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傻小子文集 > 战国时代(一)

战国时代(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傻小子文集!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争霸,江山易主,风水轮流转。昔日的郑宋鲁越等国,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只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打一下酱油,然后被其他大国兼并或灭亡。这些国家,曾经是东周的重要一环,如今却只能黯然离场,让战国七雄独领风骚。

周天子的权威早已丧失,各诸侯国也不再推崇齐桓公提倡的“尊王攘夷”口号。相反,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惩罚性战争,变成了歼灭性战争。不再是因为你不尊重周王、不尊重霸主,我去打你,你服个软认个错这事就算完了。而是因为我想争夺你的土地和资源,所以我要去打你,不管你服不服软,我都要让你灭亡!

除了各国家之间干架兼并之外,国家内部分裂篡权也是这个时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权力斗争激烈,内部分裂严重,篡位者层出不穷,让这个时期更加混乱不堪!

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一片混沌,一片乱象,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才孕育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精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一、三家分晋。战国时期,晋国内部权力逐渐转移到了卿大夫们的手里,国君如同无用的摆设,只能被动地度日。在六股势力中,智氏最为强大,卿大夫们为争权夺势,经常爆发冲突。智韩赵魏四家联手,击垮了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然而,晋出公不想成为卿大夫们的傀儡,秘密向齐鲁两国借兵,却被四卿发现,导致晋出公被赶走,晋敬公成为傀儡国君。智氏趁机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要独占整个晋国。为了达成目标,他决定削弱其他三家的力量,而土地成为了他的武器。他向其他三家提出:“我的功劳最大,但我得到的土地却跟你们一样,这很明显不公平嘛!给我一个万户邑,让我再树一树我的权威,这对我们晋国是有利的!”智氏表面客客气气,实则想要的是:我智氏要钱!不给?那我就打屎你!

四大家族中,韩氏最弱,首当其冲被智氏敲诈勒索土地。韩康子非常愤怒,这分明是敲诈勒索啊!我凭什么给你?正要举兵反抗,被谋士段规劝住了。段规说,智氏确实是在敲诈勒索,但我们已经拼不过智氏了。如果智氏再联合其他两家攻击我们,我们损失的就不止一个邑了!不如暂时忍耐,给他一个邑,看其他两家如何反应再进一步打算。

韩康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给了智氏一个邑。魏氏的魏桓子是个跟风的主,也觉得给智氏土地是合理的,所以也割了一个邑出去。

只有赵氏的赵襄子不肯割地。赵襄子说,土地是祖宗传下来的,怎么能说给就给呢!劳资就不给,你能把我怎么样?

智氏智伯看到赵襄子这种态度,顿时火冒三丈,不给我土地是吧,那我就出兵打屎你!为了保险起见,他就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共同出兵攻打赵襄子,说灭了赵襄子以后,赵氏的土地由他们三个均分。韩康子和魏桓子其实不想打赵襄子,但是自割让土地给智伯之后,已经被迫跟他站在同一战线,这时候也由不得他们了。

赵襄子见人多势众,自己一时也打不过他们,就退守到晋阳城另作大算。晋阳城是赵氏的封地,经过几代人的修筑,城墙十分牢固,粮草准备也充足。最关键的是,赵襄子他爹赵鞅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生前就料到几大家族之间可能会爆发内乱,为了巩固己方地位,他在晋阳囤积了大量粮草兵器,并加固了城墙。为了以防万一,他修筑宫殿的时候,柱子用铜来铸,内墙用荆条筑成。这样,假如遇到武器供应不足时,可以临时将房子拆了,现做现用。

凭借赵鞅的充分准备,赵襄子在晋阳城坚守了一年多,智氏、韩氏、魏氏三家纵使千方百计也无法攻破。然而,智伯却不甘心于此,他想出了一个毒计——利用雨季,将晋水截断,引水淹晋阳城,逼其就范!智伯命人围坝筑堤,掘开口子将晋水引向晋阳城。虽然城墙坚不可摧,但老百姓的房屋却被水淹没,锅碗瓢盆被冲走,晋阳城内一片混乱。

智伯得意洋洋地巡视晋水,得知晋阳城的情况后,更是意味深长地说道:“我现在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韩康子和魏桓子听后,心中不禁一惊,智伯的野心昭然若揭!

