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海晏河清?(二)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家祖李世民!
作为执政者,同情心过于泛滥并不是好事,这一点李厥也知晓。
虽然他是大唐储君,想改变一些现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中午时分刚过,他们就到了潼关,也是大唐的雄关之一。
“公子,不如在此地滞留一夜吧,再往下便是函谷关,但离得太远,恐下午时间到不了。”裴行俭对路途颇为熟悉,相劝道。
李厥摇了摇头,潼关是一个军镇,这里压根就没有他想看的。
就在刚刚过关时,他还想着守关的兵士会不会为难,但也只是交了几个大子的过关费用,检查了一番他们的路引没问题,便放行了。
“接着走,若是真无落脚之地,晚上咱就宿在道边。”
他有了决定,众人自不好再说,在此补充了水和一些干粮,便再度前行。
落日时分,他们行走在官道上,天空自下午开始就阴沉的厉害,席君买包括薛礼和裴仁俭皆一口断定,夜间必然有雨。
观测天气,也是将领的必修课之一。
他们虽然带了帐篷,但真要下雨还是挺麻烦的。
抬眼四顾,恰好边上有个村落,道边有人正抱着碗吃饭,李厥下了马走到近前道:“老乡,这边晚上可以借宿吗?”
那人约三十许,将碗中最后一口粟米粥刨进肚子里,这才起身道:“能是能,只是没有好地。”
“无妨,只要能落脚便行。”
男人有些扭捏,面上微红道:“那个…那个…不免费。”
看他这样子,李厥面上浮现了笑意,纯朴的人,要个钱还有些不好意思,这要是在之前那个年代,早就把价目表给掏出来了,
所谓的农家乐,不仅比酒店服务设施差,还死贵死贵的。
当然,农人知晓说不免费三字,在李厥看来同样是一个进步,兴许因这里紧邻官道,时常有人借宿,百姓这才有了此觉悟。
“哦,需要多少钱?”
见李厥没有生气,农人伸出一个手指道:“一人一文。”
“这样吧,我们二十余人肚囊宽大,还有马匹的精料也需准备,我给你三贯钱,连晚上的餐饭也准备一下如何?”
男人先是哦一声,然后又吃惊的哦一声:“三贯?”
“对,三贯钱。”
男人慌不迭的点头,领着众人往村子里走,片刻来到一间茅草屋道:“客人,晚上便在此吧,总共三个房间想来是够了。
床不够,俺这就去让人准备,不会让客人们睡地上的。隔壁还有个院子,关牲口顶好。”
男人像是怕他们反悔,赶忙出口说道。
跟着进去看一眼,发现还算不错。李厥笑了笑,当着男人的面走到一车货前,拎起一个袋子,里面的铜钱相撞发出清脆的声音。
打开袋子,取出三吊钱,递给男人。
男人的手在衣服上狠狠的搓了一下,这才接过钱。
“你们等着,俺就去帮你们准备吃的。”
男人准备走,薛礼叫住他道:“床不必了,准备吃的就行。”
男人一愕,看了眼李厥,见对方点头,这才答应一声跑了出去。
李厥明白,这是连着的三间屋,自己在里面休息,薛礼他们无论如何不敢睡在他隔壁的,这便是尊卑,这点上,李厥不会自降身份。
前面有一个门楼,但也只能勉强遮风挡雨。
天空完全黑了下来,门楼边生了一堆火,一只刚杀好的羊在火上烤得滋滋直响,脂肪的香味惹得不时有孩子含着手指偷看,然后又被家里人在屁股上搂两下,
叽哩哇啦的扛了回去。
羊挺大,仅杀好的羊估计就有四十斤左右了,按当下的市价,这只羊价值应该在一贯三,
当然那是长安的市价,现在应该要便宜许多。
对于这个村子来说,羊或许是他们能拿出最好的东西来了。
男人搀着一个老者走来,李厥不等介绍又道:“加两贯钱,一只羊少了,再帮我们准备一只。”
“不需这么多?”男人赶忙摆手。
老者伸手就给了男子一巴掌道:“这是贵人可怜你呢,还不去准备。”
男人挨了一巴掌也不生气,迅速的跑了,老者这才对李厥拱手,见对方的年纪,李厥侧身让了礼,走到近前将老者扶到旁边落座笑道:“老丈今年贵庚?”
“人老不死招人厌啊,我已经76岁了,唉,甚也做不了,平白浪费粮食。”
老丈是这个村的族老,之前是里长,现在卸任了,他儿子在干,许是听说村里来了豪客,过来看看。
听到76岁,现场薛仁礼等人赶忙起身,齐齐向老人家行礼。
大唐对高龄者是很尊重的,就是李二见到这个岁数的,也会当先行礼。
“老丈高寿,当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怎么,现在粮食还不够吃吗?”
老丈叹口气道:“啥叫够呐,已经很好呐,俺活这么多年,也就近十年才吃上饱饭。”
“老丈,您这个岁数,官府当给你发钱才对。”
人过七十皆养之,过了七十岁,全天下都有供养的义务,官府每年也会统计辖区高寿者,给予一定的补助。
“呵呵,不瞒小贵人,年前就送来了一些,足足有500多个大钱呐。”
“哟,那您可是要好好保重身体,您这钱,一个壮劳力可都比不了。”
老头如小孩,这一夸,老头张开没几颗牙的嘴乐了起来。
“老丈,现在村里一日是三餐还是两餐,能见着荤腥吗?”
老头看了眼李厥,轻呵一声:“两餐还是能保证的,现在闲时谁一家吃三顿,造孽哦。荤腥啊,这也才过完年,肚子里还积着油水呢。”
李厥面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粮食不是不缺吗,咋还这么节省呢?”
“小贵人没种过地吧,俺给你算笔账吧。”
老丈虽已经76岁了,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接着就给李厥上了一堂农课,而这节课,他在朝堂的奏折上,永远不可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