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八章 横扫三晋(1)——激战进行时

第八章 横扫三晋(1)——激战进行时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巍巍大唐:开国!

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是李唐建国的第二年。同时,这一年对于唐王朝而言,也是危机四伏的一年。当年八月,在刘武周的强大攻势下,太原失守。唐王朝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军事危机,失去了视若根基的龙兴之地。

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的兵锋,迅速席卷三晋大地;加之,唐朝一系列的军事失误,晋州、龙门、浍州等地,相继被刘武周占领。河东战场陷入一片战火焦土,李唐王朝的大本营——山西,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情况十分凶险。如果李唐失去了河东之地,那么,将再也无法一统天下,甚至可能就此昙花一现。

万幸的是,唐高祖李渊及时亡羊补牢,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决定收复太原。于是,李渊以李世民为主帅,率领关中地区的全部唐军主力,开赴河东前线,讨伐刘武周。就这样,唐朝对刘武周的一场反击之战,自此拉开序幕!这场反击之战,唐朝方面的领军人物,正是威震群雄的秦王李世民。

那么,作为唐军的最高统帅,秦王李世民是如何带领唐军将士,出奇制胜,走出当下的军事困境?而且,在这场反击刘武周的大战中,李世民又是如何施展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最终彻底消灭刘武周政权,收复太原,取得了河东大捷的巨大胜利,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再立一功?

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来看,太原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在政治方面,太原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唐的根基所在。失去太原,也就代表着唐朝即将失去最初起家的根本。连根基都丢了,唐朝只怕距离土崩瓦解的日子,也不会太远,无疑是政治上的一个沉痛打击。

同时,太原失守,还是唐朝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按照李世民的说法,“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山西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盈,在唐朝没有统一西北,夺取陇右、河西之前。长安、关中的物资供应,主要都是来源于河东。可是如今,太原失陷,山西形势骤然突变,李唐王朝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大粮仓”。

更危险的是,军事上带来的巨大威胁。太原失守,在军事方面,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突厥的势力开始向山西渗透。刘武周攻占太原,河东一带全线溃败,蒲津渡口防线被完全撕裂。如果刘武周伙同突厥,从这里渡过黄河,将会直接威胁关中腹地。到时候,情况只会变得愈发糟糕。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太原都不能轻易放弃,河东也绝不能拱手相送。一旦唐朝丢了太原、丢了河东,此后,唐朝必将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一统天下。因此,唐军收复太原,势在必行,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在太原失守,河东前线告急的极端困境下,唐高祖李渊接受了秦王李世民的建议,决意背水一战,发起收复太原的反击之战。于是,唐高祖启用李世民,命他率领关中唐军精锐,出征河东,征讨刘武周。这一次,整个大唐王朝,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李世民身上。

当时,河东前线的战况,已经是十万火急了。太原失守后,晋州、龙门、浍州等地,先后被刘武周占领。唐朝丧失了山西将近一半的城池,黄河渡口洞开。刘武周的军队,在山西地区,基本算是横行千里。

这样不利的战况,对于李世民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什么说是机遇呢?因为,自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刘武周大举进犯太原以来,将近半年的征战,他几乎是一路凯歌高奏,没有遇到顽强抵抗。可以说,从进犯太原到最后拿下太原,刘武周是顺风顺水,鲜少遭遇军事挫折。

没有遭遇挫折,顺风顺水,对刘武周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攻占太原的超常顺利,使得刘武周犯了一个兵家大忌:轻敌。因此,刘武周产生了一种误判,在他看来,唐军的战斗力,也不过如此。刘武周自负地认为,太原都被攻下,况且有突厥的支持,占领整个山西,似乎指日可待。

刘武周的轻敌,可是帮了李世民的大忙。李世民非常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找到突破口,从而克敌制胜。当初,李世民正是利用了薛仁杲急于速战的心理,巧妙实施疲敌之计,最终一举灭掉西秦,拿下陇西。同样,这一次,李世民根据刘武周的轻敌心理,自然也会制定相应的战术与战法,一击置其于死地。

那么,李世民与刘武周之间的决战,又是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掀开战幕?李世民,这位中国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究竟采取了怎样的用兵方略,便将不可一世的刘武周,杀得片甲不留,惶惶如丧家之犬?

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出征时,是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下旬,正值冬季。消息传到山西,刘武周慌了。

别看刘武周这几个月横扫河东,看似所向无敌。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事实上,刘武周还没有碰到真正的对手。李世民率军出征河东,顿时让刘武周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

刘武周清楚,之前的李元吉、裴寂之流,根本不足道哉,李世民才是最强劲的对手。只要李世民率领唐军,到达河东战场,迎接刘武周的,将会是一场胜负难料的大战。

所以,刘武周必须要在李世民到达河东之前,有所作为,发起新一轮的军事进攻,抢占先机,打乱唐军的部署。

于是,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十四日,刘武周再次率军进犯浩州。先前,武德二年(619年)七月的时候,刘武周曾经第一次攻打浩州。但是很快,便引兵退去。此次,刘武周二攻浩州,目的很简单,无非是想趁李世民到来之前,攻下浩州,以此挡住唐军的攻势,使得李世民没有落脚的地方。