赵襄子派谋士张孟谈到韩康子和魏桓子的军营,请求他们撤兵并联合攻击智氏。唇亡齿寒,赵氏完了就轮到你们了!三人一拍即合,歃血为盟,共同攻击智伯。他们悄悄杀了智伯守坝的士兵,掘开另一口子,将原来灌向晋阳城的口子堵住,洪水顿时向智伯的军队扑去。智伯措手不及,韩赵魏三家兵马趁乱杀来,智伯全军覆没,被俘虏。韩赵魏以叛逆的罪名杀了智伯,他的亲属也被满门抄斩。

智伯就这样嗝屁了,韩康子、赵襄子和魏桓子均分了原来智伯的土地。后来,他们干脆赶走了晋敬公,向周天子要求独立封侯。周天子实际上已经是空架子了,只能照办。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韩侯、魏侯和赵侯,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国土,晋国也就彻底消失了。

在同一时期,齐国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齐国国君由“姜”姓变成了“田”姓,这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

据说,陈国的陈厉公想要废掉太子御寇,立宠妃之子为太子。公子陈完为了保命,逃难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和管仲都还在位,他俩看到陈完也算是个人才,就想封他为上卿,好让他安心为齐国效力。但陈完却不为所动,他说:“我本来就是个逃难的人,齐国收留我已经万分感谢,不敢奢求什么大官做,能给我混口饭吃就成!”

齐桓公管仲他们也不勉强,最后给了他一个“百工”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齐国的手工艺人,类似于工程部长的职务。这职位虽然没什么政治实权,但是却可以积累家财,经过十几年的积累,陈完终于可以在齐国过上体面的生活。加上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把本职工作做得不错,又会讨领导们的欢心,因此大夫懿氏觉得他是个潜力股,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从此陈完攀上了高枝,事业更加顺风顺水,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齐国,要在齐国扎根了,就在这个时候把姓氏改了,自称不再姓“陈”,而姓“田”,他的子孙后代皆以田为姓。“田完”死后,他的后代一直留在齐国做官,到齐景公的时候,齐国发生了灾情。但齐景公这个吊毛只知道自己享乐,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国库里的粮食即使发霉了,他也不肯施舍给灾民,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此时,跟齐景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田乞正忙着收买民心,他变卖自家的财产,购买粮食,然后“借”给灾民,而且是大斗借出,归还的时候小斗即可。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非常感谢田乞,田氏家族的威望也更高了。

齐景公的大夫晏婴,眼疾手快,早看出田氏家族的阴谋,劝齐景公早日铲除,以免祸患滋生。可这齐景公却是个蒟蒻,听不进去,还护着田氏家族,真是瞎了眼了!等他挂了,田乞就趁机扶植阳生为国君,这就是齐简公。可齐简公上位后,实权却被田氏家族紧紧掌控,他就是个傀儡,一点自主权都没有。时间久了,他也觉得这样太没面子了,于是发动兵变,想夺回实权。田常知道后,火冒三丈,索性先下手为强,赶走齐简公,杀了一堆反对自己的大臣,把实权握在自己手中。之后的两届国君都怕田氏家族,不敢争权夺势,只能当条咸鱼,混口饭吃。到了齐康公,田和已经不想当大臣了,他要自己当国君,于是把齐康公赶到一个荒芜的小岛,自立为国君,并联合魏国请求周天子册封其为诸侯,国号也叫“齐”。但这“齐”已经不是原来的“齐”了,江山易主,国君换姓,姜子牙的棺材板都快翻身了!

姜子牙:草!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了!

