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正月十五闹花灯》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一顿饱饭不易,儿子跪拜母亲。
今天是元宵节,吃好红薯粥,李可娥带着一双儿女上街来。
第一件事,她为次子买了一双布鞋。杨浩反而有些腼腆了,推辞说道:“娘,价格太贵,草鞋就行,若雨天会湿,我会脱下省着穿。妹妹明天要报名了,这银子留着。”
母亲心疼地回道:“你也一样,是妈妈身上的一块肉,大冷天的,冻坏了怎么办?妹妹报名也不差你这几片铜板。”
杨柳也劝:“二哥,买吧!你脚后跟都冻开裂痕了,穿草鞋挑水一用力又出血了。”
杨浩新鞋穿在脚上,踩在青石板上,走进小巷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第二件事,进米市。
整条街的商铺的大米,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有白米,红米,黑米,早稻米,晚稻米,糯米,粳米……这是两个小孩最关心的事。大米市场的柜台上,米商老板用米斗把米装起来,装得满满的,装得尖尖的,甚至尖到掉下来了。
杨柳好奇地问:“妈妈,这米斗的米都掉出来了,装那么高尖干嘛?”
李可娥向孩子们解释道:“这是米商老板拼生意的做法,除了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儿吸引顾客,叫做‘无尖不商’。米若不满不高不尖,怕你经过不买之。”
妈妈经过几家的对比米质和挑选之后,买下两斗满满的大米。杨浩怕妹妹要背,先抢过来背着,脚上新布鞋穿着,看那神气样,帅呆了!此时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是何等的高兴劲啊!
走进了宁家巷,来到大门口,快上那三层石板坎,他就迫不及待地大声喊:“三婶婆,三婶婆,我们上街回来了!”
三婶婆正在客厅扫地,也有早出房间来等之意,一听一看杨浩的表情,就知道叫自己一起来分享。杨浩肩膀上那一袋鼓鼓的大米,还有他故意抬高脚上那双保暖的新布鞋。毕竟是十三岁的孩子,这一刻所有的天真无邪的举动,都被三婶婆尽收眼底了。
“哎呀呀,杨浩宝贝,这双鞋子你穿着正合适,正合脚,整个人更加帅气了!”三婶婆这样赞美,杨浩听了小脸上乐开了花,真的很开心,脚抬得更高,走了几步。
今天的晚饭特别香,妈妈煮了一大锅的白米饭,杨柳早早的去叫三婶婆过来一起上桌。
一餐饱饭后,儿子向母亲跪拜磕头。三婶婆也知道杨浩此时的心情,一顿饱饭足够了,还买这么贵的新鞋子,感觉太不应该,太浪费了,把妹妹报名的钱都占用了,他心里过意不去,嘴上又不知道怎样说出这份深深的歉意。
三婶婆很理解杨浩的这份内疚,赶忙上前扶起来安慰道:“孩子,不要有歉意。你脚保护好了,要靠它挑水来赚饭钱的。”
李可娥也沉浸在一种自责当中,自己没有一点能力能够为孩子们分担忧愁,今天只是买了一双鞋子,就让孩子感动不已。
这些年来有谁懂我,带幼儿在外漂泊。既当妈又当爸的,一个人顶起这个清贫如洗的家,这些本不是家庭主妇所为,但她却坚强地承担起了所有,自己也衰老了很多,让人不认得她了。她想着这些,强忍着一份泪水,因为它不敢流出来,这是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的啊!
聪明的三婶婆,还是把眼前沉寂尴尬的局面圆回来了,拉开话题说道:“今天元宵节,三坊七巷今夜彩灯辉煌,杨浩你不妨带着妈妈和妹妹去看看,去欣赏一年一度的盛景吧!”
是啊,今晚元宵,杨家人第一次在省会这繁华的都市过彩灯节,感受福州传统的年节习俗,感受三坊七巷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推出的“花灯盛会光影如昼”,三坊七巷元宵节里沉浸式的互动灯会,点亮了当晚的天空,让南后街很是热闹。
母子三人边走边看,大饱眼福,与乡下确实不同,灯会选在南后街,融合了闽都传统民俗文化和三坊七巷的历史人文背景,传统民俗文化气氛浓厚。
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包括:制花灯、写春联、品元宵……
这些都是福州传统年节习俗。富家儿童少年提看花灯,赶花市,感受着热闹非凡的佳节气息。
各大商家店铺和摊位上,挂出了福州传统的莲花灯、彩绘花灯等,引来市民纷纷驻足观看和购买。有些小朋友还穿着传统服饰,提着花灯走在街上,吸引了不少目光。
自宋朝以来,福州便以元宵灯会着称。明代诗人谢肇淛说过:“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
南后街作为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它曾经是福州市区内传统花灯最大的制作和售卖集市,年年春节、元宵都是灯火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