算盘打得倒是不错,问题是,李世民当然不会让他的阴谋得逞。行军途中,李世民接到了刘武周进攻浩州的消息。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现在和刘武周拼的就是速度。刘武周动作麻利,自己就要比他更麻利。

因为要及时赶到前线,李世民命令部队,加快行军速度。正好,当时恰逢隆冬时节,天气寒冷,黄河河面基本封冻结冰。因此,李世民率领唐军,自龙门踏冰渡河而来,将军队屯驻于龙门东北的柏壁,与宋金刚部互呈对峙之势。

李世民初到河东前线,还没有和刘武周、宋金刚正式开打,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什么难题呢?军粮问题。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河东各地的情况,异常复杂,如何筹集军粮,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时河东州县,俘掠之馀,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 (《资治通鉴》)

由于河东地区长期战乱,再加上裴寂推行的坚壁清野政策,使得当地百姓对远道而来的唐朝军队,充满了高度的警惕性。因此,河东各州县的百姓,四处东躲西藏,将粮食秘密藏匿起来。一时间,唐军难以筹集到粮食,陷入了严重的缺粮危机。

无法筹集到粮食,唐军的后勤补给,难以保障;数万大军的吃饭,便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而且,李世民又不能纵兵掳掠,强行征粮,那样只会激起民变。面对这样棘手的局面,李世民该如何为军队筹集粮食?很快,李世民想到了一个极好的办法,那就是:安抚百姓,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

李世民明白,河东当地的老百姓,是被裴寂的坚壁清野搞怕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安抚好百姓,让他们放下对唐军的戒备。因此,李世民发布教令,派遣使者晓谕各地百姓,向他们耐心解释,表示自己不会搞裴寂的那一套。

河东毕竟是唐王朝的发祥地,李家父子经营多年。而且,这个时候,河东地区的老百姓,得知此次领兵的是秦王李世民,大唐的战神来了,看来这场仗有的打了。于是,经过李世民的一番安抚,不少百姓纷纷归附,之后越来越多。同时,他们还向李世民主动献上粮食。就这样,李世民成功解决了唐军的军粮危机。

军粮得到了及时补充,后勤补给不再存在问题。接下来,李世民便要开始排兵布阵,部署对抗刘武周、宋金刚的战术。这一次,李世民依旧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疲敌之计。

此时,刘武周、宋金刚二人,与当初薛仁杲的心态差不多。从李世民率军出征河东开始,刘武周就已经有些方寸大乱。要不然,刘武周为什么那样急于进攻浩州,就是要在李世民到之前,抢占先机,掐断唐军前进的军事要道。

可是,刘武周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速度之快,超乎他的意料。李世民趁着隆冬时节,黄河封冻结冰之际,率领唐军,连夜急速行军,从龙门踏坚冰渡河,很快驻军柏壁,与宋金刚部对峙。

李世民屯兵柏壁,使得刘武周企图遏制唐军攻势的企图,意外落空了。所以,刘武周继续进攻浩州,便失去了军事意义。

李世民驻军柏壁,摆出了一副要和刘武周、宋金刚长期对峙的架势。这样一来,刘武周更加心急如焚。他的目标是,尽快占领整个河东,进而争霸天下。

然而,李世民的到来,打乱了他的所有计划。若要占领河东,就必须首先要击败唐军,解决李世民这个强敌。可是,李世民可不是等闲之辈,哪有这么容易对付?

正因如此,刘武周愈发急于速战速决,想要和李世民决战。但是,刘武周越想决战,李世民就越不上套,不会让他如愿以偿。事实上,李世民也发现了刘武周操切的心理。故而,为了打败刘武周,李世民决定故技重施,采取一贯的用兵策略:疲敌之计,和敌人打消耗战,直至拖垮他们。

不过,与指挥平定西秦的战役,有所不同。上一次,李世民严令唐军将士,坚守营寨,不得擅自出营,与西秦军交战。此次,与刘武周、宋金刚的对抗,李世民稍稍调整了一下疲敌之计的战术安排:

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 (《资治通鉴》)

一方面,李世民命令主力大军,坚守营垒,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另一方面,李世民则派出小股部队,四面出击,袭扰刘武周与宋金刚的军队,抄掠其粮道。李世民希望通过这种战术,一步步消耗刘武周的有生力量,直到最后彻底将其消灭。

果然,李世民的这种“游击战术”,确实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刘武周的军队被搞得疲于奔命。

首先,李世民坚守营垒,刘武周无法从正面突破柏壁,攻克唐军大营。其次,唐军的小股部队,不断对刘武周的军队进行袭扰。如此双管齐下的战法,恰恰是拿捏住了刘武周在军事上的软肋。

所以,刘武周一边要从正面进攻柏壁,另一边则要应付唐军小股部队的骚扰。这样一来,使得刘武周承受着两线作战的压力,令其疲于奔命。

所以,刘武周的整个军队,士卒疲惫不堪,十分狼狈。因此,李世民的疲敌之计,在战役初期,确实起到了消耗刘武周兵力、士气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发生了异常刺激惊险的一幕。对于李世民而言,这绝对算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战场历险。甚至可以说,李世民差点儿将命丢在了战场上。幸好最终,李世民凭借自己超群的武艺,成功地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关于李世民此次的战场历险,《资治通鉴》中有着详细记载:

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馀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