二、魏国的霸权。魏国崛起于三国之中,而魏文侯魏斯的抱负是功不可没。他不仅礼贤下士,任贤用能,更是虚心听取臣子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各路英才纷纷前来投靠,其中最着名的当属李悝和吴起。

李悝,战国初期的大政治家,被魏文侯拜为相国。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让魏国实施变法。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实行“平籴法”,在丰年的时候,国家以评价收购粮食,到灾年的时候,又以平价卖出给老百姓,以此保护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稳定社会生活。他建议魏文侯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让对国家有贡献、有功劳、有才能的人得到提拔。最后,他健全了魏国的法制,编成《法经》,在魏国颁布执行。这样一来,魏国就很快富裕强大起来了。

一个国家的富强,政治和军事是相辅相成的。李悝的变法卓见成效之后,军事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了。这个时候,吴起作为着名的军事家从鲁国来到了魏国。自从吴起到了魏国,魏国的军事实力就像开了挂似的扶摇直上。

吴起出生在卫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本可以继承家业,继续享受这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但是他却不走寻常路,他励志从政,而且要做大官。他散尽家财,各种找关系,希望有人给自己引荐一下,但是最后还是四处碰壁,无人赏识。

心灰意冷的他回到卫国老家,本来散尽家财已经叫人够难受了,没想到还受到了众人的冷嘲热讽。吴起一怒之下把那些嘲笑他的人都杀了,据说有三十多人,然后又向母亲发了个毒誓,说如果做不了大官就不回家!

吴起母亲:这孩子八成是疯了,求功名利禄以致于到这种地步吗?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任他而去。

吴起又离家出走了,他这次要把自己的修养提高以后再说。于是乎,跑到曾申那里,把师一拜,就学起儒术来了。并且,他这次还是不学则罢,一学就是好几年。就在这个学习期间,吴起突然接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母亲去世了,这个消息,自然让吴起伤心不已。本来,他也想马上启程回家给母亲料理后事,只是由于他在伤心的同时,突然想起了当年他在母亲面前所发的誓言,怕现在没有一点出息的他,根本就没脸见母亲的灵魂。这才狠下心来,没有回去,继续苦读。

要知道,儒家学者注重孝道。一点都不了解吴起的先生——曾申,看到吴起这个家伙,如此不孝,就连自己的母亲去世了,都不回家奔丧,这简直就是禽兽不如。像这样的东西,又怎配做儒家弟子呢?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任何证据的曾申,心中一怒,就把吴起逐出了师门。

既然儒家容不下自己,那就到兵家去试试吧。于是乎,吴起脑子一转,就到鲁国一个兵家学府,去研究兵法去了。并且,这一研究,又是几年。几年之后,他竟然还变成了杰出的军事天才。不过,就算如此,身为平民的他,要想找到国君重视的工作,那还差得很远,至少还缺一个机会。

机会说到就到。没过多久,齐国就调兵遣将,攻打鲁国,鲁国由于国力衰弱,而被齐国打得“满地找牙”,全国上下,竟是毫无办法,好像除了忍气吞声,就是挨打。如此一来,就算吴起显示自己的实力,也不是车子转拐,逞能了。他走到鲁宫,就站在鲁君面前,毛遂自荐地说:他可以领兵出战,击败齐军。早就毫无选择的鲁君,听吴起这么一说,哪还敢怀疑。于是乎,命令一下,就拜吴起为将。而当上大将军的吴起呢?当然是不负众望,带领鲁军,一上战场,就打了几次胜仗。鲁君听到这些战报后,真是阵阵狂喜,笑得合不拢嘴,真不知:该如何封赏他?吴起回来后,自然是又封又赏,荣耀之极。大约就是这荣耀之极的封赏,吴起一下子就遭到了很多“鲁国文武”的嫉妒,其中有人还向鲁君进谗言,说: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吴起这个时候帮鲁国打齐国是不是太冒险了,要是他是齐国的间谍,又该怎么办?或者来个里迎外合,又该如何处理?鲁君一听,甚是有理,只是还在犹豫,是不是应该马上换将,把吴起打下死牢?

