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天梯劫 > 第94章 毕摩

第94章 毕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天梯劫!

宁妮的性格是说走就走。

张哲翰有拖延症和选择困难症,很多事都是迫不得已了才去做。

宁妮从不拖泥带水的性格,刚好弥补了这一点。

大队人马要三天以后才到三星村,三天可以做很多事了。

宁妮去过美姑,带着摄制组在那里拍了一个月,没人比她更熟悉当地情况了。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她有那里的坐标。

从三星村到美姑422公里,开车去怎么也要七八个小时,还累得贼死。

有坐标就不一样了,登载舱可以秒达,而且任何时候只要有空,随时可以去。

登载舱里,宁妮正要伸手去按坐标,张哲翰突然抱着她的头,在她的俏脸上狠狠地吻了一下。

“你干嘛……”宁妮满脸通红。

“我爱死你了,你简直是我的天使。”

“怎么了嘛……”宁妮嗫嚅地说。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都会出现在我面前。我正为怎么去美姑发愁,你就送坐标来了。”

“我这不刚好去过嘛。”

“你我相遇的每一次,是不是都是刚好?”

“……”

宁妮拉着张哲翰的手出了登载舱,落在了一个村庄的村口。

宁妮没松手,顺势一挽,作情侣状。

“你,你是谁?”女孩突然发现她挽着的是个陌生人,是个像极了当红影星王一搏的男人。

“像不像王一搏?”王一搏发出的是张哲翰戏谑的声音。

“你吓我一跳。”宁妮惊魂甫定,小手抚着胸口。

“哦,想起来了,你的男神是王心刚。”张哲翰握住她的手,易容术换的只是脸,手的感觉还是张哲翰的感觉。

“我还是喜欢你原来的样子,别再变来变去了,那些娘炮我没一个看得上的。”宁妮终于回过神来。

“我最近太有名了,共祭会和藤原都跑到地球来杀我。”张哲翰赶紧解释,毕竟把人家女孩吓了一跳。

宁妮重又挽住张哲翰的胳膊:“嗯,他们肯定查出了你的底细,我看你应该辞职了,换个工作,或者干脆就不要工作了。多呆在天上,少回地下。”

“不工作你养我啊?”张哲翰边走边说。

“也不是不可以啊,本小姐闺房正好缺个男佣。”宁妮很上道。

“诶,我倒是真动过念头,很想去读你父亲的研究生。”张哲翰认真地说。

“真的吗?我爸可喜欢你了,你要是愿意当他的学生他肯定特别高兴。”宁妮杏眼亮晶晶。

“咱们这是去哪儿?”张哲翰突然发现是被宁妮推着走的。

“去村里的漆器世家。我专门拍过他,跟他很熟。”宁妮继续挽着张哲翰往前走。

“为什么找他?”

“我记得采访的时候他曾经提到过毕摩。”

进村只有一条路。

他们俩没走多远,就遇到几波从村里出来的游客,从身旁擦身而过。

这个村子名叫果木村,是个旅游发达的村子,虽然看上去还是个彝族村落,但感觉就是个旅游景点。

整个村子建在一个半山坡上,大部分房子都像是新建的新农村民居,其中夹杂着一些石块堆砌的老房子。

“这儿外国游客来的很多,大多数都是慕名而来买这里的漆器。”

宁妮说着,指着不远处的一个石块堆砌的院子,“那就是我拍过的院子。”

他们刚要进去,里面出来了五六个白种人,手里都拎着大大小小的漆器,边走边兴高采烈地说着话。

“可惜墙上那个面具漆器他不愿意卖,出多少钱我都愿意。”一个金发高个男子说着,从张哲翰旁边走过。

是美国口音,张哲翰这一阵子最敏感的就是美国话和日语。

石块墙内,是一片晒场,后面是开放式的工坊。

晒场晒的不是粮食,而是满地的漆器木坯,两个徒工模样的年轻人正在把木坯一个一个翻转。

工坊里是两个长条桌,桌上堆满了半成品漆器,十几个徒工正围坐着往漆器上绘制图案和上色,一位三十多岁的彝族男子正在指指点点。

“曲比克刚老师,你好啊!”宁妮大声叫道。

彝族男子抬起头,笑着迎了出来:“哟,这不是宁导吗?快请进快请进!”