李世民打仗有一个特点:身先士卒。每次打仗的时候,李世民总是说弟兄们跟我上,而不是说弟兄们给我上。这样一来,唐军将士都乐意追随秦王。同时,李世民军人体魄,武艺超群。但凡每次出征作战,身为三军统帅的李世民,总能表现得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永远冲在军队的最前面。

所以,在战场上总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身为唐军最高统帅的秦王李世民,经常是身披铠甲,挥舞宝剑,手持弓箭,率领着麾下精锐的骑兵,与敌军奋勇厮杀。可以看出,李世民打仗,从来不喜欢坐在中军大帐指挥,他更喜欢冲在最前沿的一线阵地,与前线将士同生共死。

这种身先士卒的作战风格,也让李世民养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那就是,每当军情危急之时,李世民经常带着十几名亲兵,亲自前往一线阵地,瞭望敌营,刺探军情。然而,李世民时常带领少数亲卫,亲临一线的行为,也曾经让李世民在战场上,数度身陷险境。而此次与刘武周的对抗,自然也不例外,是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第一次战场历险。

怎么回事呢?原来,李世民驻军柏壁,制定疲敌战术,与刘武周、宋金刚打持久战的同时。为了确切了解刘武周的真实情况,身为唐军主帅的李世民,决定深入虎穴,探一探敌营,打探一下刘武周的虚实。

有一次,李世民亲率一支少量的唐军轻骑兵,出营侦察。等快到敌军大营附近的时候,李世民下令轻骑四散,分开行动,避免聚集在一起,目标过于明显,容易被敌军发现。而李世民自己,则与一名随身甲士,登上一座山丘,瞭望敌营。正是这个举动,一度让李世民身陷险境。

可能是连日作战太过疲劳,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和那名甲士,不知不觉便睡着了。就在此时,山下的宋金刚所部,发现对面山丘存在异样。于是,宋金刚派出军队,准备包围那座山丘。如果此次让宋金刚的阴谋得逞,或许也就没有李世民后来的丰功伟绩。然而,幸运之神,总能时时刻刻眷顾李世民。

在山下的敌兵慢慢合围之时,李世民仍在沉睡,并未察觉。正好,这个时候,一条蛇在追逐着一只老鼠,从两人身旁经过。当那条蛇爬过那名甲士面颊时,甲士瞬间惊醒。结果,甲士醒来之后,发现敌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情况危急,秦王身为三军统帅,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因此,这名甲士,急忙唤醒了李世民。

李世民醒来之后,也发现自己处于敌军包围之中。可是,李世民毕竟久经沙场,当机立断,与那名甲士翻身上马。然后,李世民与那名甲士,策马扬鞭,从敌军包围圈的一处空隙中,突围出去。

那伙敌军,一看李世民突出重围,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便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追兵离自己越来越近,想甩也甩不掉了。干脆,李世民把心一横,打算放手一搏,和这群敌兵正面交锋。

只见,李世民拨转马头,直面身后乌泱泱的追兵。忽然,李世民从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弯弓搭箭,“嗖”的一箭射了出去,对面敌军的一员骁将,被一箭射杀于马下。看到眼前这一幕,原本气势汹汹的追兵,被李世民精湛的射术给威慑住,不敢上前,很快便引兵退去。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趁势脱困,返回唐军大营。

纵观李世民戎马半生的军事生涯,此次战场历险,是他数次沙场遇险经历的其中一次。最终,李世民凭借其出众的射术,以及超群的武艺,成功化险为夷。可以看出,除了勇气与胆略,李世民的运气,也是独一无二的。

继续回到河东前线的战事,自从李世民率军开赴山西战场以来,唐朝河东溃败的颓势,逐渐出现了好转的趋势。

首先,李世民兵贵神速,以极快的行军速度,驻军柏壁,打乱刘武周进攻浩州的战略意图。然后,李世民采取疲敌之计,派遣小股部队袭扰敌军,使得刘武周所部士卒疲惫,军心浮动。因此,李世民所率的唐军主力,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

然而,另外一路唐军,却明显不如李世民。前文说过,由于裴寂推行错误的坚壁清野政策,激起了河东当地的民变。夏县人士吕崇茂,自称魏王,聚众作乱,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共同夹击唐军。

河东战局骤然恶化,又因为裴寂屡战屡败,令唐军损兵折将。没有办法,唐高祖李渊只得临阵换将,把裴寂调离前线,召回长安。紧接着,李渊分派数路大军,驰援河东,命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统领大军,讨伐刘武周。

不久,唐高祖接受李世民的建议,决意收复太原。因此,李渊委派李世民统率关中地区的全部唐军主力,出征河东,全权负责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的战事。

也就是说,唐朝此次兵分两路,一路由秦王李世民领兵,直面刘武周、宋金刚主力;另一路则由李孝基、独孤怀恩等宗室将领率领,作为偏师,策应李世民主力。

前文讲过,李世民这一路唐军,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以及理想的战略意图。然而,由李孝基、独孤怀恩率领的另一路唐军,进展却非常不顺利,伤亡惨重,遭到了重大的军事失利。

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唐军陕州总管于筠,认为兵贵神速,应该趁着吕崇茂叛军立足未稳,速战速决,一举灭掉吕崇茂。故而,于筠向永安王李孝基进言,建议迅速出兵,进攻夏县,拔掉这颗钉子。