不要说是鲁君,就算吴起听到这些谗言后,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更不知道如何应对?心里除了一片茫然,就是一肚子怨言:老子好不容易才得到鲁君的信任,走上仕途。哪里知道,刚走上仕途,就有一帮小人在背后放狗屁,毁老子前程。那些龟孙子怎么不站出来,走到老子前面?要是他们站在老子面前,老子一定会一刀一人,送他们去见阎王!就在此时,他那个吃里扒外、胆大包天、不知羞耻、以耻为荣、拿钱出去倒嫖、经常给自己脸上抹黑的妻子,却走了过来,站在他面前,又演起了“挖苦、讽刺、鄙视、笑话”的好戏。说他:怎么这么没用,如此懦弱,身为大将军,连几个小人都斗不过,为什么不派几个武林高手,去他们全都杀了?这些话一说,忍无可忍而又无法消除鲁君疑虑的吴起,心中的怒火自然是更大了,一直“胆小”的他,胆子突然一大,就拔出剑来,对着妻子就是几剑。接着,只听妻子惨叫几声,就倒在地下,口里没气了。然后,吴起嘿嘿一笑,把妻子的头颅一砍,就拿着砍下来的头颅,走到鲁君面前,把那忠于鲁国的证据,放到雕着龙纹的铜案上了。

鲁国国君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那里面包裹的竟然是吴起妻子的人头,一点都不了解吴起的他,差一点就吓出尿来了!连说,将军的忠诚我看到了,可你再忠于鲁国,也没必要杀掉自己的妻子啊!他哪里知道:那不知羞耻、以耻为荣的东西,早就把他的脸丢光了,就算没有这些事情,他也会杀了她。没有杀她,只是时间未到而已。只不过,吴起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做法,没有任何意义,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让鲁君更加反感,使他的工作变得更加不稳。

暂时,吴起虽然还住在鲁国,但是工作的形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在鲁君心中的印象还在不断地变坏,嫉妒他的“文武百官”,还在鲁军面前不断地说吴起的坏话:为了达到目的,连妻子都杀了,这样狼心狗肺、心狠手辣的家伙,能用吗?要是哪天,他对国君下手了,又该怎么办?这些话,鲁国国君,真是不听则罢,一听是越来越害怕。就这样,没过多久,没找证据、没查前因的鲁君,就随便找个理由把他打发走了,让吴起的仕途又一次遭受挫折。幸亏,吴起一离开鲁国,到了魏国,其才华就被魏文侯看中了。并且,一看中其才华,就封他做大将军,以示重用。为了感激魏文侯的知遇之恩,吴起一下子就变成了为魏国出谋划策、富国强军的忠臣、勇士。

吴起认为:以前打仗用兵车,兵车后面总要跟着几十个拿着木棍铁具的农民兵。这种方式,实在是太落后,一点军威都没有。于是,他把那种方式一抛弃,改用步兵,命令士兵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日常训练要负重70斤,半日行军要达到100里。这样一来,士兵的身体素质,一下子就提高了,打仗也更加灵活了。除此以外,吴起还采用心理战术收买人心,他跟士兵们同吃同住,甚至亲自帮受伤的士兵清洗伤口。魏国的士兵看到大将军这么体恤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发誓:就算是死,也要效忠魏国。就这样,战国初期,威震列国的魏武卒便诞生了。

这支魏武卒,真的很厉害,在吴起的指挥下,没过多久,它就扫平了周围各国,打起了秦国的主意。为了抢夺重要军事要塞——西河地区,魏秦两国是打了7、8年的拉锯战,不管怎样打,都是双方互有胜负,占不了一点便宜,战前是秦国控制,战后还是秦国控制。而吴起来了以后呢?他指挥魏武卒,没用几下,就把西河地区夺了过来。并且,夺取西河以后,还趁热打铁占领了秦国阴晋。

面对吴起及其魏武卒,秦国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眼睁睁地看着魏国一天天地变强大,自己的地盘一点点地被抢夺,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再以此为基础,再用威逼利诱的方式,向周围诸侯,把土地一要,魏国一下子就成了战国初期独一无二的大国。由此可见,吴起的改革和战术,确实为魏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可惜,魏文侯驾崩,其子魏击继位(改名为魏武侯)以后,心胸狭窄、一直都想宰相的公叔痤,却把大将军吴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向魏武侯进谗言,诬陷吴起谋反!吴起怒不可遏,身为战国名将的他,哪受得了这种冤屈?于是,把心一横,就离开了魏国,跑到了楚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从此以后,魏国挨打的时间就不远了!

