训,就是想着养精蓄锐后,报一箭之仇。既然对面早晚都要打过来,那不如先下手为强,主动找上门干一架。
开战前,以色列军队共有10万人,400辆坦克,150门火炮,155架作战飞机。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530辆坦克,500门火炮,255架作战飞机。但是,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接受训练,能参加作战的飞机仅100余架。并且,由于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苏伊士运河两岸,所以,部署在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仅3万人,兵力远逊于以军。
针对埃及军队布防上的弱点,英法与以色列商议后,决定由以军首先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吸引埃军主力部队前来支援。接着,英法派出7艘航母,会同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起飞的战机,轰炸埃及的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
待轰炸结束,12万英法联军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建立傀儡政府。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点,以军伞兵突袭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当得知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的消息后,纳赛尔立即调兵增援。
10月30日,英法跳出来“调停”,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并开放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否则将派兵干涉。如此咄咄逼人的“调停方案”,纳赛尔自然无法接受。为避免埃军腹背受敌,纳赛尔命令西奈半岛的军队向运河撤退,以免被包围。
10月31日,见埃及拒绝“调停”,英法两军开始对埃及全境发动空袭。实力上的差距,让埃及空军当天就被打残,丧失了制空权。
11月1日,以军进攻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控制了蒂朗海峡。同时,英法空军空袭苏伊士运河,塞得港惨遭轰炸。纳赛尔自知无力抵挡英法以联军,遂向联合国安理会求救。安理会开会讨论需要时间,趁着这个空窗期,英法决定快刀斩乱麻,派出伞兵空降赛得港,与埃及军队争夺港口。见英法不达目的不罢休,纳赛尔号召全体埃及民众保卫国家。
一时间,大量埃及平民也加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驻守塞得港的埃军死守港口外围,英法联军无法夺取整个港口。
11月5日,鉴于运河北部已经失守,纳赛尔命人在运河下游凿沉十几艘船只,彻底堵塞苏伊士运河,决心与英法鱼死网破。苏伊士运河被堵,欧亚大陆的贸易船只都得停运。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但接受停后,英法依旧不退兵。见此情形,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警告英法,如果继续恃强凌弱,苏联将会对他们动用“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打击,苏联祭出核威胁。以色列立即就慌了。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劝告英法,如果战争继续,以色列可能将不会作为一个国家存在。言外之意,苏联要想摧毁以色列,一枚原子弹就足够了。
英法当时也很慌,但仗着是北约成员国,多少还有点儿侥幸心理。艾登和摩勒尔认为,北约各成员国享有“集体自卫权”,并且纳赛尔上台后,埃及跟苏联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成为苏联在中东的着力点。所以两人都判断,美国为了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会站出来应对苏联的威胁。但不料,美国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决策层看来,军事同盟只能有一个老大!其余必须都是马仔。
如果一个军事同盟里有两个甚至是多个老大,这个同盟必然不靠谱。为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给英法一个教训,告诉他们,谁才是老大?以后不管做什么,先得跟老大打好招呼!很快,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
但美军进入警戒状态,同样也针对了英法。艾森豪威尔照会艾登,称这次行动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要求英法立即撤军,否则美国就对两国进行制裁。
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的一唱一和,让艾登和摩勒颜面尽失。
11月22日,英法撤出全部军队。
1957年1月,由于丢人现眼,英国首相艾登辞职下台。同年3月,在埃及同意以色列享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也从西奈半岛撤军。随着英法以撤军,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一个由欧洲主导世界的旧时代也彻底落幕。
美苏正式坐稳超级大国地位,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英法则从全球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国家。
1957年6月,法国总理摩勒也黯然下台。接下来的一年,法国连换三任总理,但都干不长。
1958年6月,在法国总统勒内-科蒂的呼吁下,戴高乐出山组建新政府。这一年12月,经全体公民投票,法国通过新宪法,戴高乐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戴高乐执政后,将法国定位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而不是美国的小跟班。
基于这种定位,戴高乐在政治上主张,欧洲的事欧洲人说了算,欧洲要团结一致,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形成第三股平衡力量,在经济上,巩固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军事上,下定决心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并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强调一下,法国退出的是“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不是北约,这个组织相当于北约的总司令部。法国退出该组织后,法军就不再接受北约指挥,法国也有了军事自主性。为了更好的团结欧洲,戴高乐极力希望英国加入“欧共体”。
然而,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决定跟着美国走。拒绝与法国合作。有意思的是,麦克米伦不敢忤逆美国,却总想跟法国争夺“欧洲一哥”。
1960年1月,为了与“欧共体”打擂台,英国拉拢丹麦、挪威、奥地利等国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可这个贸易联盟开业没几年,英国就后悔了,又转头申请加入“欧共体”。
1963年1月,麦克米伦代表英国提交申请,结果被戴高乐断然否决。
1967年,英国再次申请加入,又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反对英国加入的理由也很有意思,他怀疑英国是美国派来打入组织内部的卧底,担心英国加入后,“欧共体”会沦为一个依赖美国的庞大大西洋团体。
时至今日,再看欧盟,会发现戴高乐当年的担心不无道理。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在军事层面彻底失败了。但凭借对抗强权,夺回伊士运河的英雄形象,纳赛尔在政治上却获利颇多。
战争结束后,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纳赛尔成为阿拉伯的民族英雄,许多后世的阿拉伯领导人都以纳赛尔为心中偶像。
总的来说,这段历史时期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反映了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以及埃及在这一过程中的崛起和发展。这些事件塑造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