起初,永安王李孝基对于筠的方案深以为然,准备发兵进攻夏县。然而,大将独孤怀恩却不赞同,他认为,“请先成攻具,然后进”。应该先打造好攻城器械,再出兵夏县。

李孝基头脑一热,竟然同意了独孤怀恩的要求,耗费数日,打制攻城器械。如此一来,白白耽误了进攻夏县的最佳时机。

趁着这段空隙,吕崇茂赶紧向宋金刚求援。由于吕崇茂揭竿而起之时,便与刘武周结成夹击唐军的同盟。

所以,唐军进攻夏县,宋金刚于情于理,都应该发兵救援。一旦唐军攻克夏县,下一个目标,一定剑指刘武周、宋金刚。权衡利弊之后,宋金刚派遣麾下两员得力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领大军,挺进夏县。

关于尉迟敬德此人,值得一提。上一章节说过,李世民在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过程中,收服了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他的加入,使得李世民的秦王集团,如虎添翼。这员猛将,正是尉迟敬德。

在隋末唐初的风云时代,尉迟敬德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英雄将领,他是唐王朝大名鼎鼎的开国虎将。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尉迟敬德追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曾经单枪匹马,救了李世民一命。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尉迟敬德更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鄂国公,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开国元勋。不仅如此,在民间艺术中,尉迟敬德与秦琼秦叔宝二人,还是家家户户供奉的两位“门神”。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战绩彪炳的大唐猛将,在当时,还是李唐的敌人刘武周、宋金刚麾下的一员敌将。并且,在唐朝与刘武周、宋金刚的对战初期,尉迟敬德还曾经一度让唐军吃了不少亏。那么,尉迟敬德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山西朔州善阳人氏。所以,他又叫做“尉迟恭”。但是,通常人们都会以他的字称呼他。根据《旧唐书·尉迟敬德传》的记载,尉迟敬德早年的经历,是这样的:

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

隋炀帝大业末年,尉迟敬德应征入伍,在高阳从军。因为当时烽烟四起,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尉迟敬德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战。在作战之中,由于尉迟敬德勇武绝伦,屡立军功,很快就被擢升至朝散大夫。

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刘武周在马邑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正式起兵反隋。刘武周早就听闻了尉迟敬德的勇猛,便将其招揽至自己麾下,担任偏将。因此,在最初的时候,尉迟敬德是在刘武周麾下效力。

后来,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突厥的怂恿支持下,刘武周大举进犯太原,而尉迟敬德也参与了攻打太原的战争。刘武周占领太原后,尉迟敬德又跟随宋金刚一路南侵,接连攻克晋州、浍州二地。

所以,这位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猛将,最初是站在唐朝的敌对阵营,为李唐的敌人卖命。当时的尉迟敬德,在唐军眼里,是一个难缠的敌将;可是,在刘武周、宋金刚眼中,尉迟敬德却是一个勇冠三军的悍将。正因如此,此次支援夏县吕崇茂部,宋金刚自然拿出了尉迟敬德这个“杀手锏”。

前文介绍过,永安王李孝基决策失误,采纳了大将独孤怀恩的建议,耗费数日,打制攻城器械。等攻城器械打造好,才出兵进攻夏县。

然而,此时此刻,唐军已经错过了进攻夏县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宋金刚抓住这个绝佳的战机,派遣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军支援夏县。

可想而知,唐军白白浪费了一次绝佳战机,兵败似乎是板上钉钉。果然,尉迟敬德、寻相率军赶到夏县,前后夹击,唐军腹背受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以及行军总管刘世让等唐军重要将领,全部被俘,唐军再度遭遇大败。

夏县兵败,是唐朝自度索原之战、太原失守以来,所遭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又一支唐军的增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数员大将被俘。

而且,这些唐将被俘之后,永安王李孝基曾经谋划逃出敌营,可惜不幸走漏了风声,李孝基被刘武周杀害。在唐朝与刘武周的战争中,李唐皇族损失了一位宗室亲王。

同时,夏县之战的失败,也带来了一个恶性循环。原本,李孝基、独孤怀恩等人率领的这路唐军,是作为一支偏师,策应李世民主力。当时,李世民统率唐军精兵,驻军柏壁,与宋金刚主力对峙。

可是如今,夏县兵败,那一路唐军偏师全军覆没,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什么后果?李世民所带领的唐军主力,无疑变成了一支孤军。数万大军屯驻柏壁,真的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没有任何援军能够提供帮助。所以,李世民很有可能被刘武周、宋金刚重兵合围,这对于他而言,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前方战事不利,唐朝派出去的增援部队,接二连三地遭遇失败。身在长安的唐高祖李渊,显然有些坐不住了。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山西全境的沦陷,只怕是迟早的问题。

因此,李渊决定亲临一线,前往黄河沿岸,视察军情。唐高祖此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了解前线的具体情况;第二,借此机会,鼓舞唐军将士的士气与斗志。

正好此时,从河东前线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为唐高祖巡视黄河沿岸防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唐将秦武通率军进攻蒲阪,驻守蒲阪的敌将王行本,出城迎战唐军,被唐军击败。最终,在城内粮食耗尽,城外援军无望,且又无法突围的绝境下,王行本被迫开城投降。