楚悼王见魏国在李悝和吴起的改革下迅速崛起,非常羡慕,一直想找机会改革内政,向魏国看齐。吴起投奔楚国,自然受到了楚悼王的热烈欢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相当于魏国的丞相,礼遇之高,可见一斑。

吴起不负重望,他把李悝变法的成果往楚国一搬,楚国的改革就初见成效。同时,也惹恼了旧贵族。旧贵族,就在楚悼王在世时,就恨得咬牙切齿,只是碍于楚悼王的情面,才没有轻举妄动。楚悼王一去世,他们自然就会趁机反叛,把吴起残忍的杀死了。

一代名将吴起,就这样陨落了,他为楚国实施的改革也被迫中止。不久之后,秦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吴起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三、商鞅变法。秦国,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国,却在一个人的改革下,变得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卫鞅。

卫鞅,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却有着不凡的才华和胆识。他曾在魏国待过一段时间,还受到当时魏国丞相公叔痤的推荐,但是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惠王却对他不屑一顾,觉得我堂堂大魏国,人才济济,为何非要重用这其貌不扬的小子呢?

公叔痤劝魏惠王,如果不中用卫鞅,那就把他杀掉,以免留下后患。魏惠王却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甚至觉得是公叔痤老糊涂了,才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言论。

但是几十年后,当秦国因为变法强大起来,再次吊打魏国的时候,魏惠王是悔得肠子都青了,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呀!

秦国,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国,却在卫鞅的改革下,变得强大起来。秦孝公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有才能的人,不管他的身份如何,是哪国人,只要来到秦国,就受到重用!

这个命令一出,天下的有识之士纷纷涌向秦国,这场景跟当年魏文侯纳贤时一模一样。卫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秦国。

卫鞅通过秦孝公的一个宠臣景监拜见了秦孝公,跟他大谈王道霸道,秦孝公听得眉飞色舞,被卫鞅描绘的美好蓝图忽悠得一愣一愣地。当即拜他为相,主持秦国变法事宜,这一年是公元前359年。

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卫鞅就风风火火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了,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度、世卿世禄制度,撤邑设县,实行“连坐”制度,建立户籍制度,统一度量衡等。

首先,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化,重农抑商,奖励农耕。这一举措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可以自由选择种植作物,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按杀敌数量确定军功等级,论功行赏。这一举措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军功来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从而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撤邑设县,设置县一级的官僚机构,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使得政治权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第四,实行“连坐”制度,一人有罪,其他人应该告发,不告发的以同党处理。这一举措强化了社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五,建立户籍制度,居民“身份证”,住店啥的需要出示,方便进行人口普查和管理。这一举措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人口管理体系,方便政府进行人口普查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状况和制定政策。

最后,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量具。这一举措统一了度量衡标准,方便了商业交易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很明显,新法触犯了很多贵族的利益,比如世卿世禄制度。他们靠着祖辈留下的基业,啥事不干,就可以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现在说废就废了,他们的反对声自然很大。除了贵族反对以外,底下的平民百姓也是一片反对声,他们反对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适应新制度太麻烦了!秦孝公看到反对声音很大,开始有些动摇了。

秦孝公:我们再好好考虑一下改革的事情吧?

卫鞅:考虑个屁啊!大王,如果你都没有信心,这改革怎么能继续下去呢?他们反对是因为还没有看到改革的成果,只要改革成功了,他们绝大多数人就不会再反对了。至于那些少数贵族反对,那就只能牺牲他们的利益了,国家要富强,这是必须的!

秦孝公:好吧,你说得对,我听你的。

为了让国民相信秦孝公的决心,卫鞅在首都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贴出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他十金。当时把铜称为金子,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十金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从南门搬一根木头到北门就能得到2000元?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人们议论纷纷,但就是没有人敢去尝试!总觉得这是个陷阱。见没有什么动静,卫鞅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时候一个人重出人群,说:“我去试试,总不至于被杀头吧!”说着一口气抗到了北门,人们就像看耍猴似的,跟着这个人,都等着看好戏呢。结果到了北门,什么陷阱都没有,立马赏给他五十金!