“我带男朋友来美姑玩,特意来看看您。”宁妮边和他握手边说。

曲比克刚爽朗地笑着,领着宁妮和张哲翰穿过工坊到了后院,在一张宽大的漆器茶几旁坐下。

“你拍的纪录片我看过了,感谢你为我们做宣传啊,这几天很多游客都是看了纪录片来买漆器的。”曲比克刚沏着茶,兴奋地说。

张哲翰没搭茬,由着他俩去聊,眼睛在四面墙上搜寻着。

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漆器,碗碟、羊头、牛头、花瓶、动物,琳琅满目。

在墙角的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张哲翰找到了他想找的漆器,一个彩绘面具。

这就是刚才那个美国人说的“墙上那个面具”?

张哲翰站起身,走近墙角。

这个面具和真人的脸差不多大,一般的彝族漆器都有红黑黄三种颜色,但它却只有黑黄两色,确切地说是黑金两色。

黑漆的弧形木板上绘制着金色的面具,给人一种古朴诡秘的感觉。

金色的面具和三星堆的面具有点像,但又不太像,说不出区别在哪里。

“张导眼力真厉害,一来就看见了这个面具。”

曲比克刚和宁妮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张哲翰身后,显然宁妮介绍了她男朋友姓张。

“我在片子里看见过这个面具,没想到原物更好看。”张哲翰找着借口。

“这是非卖品,刚才出去的那些美国人出了很高的价钱,我都没卖。可能是看了你们的片子吧,这几天来问这个面具的人特别多。”

“为什么不卖呢?”

“这是我爷爷画的,镇宅用的,不能卖。”

“您爷爷?”

“我爷爷是毕摩,他画的东西都是有法力的,方圆百里的很多毕摩的法器都是他画的。”

张哲翰终于听到了梦寐以求的“毕摩”两个字。

“曲比克刚老师,我们过几天就要拍三星堆的纪录片,听好几个专家说,三星堆和毕摩有关系。”宁妮趁机发挥导演的能力。

“是的,川大的段院士就建议我们采访毕摩。”张哲翰推波助澜。

“没问题,我一会儿就带你们去见我爷爷。”曲比克刚朗声说道。

蜿蜒的山村路上,到处是三三两两的游客。

除了购买漆器,他们还在山村小店里搜寻着彝族特色的美食。

张哲翰在人群里又看到了刚才那几个美国人,他们正啃着彝族的坨坨肉。

在村东头最高的一座石块砌成的院子里,张哲翰和宁妮见到了曲比克刚的爷爷,一位七十多岁的银发老者。

老人正在指点五六个孩子抄写经卷,孩子们大小不一,最大的十五六岁,最小的只有六七岁。

“这些都是我爷爷收的徒弟,未来的小毕摩。”曲比克刚介绍说。

看有人进来,老人迎了过来:“这不是宁导吗,贵客啊,欢迎欢迎!”

“爷爷,他们正在拍三星堆的纪录片,想采访您一下。”曲比克刚直奔主题。

“好,好,里边坐。”

“是段院士推荐我们来找您的,听说考古队当年找过您?”宁妮在导入话题,这是采访的基本功。

“好几年前的事了,他们找我主要是因为那7个符号。”老人说道。

张哲翰打开手机里的图片:“这7个符号?”

“是的,他们感觉这是古彝族的文字,而古彝文只有毕摩认得。”

“您解读出来了吗?”

“我说了,他们不信。”

“为什么呢?”

“他们说缺乏科学证据。这就没办法了,毕摩经卷是靠代代传抄往下传的,没什么文物,我没办法提供他们要的证据。”

“那您依据什么来解读的呢?”

“我曾经在老师那里见到过一个很旧的羊皮卷,上面就有这些字。”

“那个羊皮卷在哪儿?”

“还在我老师手里。”

“您老师……他在哪儿?”张哲翰本来想问“还健在”的,话到嘴边换了词。

“离这儿比较远,在大风顶下的龙窝乡古佚村。”

“我们在曲比克刚老师那里看到了您画的面具,能不能让我看看原件?”

“哦,那个面具啊,也在我老师那里。”

“这件事还有别人知道吗?”

“没有。我老师年事已高,不见外人,如果不是宁导帮了我们那么大的忙,我也不会说的。”

“那我们这么去会不会很唐突?”张哲翰明显是在索要信物。

老人站起身,在书桌旁坐下,拿起毛笔写了一封信,交给宁妮:“你们拿着这个去,他老人家一定会帮助你们的。”

老人七十多岁了,他老师得多大年纪?

一位八九十岁的老毕摩,手里有羊皮卷和神秘面具,张哲翰心里充满期待。

一到美姑就获得了这么有价值的线索,而这些线索的获得都是因为宁妮。

宁妮来这里的时候,张哲翰大学还没毕业。

冥冥之中是有天意吗?

张哲翰更相信宁妮就是他的天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