原本,王行本所部,就是隋朝的一支残余军事势力。然而,王行本占据蒲阪,恰恰牢牢掌控住了蒲津渡口的咽喉要道。并且,王行本在占据蒲阪之后,主动与刘武周取得联系。这样一来,等于是直接将黄河渡口送给了刘武周。至于刘武周,则能直接从这里渡过黄河,深入关中腹地,威胁李唐根基。

现在,唐军收复蒲阪,使得情况发生了惊天反转。攻克蒲阪,意味着蒲津渡口重新回到唐朝手中。刘武周突破黄河防线,深入关中的企图,未能实现。所以,蒲津渡口的回归,对于唐朝而言,当然是一个重大收获。

在这种情况下,唐高祖觉得是一个机会,趁此时机,巡视黄河沿岸,鼓舞前线将士的军心士气。

于是,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十七日,唐高祖亲临蒲州。到了蒲州之后,高祖二话没说,将敌将王行本斩首示众。得知父皇车驾驻跸蒲州,远在柏壁的秦王李世民,立即轻骑启程,前往蒲州,拜见父亲李渊。

至此,唐高祖李渊正式开始巡视黄河沿岸,视察前线军情。可是,令唐高祖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次亲临前线,可谓险象环生,充满了火药味。这次巡视黄河沿岸,差一点让唐高祖遭受灭顶之灾;身为大唐皇帝的李渊,差一点有去无回,丢了性命。

造成李渊差点面临灭顶之灾的这一切,倒还真不是来自刘武周、宋金刚的敌对势力,反而来自唐军内部,来自唐王朝的阵营当中。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军的重要将领——独孤怀恩。

在唐高祖巡视黄河沿岸期间,独孤怀恩阴谋发动叛乱,意欲将李渊、李世民父子一网打尽,并企图将整个河东之地,献给刘武周。好在最后,唐高祖察觉了他的阴谋,及时采取断然措施,将独孤怀恩的阴谋扑灭于萌芽之中。

那么,独孤怀恩究竟是何许人也?作为手握重兵的唐军大将,独孤怀恩又为什么会心怀不轨,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勾结外敌,对大唐皇帝下手呢?身处龙潭虎穴的唐高祖李渊,最终又是如何识破独孤怀恩的阴谋,及时采取行动,扑灭了这场未遂的军事政变,消除了来自唐军内部的一大隐患?

说起来,这个独孤怀恩,和唐高祖李渊还是亲戚关系,是唐朝的外戚。独孤怀恩的父亲独孤整,在隋朝统治时期,担任涿郡太守之职。而且,独孤怀恩之父独孤整,与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独孤氏,是姐弟关系。也就是说,独孤怀恩是李渊舅舅的儿子,和唐高祖李渊是姨表兄弟关系。

不仅如此,独孤怀恩还曾经为唐朝的建立,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在隋朝时,独孤怀恩出仕为鄠县令。后来,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攻克长安,独孤怀恩被授予长安令一职。

根据《旧唐书·外戚列传》的记载,独孤怀恩担任长安令期间,颇有政绩,风评甚好,“在职严明,甚得时誉”。所以,李渊称帝后,大封群臣,独孤怀恩被擢升至工部尚书。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独孤怀恩既是外戚,与唐高祖李渊是表兄弟关系;又是朝廷重臣,位高权重,本该一心报国,为什么会心生异志,走上谋反这条不归路呢?原因很简单,独孤怀恩与唐高祖积怨已深,他对高祖心怀怨恨。

唐高祖与独孤怀恩,两个人虽然是姨表兄弟;但是,独孤怀恩总是觉得,李渊打骨子里,看不起自己。这种对于唐高祖李渊的不满,经过时间的积淀,最终促使独孤怀恩决定发动兵变。那么,两人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呢?

比如,唐朝建立后,有一次,独孤怀恩受命督师进攻蒲州。可是,由于独孤怀恩指挥无方,致使蒲州久攻不下,唐军损伤惨重。对此,唐高祖李渊非常生气,数次下达敕书,斥责独孤怀恩。从此之后,独孤怀恩对李渊渐生不满:

时虞州刺史韦义节击尧君素于蒲州,而义节文吏怯懦,频战不利。高祖遣怀恩代总其众。怀恩督兵城下,为贼所拒,频战不利。高祖切让之,由是怨望。 (《旧唐书·外戚列传》)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件事,使得独孤怀恩更加对李渊不满。这件事,虽然看上去只是唐高祖的一句玩笑话,却深深刺痛了独孤怀恩的软肋,成为了独孤怀恩谋反的引线。关于这件事情,《旧唐书·外戚列传》有着明确记载:

高祖尝戏之曰:“弟姑子悉为天子,次当舅子乎?”怀恩遂自以为符命,每扼腕曰:“我家岂女独富贵耶?”由是阴图异计。

众所周知,在隋唐时代,独孤家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族。这个家族,先后出过三位皇后,而且是横跨北周、隋、唐三个朝代的皇后。她们分别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明敬皇后、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都是北周大将独孤信的女儿,一门三后,传奇备至。

关于独孤信此人,第一章节曾经提到过。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名将,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独孤信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先后平定三荆、收复弘农、攻克沙苑,镇守陇右将近十年,政绩斐然。北周建立之后,独孤信晋爵为卫国公。后来,隋文帝杨坚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岳父独孤信:

风宇高旷,独秀生人,睿哲居宗,清猷映世。宏谟长策,道著于弼谐;纬义经仁,事深于拯济。方当宣风廊庙,亮采台阶,而世属艰危,功高弗赏。眷言令范,事切于心。

为什么说独孤信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杰出的军事韬略,显赫的战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独孤信的身份。例如,独孤信有三个皇后女儿,两个皇帝女婿: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两个皇帝外孙: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从独孤信的身上,就可以看出,独孤一族的传奇经历。

不过,独孤家族为人所熟知的,似乎都是独孤家的女性成员。相比于独孤家的女性,独孤家的男性,除了独孤信以外,则显得默默无闻。

所以,这件事情,是独孤家族所有男性心中的一个硬伤,也是独孤怀恩的一个硬伤。可是,李渊却在无意之中,撕开了独孤怀恩的这道伤疤,最终激怒了独孤怀恩。

有一次,唐高祖故意和独孤怀恩开玩笑,调侃他道:“姑之子皆已为天子,次应至舅之子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们独孤家女人所生的儿子,都已经当了皇帝,什么时候也轮到你们独孤家的男人?

这本来是一句玩笑之话,李渊或许只是随口说说,过后便忘了。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独孤怀恩本身就是个多心的人,觉得李渊是故意往自己的伤口上撒盐。加上先前攻打蒲州失利,被高祖训斥。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独孤怀恩对于李渊的不满,愈发强烈。更何况,独孤怀恩位高权重,一向自命不凡,也想过一把皇帝瘾,时常扼腕叹息道:“我家岂女独贵乎?”

在这种欲念的驱使下,独孤怀恩决定谋反,背叛李唐。但是,独孤怀恩也有自己的想法。既然要谋反,就要彻底颠覆唐朝的统治。故而,独孤怀恩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终于,这个合适的时机,还是来了!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太原失守以后,刘武周、宋金刚兵锋所指,接连攻陷晋州、浍州等地。不久,夏县吕崇茂聚众作乱,自称魏王,与刘武周沆瀣一气。为了挽救唐王朝在河东战场的危局,唐高祖派遣李孝基、独孤怀恩等将领,统领大军,前往河东,讨伐刘武周,以及吕崇茂叛军。

在唐高祖派往前线的将领中,独孤怀恩便在其中。这样一来,独孤怀恩觉得,造反的机会来了,起码自己手上有兵,有了起事的资本,完全可以将河东的局势,搅他个天翻地覆。于是,独孤怀恩便与自己的两个心腹:解县令荣静、前五原县主簿元君宝,密谋反叛大唐的具体事宜。

有关独孤怀恩阴谋的详细计划,《资治通鉴》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旧唐书·外戚列传》中,却详细记载了独孤怀恩阴谋的具体计划,以及具体如何实施。这个阴谋的详细过程,是这样的:

怀恩遂与解县令荣静、前五原县主簿元君宝谋引王行本兵及武周连和,与山贼劫永丰仓而断柏壁粮道,割河东地以啗武周。

李孝基、独孤怀恩等人来到河东没多久,秦王李世民受命出征,率领关中唐军主力,开赴河东,对战刘武周、宋金刚的大军。从这时期起,独孤怀恩开始一步步酝酿自己的阴谋。这个阴谋的针对目标,不是别人,正是秦王李世民。居心叵测的独孤怀恩,向李世民射出了冷箭。

当时,李世民驻军于柏壁。而虞乡南山一带,盗匪横行,绿林啸聚。因此,独孤怀恩的计划是这样的,联合蒲阪王行本部,以及刘武周的兵马,伙同当地山贼,攻占永丰仓,断柏壁粮道。这样一来,李世民肯定会不战自溃,全军覆没;击灭李世民主力后,独孤怀恩再与刘武周取得联系,将河东之地割让给刘武周。

所以,现在一切都能解释得通,为什么于筠建议李孝基,迅速出兵攻打夏县时,独孤怀恩百般阻挠,以打制攻城器械为借口,迟迟不肯出兵?很有可能,是在为自己阴谋的实施,争取时间。

如果独孤怀恩的阴谋,真的得以实施,李世民很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唐朝也将遭遇灭顶之灾。不过,情况却意外发生了变化。独孤怀恩的兵变阴谋,几经波折,最终并未得逞,直至黄粱梦碎。

没等独孤怀恩联合刘武周,共同夹击李世民,唐军与刘武周之间,便打响了“夏县之战”。宋金刚派遣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军支援夏县吕崇茂。结果,夏县一战,唐军大败,数员唐将被俘,独孤怀恩也被俘虏。独孤怀恩遭擒,他企图夹击李世民的计划,便无法实施,李世民惊险地躲过一劫。

但是,独孤怀恩贼心不死,即使身在敌营,依旧不忘颠覆李唐。思来想去,独孤怀恩在寻找机会,准备逃出敌营。正好,这个时候,李世民指挥唐军,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所部,刘武周、宋金刚遭遇重创,军心浮动。趁着敌军防备松懈之时,独孤怀恩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生机,只身逃出敌营,重新回归唐军。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先前,永安王李孝基曾经谋划逃出敌营,可惜不幸失败,惨遭杀害。连李孝基那样的李唐宗亲,都无法逃出敌营;独孤怀恩究竟有何通天本事,能够轻松逃出敌营?