这件事就这么传开了,人们纷纷称赞秦孝公讲信誉,说到做到。卫鞅要的就是这种舆论效应。现在百姓已经相信秦孝公变法是认真的了,但还需要杀鸡给猴看,让大家知道,这件事不仅是认真的,而且是非常严肃的!

就在这时,有两个“傻子”撞到了枪口上,他们分别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这两个家伙,不仅反对商鞅变法,而且还蛊惑太子,想以舆论把卫鞅的改革压下去。卫鞅二话不说,把这两个倒霉蛋抓起来,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虽然太子也应当受到连坐刑罚,但是考虑到太子是秦国的未来,想想就算了。但是惩罚太子的老师,无异于打脸太子,从此太子对卫鞅恨之入骨,也因为这一幕,为卫鞅的悲剧人生埋下了隐患。

尽管有反对声音,但是新法得以顺利地推行。新法推行7年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户户自给自足,人人路不拾遗,盗窃和抢劫等现象少之又少,秦国终于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变法的成功让秦孝公欣喜不已,他封卫鞅为大良造,又把商于一带十五个城封给他,也是从这时候起人们开始称卫鞅为商君,也叫商鞅。

商鞅得以实行变法,离不开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变法持续了十几年,这十几年让秦国彻底改头换面,从一个农村屌丝青年,彻底变成一个有房有车有存款的高富帅,堪称是教课书级别的大国奋斗史。

然而,秦孝公去世后,太子惠文君继位,即秦惠王。秦惠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因为商鞅惩罚自己的老师,对其非常痛恨。现在自己当上了国君,拥有无上的权力,自然要把这笔账好好跟商鞅算一算。

得罪新君的老师,也就相当于得罪了新君。就算得罪新君这一条,秦国的改革家商鞅,注定无法摆脱不幸的命运。毕竟新君秦惠文王不是孝公,其心胸、伟大,跟其父亲孝公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相差十万八千里。商鞅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说为了大秦的江山,而刚刚继位、身为新君的他,却因为自己的妇人之仁:一看到割鼻刺字、面目全非的老师,就怨恨起商鞅来了。不仅如此,当商鞅的政敌,跑到他面前,诬告商鞅造反,他居然顺水推舟,在没有任何证据情况下,就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情急之下,逃往魏国,魏王不敢得罪秦国,而把商鞅遣返回到秦国。回到秦国后,为了自保,商鞅一逃到自己的封地商於,就加强了防御,挖深了陷阱,与秦惠文王干了起来。然而,遗憾的是:商鞅的实力就算再强,又哪是秦惠文王的对手。是故,没过多久,秦惠文王就攻克了商於,打死了商鞅,并把商鞅的尸体,找出来,搞了一个五马分尸。

商鞅的死亡,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剧。但是,他的改革成果却仍然存在。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秦国的改革深入人心,秦国也在商鞅改革的成果上继续向前发展。

商鞅的改革,让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提升。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县制,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化。他还实行了法家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更加稳定。此外,商鞅还实行了军功爵制,让军队更加有战斗力。这些改革,让秦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商鞅的改革也让他得罪了很多人。贵族们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特权而对他怨恨不已。当商鞅遭受诬告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句好话。这让他的命运变得十分悲惨。

商鞅的死亡,让人们深感惋惜。他是一个改革家,他的改革成果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改革,让秦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光辉历程。

四、斗智斗勇。在商鞅变法之初,魏国和赵国也发生了一些大事。魏国自从吴起离开后,国力逐渐衰退,但仍是一个大国,吸引了不少人才,其中就包括庞涓。

当年吴起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训练出了所向披靡的魏武卒,得到了魏王的重用。庞涓非常羡慕,和自己的基友孙膑一起到鬼谷子那学习兵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这诸侯乱世中出人头地。

几年后,庞涓和孙膑均学有所成。庞涓听说魏惠王正在招贤纳士,于是前往投奔,临走时对孙膑说:我要是在魏国混得好了,欢迎来抱我大腿,我俩同享荣华富贵!孙膑听了内心感激,继续在鬼谷子那深造,希望能学到更多的兵法。