不妨大胆进行推测,或许在被俘期间,独孤怀恩已经和刘武周、宋金刚结成同盟,双方勾结在一起。所以,很有可能,是刘武周故意放跑了独孤怀恩,将他作为安插在唐军内部的一颗棋子。

独孤怀恩逃出敌营,重返唐军后,唐高祖念及二人是亲戚关系,并没有追究他的战败之责。李渊继续让他领兵作战,并且,命令独孤怀恩率军进攻蒲州。恰恰此时,蒲阪敌将王行本,出城降唐,唐军收复蒲津渡口。既然蒲州敌军投降,独孤怀恩抓住时机,率领部众,进驻蒲州城。

进驻蒲州,独孤怀恩谋逆的心思,又开始活泛起来。他准备继续实施之前那个没有实施的计划,联合刘武周,夹击秦王李世民主力。偏偏这个时候,唐高祖亲临前线,巡视黄河沿岸布防。而且,此时此刻的李渊,并不知道独孤怀恩的阴谋,还打算渡过黄河,前往独孤怀恩的蒲州军营。

原本,独孤怀恩的计划,只是要消灭李世民,将河东之地割让于刘武周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情况有变,唐高祖正欲渡河,前往蒲州大营。这样一来,独孤怀恩顿时乐开了花,觉得自己捕捉到了一条大鱼。如果能够生擒皇帝,无疑是一个巨大收获。于是,独孤怀恩便在蒲州军营布设伏兵,一旦李渊到达,立即强行控制。

可以说,李渊现在命悬一线,对于独孤怀恩的阴谋,他还浑然不知。只要唐高祖渡过黄河,走进独孤怀恩的军营,便犹如羊入虎口,无力回天。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每当李唐王朝危难之际,总是可以在绝境之中逆袭,化险为夷。当叛军叛将的屠刀一步步逼近时,幸运之神,再一次眷顾了唐高祖李渊。

怎么回事呢?独孤怀恩精心布下天罗地网,自以为天衣无缝。不料,百密一疏,看似周密的兵变计划,还是走漏了风声。最终,唐高祖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独孤怀恩的阴谋。究其原因,是独孤怀恩谋反的消息,不慎泄露了出去。其后,身处敌营的唐军将领,赶紧向李渊通风报信。

泄露消息之人,正是独孤怀恩的一个心腹——元君宝,而且还是无意间泄露出去。当初,独孤怀恩策划联合刘武周,攻占永丰仓,断柏壁粮道的阴谋时,正是和自己两个心腹荣静、元君宝,共同商议敲定的。可是,令独孤怀恩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把他送上绝路的,也是心腹元君宝。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唐军夏县之战惨败,元君宝与独孤怀恩一起,被敌军俘虏。被俘之后,元君宝与其他唐军将领,被关在一处。估计此时,元君宝觉得自己不可能逃出生天。因此,他便将独孤怀恩的谋划,向一员唐将和盘托出,谁呢?内史侍郎唐俭。有一次,在与唐俭闲谈时,元君宝无意脱口而出:

独孤尚书近谋大事,若能早决,岂有此辱哉! (《资治通鉴》)

虽然元君宝没有明说,但是,唐俭听得出来,独孤怀恩及其党羽爪牙,肯定在策划着一些不可告人的阴谋。其实,元君宝已经将独孤怀恩勾结刘武周,意图夹击秦王的计划,透露给了唐俭。后来,独孤怀恩重返唐军,率军攻打蒲州。得知消息后,元君宝好像看到了希望,故意向唐俭炫耀说道:

独孤尚书遂拔难得还,复在蒲坂,可谓王者不死! (《资治通鉴》)

当然,元君宝的本意,并不是要出卖独孤怀恩,不过是过过嘴瘾,自己痛快一把罢了。可是,元君宝是痛快了,唐俭却着急了。唐俭与独孤怀恩不同,此人是唐朝的开国元勋,晋阳起兵之时,唐俭积极参与,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唐俭更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所以,唐俭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高祖一步步走进叛贼的圈套。唐俭非常清楚,独孤怀恩的阴谋一旦得逞,谋杀或控制皇帝,大唐江山将岌岌可危。因此,值此危难时刻,唐俭必须有所行动,向唐高祖通风报信。

可麻烦的是,唐俭现在身处敌营,如何才能将消息传递出去?关键时候,唐俭急中生智,既然自己出不了敌营,那就找人帮忙,替自己将消息传出去。于是,唐俭决定在敌人内部下手,他挑中了一个人: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刘武周、宋金刚麾下的得力大将,是唐军的敌人,他会帮唐俭这个忙吗?所有人都觉得这事没戏,可是,唐俭偏偏给办成了。按照唐俭的墓志铭《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君墓志铭》的说法,唐俭在战俘营期间,成功说服了尉迟敬德,让他同意出手相助:

大将永安王全军尽陷,公奉使适到,遂同其没。乃察诸贼帅,皆是庸流,惟尉迟敬德识量弘远,说令择主,理会其心。于是独孤怀恩谋以众叛,阴遣间使连结武周,仍伺太宗入城,执以降贼。公于寇狱上书告变,逆谋垂发,元凶伏诛。

尉迟敬德虽是一介武将,却不是一个十足的粗人。对于当下的形势,他看得很透彻。在尉迟敬德看来,刘武周、宋金刚之辈,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了。所以,应该给自己留条后路。

可是,尉迟敬德此时此刻,对于是否降唐,还没有下定决心。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尉迟敬德决定两边押宝,一方面,不露声色,继续为刘武周效力;另一方面,则与唐军搭上线,稍微达成共识。因此,当唐俭游说时,尉迟敬德经过短暂思考,何不顺水推舟,帮唐军一个忙。因此,尉迟敬德答应帮忙。

说服了尉迟敬德,接下来的事情,便好办多了。有了尉迟敬德的帮助,唐俭可以方便将消息传递出去。如何传递呢?尉迟敬德自然不能公开放了唐俭,毕竟,唐俭是唐军的主要将领,级别过高。如果贸然放走唐俭,则过于引人注目,反而会使得原本的谋划,功亏一篑,甚至还会连累到尉迟敬德。

思来想去,只有让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唐将,回去报信,才能保证万无一失。遍观被俘的唐将,唯有一人,符合这一标准,谁呢?行军总管刘世让。首先,刘世让的级别不高,他逃出敌营,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其次,刘世让对李唐江山忠心耿耿,由他报信,绝对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因此,唐俭便授意尉迟敬德,放刘世让回去报信。于是,尉迟敬德网开一面,故意放跑了刘世让。刘世让接到命令,自然不敢懈怠。逃出敌营之后,刘世让一路狂奔,不做任何停留。因为,稍慢一步,唐高祖就会多一分危险,大唐也会逐渐靠近危险。所以,刘世让现在就是和时间赛跑。

果然,紧赶慢赶,还是让刘世让赶上了。等刘世让赶到黄河沿岸的时候,唐朝建国以来,最惊险的一幕,正在上演。当时,李渊正准备登上御舟,渡过黄河,前往蒲州军营。殊不知,独孤怀恩已经在黄河对岸,布下伏兵,只等高祖一到,一举擒拿。千钧一发,刘世让及时赶到。

刘世让赶到时,唐高祖登上御舟,正欲渡河。故而,刘世让急忙拦住皇帝,将独孤怀恩的阴谋详细告知。听完刘世让的情报,唐高祖顿时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若不是刘世让及时赶到,自己恐怕早就身首异处,成了独孤怀恩的阶下囚了。惊恐之余,李渊长舒了一口气,看来是天不绝唐,不由发出感慨道:“吾得免,岂非天也!”

既然获悉了独孤怀恩的阴谋,便要赶紧采取措施。摸清叛军底细之后,李渊紧急部署平叛事宜,准备迅速扑灭这场兵变。于是,唐高祖不动声色,召独孤怀恩渡河见驾,一则是试探,二则是请君入瓮。

接到皇帝要召见自己的旨意,独孤怀恩虽然有些惊愕。但是,他并不知道,李渊已经识破他的诡计。更何况,独孤怀恩身为领兵大将,天子召见,自己若执意不去,那便是抗旨之罪。到时候,正好给了李渊下手的借口。所以,为了麻痹李渊,独孤怀恩乘坐轻舟,大摇大摆地来到对岸。

结果,独孤怀恩刚一上岸,唐高祖的贴身卫士,一拥而上,将独孤怀恩当场擒拿。然后,唐高祖派遣军队,直入蒲州大营,一举缉拿了独孤怀恩的所有党羽、同谋。最终,独孤怀恩及其党羽亲信,被一并诛杀,时年三十六岁,同时,籍没其家。一场惊悚的未遂兵变,在唐高祖李渊的雷霆手段之下,被迅速扑灭于无形之中。

平定独孤怀恩之乱,唐王朝成功消除了一起来自内部的军事隐患,黄河沿岸防线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不久之后,武德三年(620年)正月二十九日,唐高祖启程返回长安,结束了巡视黄河沿岸的行程。至于河东前线的战事,继续交给秦王李世民统一指挥。抗击刘武周、宋金刚的重担,完全落到了李世民肩上。

尽管平息了独孤怀恩,使得唐朝有惊无险,免遭一场灭顶之灾。但是,唐军在河东前线的战争态势,依旧不容乐观。按照之前的部署,唐朝派出两路大军,驰援河东。一路由李世民统领主力军队,从正面对阵刘武周、宋金刚;另一路则由李孝基等将领率领,作为偏师,牵制敌军,策应秦王主力。

然而,夏县之战,作为偏师的那一支唐军,遭遇大败,全军覆没,数员大将被擒。之后,更是发生了独孤怀恩谋逆一案。如此一来,原先的两路唐军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到现在,就变成了李世民孤军作战,独自率领数万唐军,面对刘武周、宋金刚、吕崇茂三股强敌。

可以说,身为唐军最高军事统帅,李世民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李世民的手上,不过一支孤军而已,同时要面对三股敌军。所以,在大多数眼中,这一仗,李世民是凶多吉少。

可是,李世民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越是凶险万分,越能出奇制胜,化腐朽为神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仅仅五个月的时间,李世民凭借其出众的军事智慧,一举扭转了河东战局,令刘武周、宋金刚土崩瓦解,最终身首异处。

在极端不利的劣势之下,李世民是如何指挥唐军将士,巧妙用兵,出其不意,彻底击溃刘武周、宋金刚主力,拔掉其在山西的势力根基?消灭刘武周政权,对于李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又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