庞涓到了魏国,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成为大将,统领魏武卒。在他的带领下,魏国周围的小国被吊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连春秋时期的强大的宋、卫、鲁、郑等国也相继来朝贡。庞涓的威望飙升,魏惠王很看重他,魏国的百姓更是把他当成了未来的希望。

庞涓想起自己曾答应孙膑,如果混得好,就拉他一把。于是他向魏惠王推荐了孙膑,并派人联系他。

庞涓起初还算是一个讲诚信讲义气的人,但是嫉妒让他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理智。孙膑接到消息后,非常兴奋,立即前往魏国投奔。

经过短暂接触后,庞涓才发现,短短几年不见,孙膑的才能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庞涓开始担心,如果魏惠王发现孙膑的才能胜过自己,会不会转而重用孙膑呢?于是他让人假扮自己的家人给孙膑写了一封家书,要他回齐国。孙膑以为是真的,写了回信,准备回去看看。

庞涓趁机向魏惠王进谗言,说孙膑私通齐国,是个间谍。魏惠王大怒,命庞涓把孙膑抓起来。庞涓表现得像个戏精,请求魏惠王免去孙膑的死罪,但要把他的膝盖骨剜掉。孙膑不知道真相,感谢庞涓,直到狱卒向他透露真相。孙膑后来被齐国营救,成为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进攻赵国,赵国请求齐国帮助。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齐。田忌想要驱兵前往邯郸跟庞涓决一死战,但是被孙膑拦住了。孙膑建议散布消息说要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后往回赶,结果在桂陵遭到齐军伏击,魏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庞涓逃回大梁。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魏国发现攻打赵国没有什么收获,于是将目光转向了赵国的邻国——韩国。魏惠王再次派庞涓为大将,进攻韩国。魏武卒再次表现出色,魏国大军直逼韩国都城。韩国无辜受害,请求饶命,但庞涓铁了心要灭掉韩国,不予理会。

韩国国君无奈,只能向旁边喜欢管闲事的齐国大管家求救。齐威王基于守护本国西边屏障的理由,派兵救韩国,但派出的大将和军师却与上次救赵国时一模一样,是田忌和孙膑。

庞涓得知齐国再次来捣乱,气得七窍生烟。

齐国真是够了,孙膑也真是不知好歹!几次三番来破坏我的计划!

庞涓发誓要灭掉齐军,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这次齐军仍然采用老办法,不直接去救韩国都城,而是发兵进攻魏国都城大梁。

庞涓怒斥:“还用老招数,想在半路伏击我?!当我傻吗!同样的招数第二次使用就不灵了!”庞涓小心翼翼地返回都城大梁,却没有发现任何齐军伏击。孙膑率领的齐军已经先一步进入了大梁。庞涓想与孙膑带领的齐军决一死战,但孙膑却直接撤兵不与庞涓交战。庞涓感到十分无趣,他回来了却没有见到齐军,只能先观察敌军动向再做决策。他派人数了数齐军生火的炉灶,发现足够十万人吃饭,心想齐军来了这么多人,一时半会也打不出去,还是先观察敌军动静小心行事为好。第二天,他又派人数了数齐军生火的炉灶,只够五万人吃饭用了,到第三天,炉灶数量减少到只剩3万人吃饭了。

庞涓得意忘形地说:“哈哈哈,齐军都是胆小鬼!不到三天,就跑了一大半。”他命令大部队原地不动,只带着少数精锐部队,昼夜不停地去追。而这正是孙膑想要的效果,他减少炉灶的目的,就是为了诱敌深入,引导庞涓追击齐军。为什么要用这一招呢?那是由于孙膑了解庞涓好大喜功的性格,知道他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好机会”;只有庞涓率领精锐部队追到马陵以后,马陵那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的山谷,才能起到埋伏官兵、伏击敌军的作用。更何况,若是运气很好,庞涓一到马陵后,天就黑了的话,那马陵那个地方岂不是更加危险了吗?

只可惜,这一点,庞涓怎么也没想到。他带领将士,就像一窝疯狗似地往前追。即使前面被木头堵住了,也会命令士兵,赶快把它搬开,接着再快似闪电地去追。在他脑子里,好像根本就无所谓“诡道”、“欺诈”,只要一追上齐军,就能获得胜利。这些木头,全是用来延缓或阻止齐军追击的障碍物。

追着,追着,庞涓突然看见道路两边,倒了好多树。即使没倒的那一棵,也是被刮掉了树皮。那刮掉树皮的地方,还隐隐约约写着几个大字。至于写的什么,由于特别模糊,实在是看不清楚,无法认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庞涓马上下令,命令士兵,点起火把,士兵拿着火把往大树底下一照,才看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直到这时,他才知道上当了。庞涓命令士兵快撤,但同学兼仇人的孙膑,哪肯放过他,听到命令的魏兵,好像还没反应过来,齐国军师孙膑就吩咐士兵,对着树下的火光,使劲射箭。乱箭一停,不用脑子去猜,也知道:庞涓及其士兵是一个不剩地被齐军射死了。

庞涓死后,魏国再也没有能够统领魏武卒的将军,魏国这个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就这么衰弱了下去。

五、齐国的霸权。在公元前4世纪50年代,齐国击败魏国两次,成为东方的霸主,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一时期,秦国在西方也在不断地征服邻国,壮大自己的国力。

然而,在公元前4世纪80年代,北方的燕王国发生了内乱。这场内乱直接源自儒家思想,它在它系统内美化黄帝王朝末代的治理模式,淡化了其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唐尧帝伊祁放勋和虞舜帝姚重华被形容为崇高的圣人,因此他们之间的权力转移方式被美化为一种抒情诗式的自动“禅让”制度。燕王国国王姬哙相信了这一“禅让”制度,因此在公元前316年,他选择将王位禅让给他的大臣子之,并自愿走下宝座,参加官员的行列。

子之成功夺位,但管理后续局势仍有困难。另一位大臣市被和姬哙的儿子姬平先后起兵反抗,首都蓟城(bJ)也陷入混战之中。

此时,齐宣王田辟疆发现了机会。公元前314年,齐兵团侵入燕王国本土,轻松占领了蓟城,并打败了混战中的各派军队。姬哙和子之不幸身亡,齐宣王田辟疆就此宣布完成了合并,得意洋洋地宣称:“一万辆战车的国家攻击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只50天工夫,就全部征服。”

然而,燕王国的人民不接受合并,两年后,新兴的民间武力把齐军驱逐出境,并推选太子姬平继任国王。

虽然齐王国没有真正损失,但这次失败的侵略让燕王国人民深恶痛绝并誓言复仇。同时,齐王国因为与燕王国的这次战争,种下了无法和解的仇恨的种子。

六、宋国的灭亡。在战国时期,齐王国和宋王国都在向外扩张。然而,宋王国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扩张,因为它四境无险可守,而且周围都是一等强国。但是,宋康王子堰却不顾一切地想成为霸权国家,展示自己的威力。他甚至将盛血的皮囊挂到树上,用箭射它,当血流下来的时候,他认为射天胜利。他还教他的侍卫人员和摇尾系统,经常大声喊叫“万岁”,好像全国上下都一心一意地向他效忠。他不听规劝,将所有反对他的人都处决,国际上称他为“桀宋王国”。

宋康王子堰的野心不断膨胀,他向四面八方狂咬猛噬。当齐王国侵略燕王国时,他乘虚向齐王国背后攻击,占领五个城市。又在西界跟魏王国冲突,夺取两个城市。在南方楚王国交界处,把楚王国的边防巡逻队击败。这些军事胜利使宋康王踌躇满志,他跟遥远的西方秦王国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互相呼应,成为东方新兴的超级强国。

然而,宋王国的横挑强邻的历史定律再次应验了。宋王国不仅横挑一个强邻,而是横挑东西南北四周所有的强邻,灭亡迫在眉睫。公元前286年,齐王国向宋王国发起进攻,宋康王兵败被杀,宋王国灭亡。这是八个大国中首先灭亡的一国,其他六国对它的灭亡毫无反应。这时,战国七雄并立的时代正式到来,但秦王国已经强大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其他六国灭亡成了迟早之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