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在乱世搞基建当女帝 > 第51章 海鲜与船只模型

第51章 海鲜与船只模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乱世搞基建当女帝!

“你不知道吗?昨日县衙发了告示,招募县里的泥瓦匠,与公主殿下带来的泥瓦匠一起,组成好几支盘炕队,要给家家户户建火炕。

“听说火炕好像就是在榻边设个烧火口,能给榻面加热。告示还说,家里老弱妇孺多的优先盘炕。”

姚七家里就她和她爷爷,她爷爷还体弱多病,按理说是该优先的。

姚七听了这消息,也不想为什么场主今日没来了,只盼着赶紧下工。

中午下了工,她一溜烟跑回家,迎面就瞧见几个泥瓦匠在她家垒砖。

保长和爷爷在一旁时不时地递递东西,打下手。

见她回来,保长连忙拉她过来:“还不快谢谢各位叔叔伯伯!”

姚七傻愣愣地鞠躬:“谢谢各位叔叔伯伯!”

领头的泥瓦匠就是当初最早在公主府府试建火炕的一员,又给永宁那么多户人家建过火炕,现在的盘炕技术已然出神入化。

如今又带着平县的泥瓦匠建火炕,那些人还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师父。

他心里美极了,但是见小姑娘给他鞠躬,他还是侧身让开了。

“害,谢我啥,要谢就去谢公主殿下。”

这个时候,保长又拉过姚七,从怀里掏出一个布袋。

“这是公主殿下发下来的红糖,和红枣姜片一块煮水能暖胃散寒补气血,回头给你爷爷和你自己煮些喝。”

红糖?

那是多金贵多稀罕的吃食!

保长又道:“公主殿下说了,这算是冬日里的一点补贴。要过新年啦,争取让大家都能过个暖和点的新年!”

姚七蓦地眼眶一热,呆呆地捧住布袋。

这一刻,她很没良心地觉得,比起俊朗心善的场主,公主殿下更像神仙似的。

…………

平县约有八百来户人家,人口不超过三千。

楚襄在平县县衙查看户籍情况时,柴云和霍停来敲门说:“殿下,我们在门口捡到了六桶海货。”

“捡?谁把海货丢县衙门口了?”

两小孩对视一眼,互相推搡着,最后是霍停硬着头皮道:“平县的官员说,这应该是老百姓偷偷送过来感谢殿下的。”

平县百姓能拿出来的也就只有海货了,所以为了表达感谢,都是送新鲜的海货。

但是公主府中,纪律严明,不允许白拿老百姓的东西。

他们本来打算想法子还回去的,平县的官员却说不收的话肯定还会再送的。

殿下收下了,也算是不嫌弃百姓的一点心意。

还说新鲜的海货特别好吃,只是清蒸,不加调料,就鲜美极了。

他俩被说得晕晕乎乎,越发好奇鲜海货的味道,然后鬼使神差地就给拎回来了。

看着两小孩羞愧又有点期待的表情,楚襄想了想,“拿回来就拿回来了吧,让南烛晚上给你们做捞汁小海鲜,你们有口福了。但是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她看了眼木桶里的海货,吩咐道:“把花蛤和蛏子泡在水里吐沙去。”

两小孩领了命令就要去厨房干活,谁知出门就撞见了霍浔。

两个人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溜得飞快。

霍浔微微皱眉,还未说话,公主殿下拍了拍他的肩膀。

“别急别急,上路前都得吃顿好的。等吃完了,再揍他们。”

霍浔:“……”

他让两个嘴馋的溜了,随着殿下进了书房,“殿下已在平县逗留多日,准备何时启程回永宁。”

“新年就在平县过吧。”

新年之前,周边县城的匪贼被肃清,霍浔便先一步回了军营。

团圆之日,他总是要和他的弟兄们一起过的。

又有殿下额外拨下来的美食瓜果和新衣,弟兄们一定能过一个热闹温暖的新年。

楚襄则依旧留在平县。

盐场初成,是时候着手造船的事了——搞个船只模型大赛吧,拔得头筹者,赏二两银子。

…………

段雪松是个平平无奇的渔民兼船工,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用刻刀雕些船只模型来玩。

木筏、独木舟、他们渔民用的小帆船等,在他手里都栩栩如生。

他觉得自己应该改行去当木匠,奈何他的本事没人赏识,他爹还总骂他不务正业。

直到小年这一天——

他和家里人正缩在暖呼呼的火炕上,吃着蒸粘糕,隔壁发小大呼小叫地冲进来。

“雪松雪松!县里办刻船大赛啦!越新颖越好!头名有二两银子的赏钱呢!你瞧瞧,这不是把活脱脱把钱往你口袋里塞嘛!你要是去了,凭你那手艺,有谁能胜过你!”

段雪松一怔,还没反应过来,他爹先骂道:

“就你娘的会吹牛!哪个瘪犊子闲着没事搞什么刻船大赛,还二两银子赏钱,骗鬼呢!”

发小无辜地嘟囔道:“是公主殿下办的啊,殿下不会骗人的吧。”

段老爹险些让粘糕噎住,“谁?谁办的?”

“公主殿下!”

“哦,是公主殿下呀,那没事了。”

段老爹摸摸屁股下的炕,踹了还在发愣的儿子一脚,“殿下办的, 你还不去参加!赏不赏钱的不重要,反正给老子好好刻!”

段雪松呆了半晌,忽地从炕上跳下来,摆弄他那一堆宝贝去了。

…………

大燕的造船业并不发达,北方与南方相比,更是落后半截。

然而在一些沿海地区,却出现了帆船。

在这个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木船的抗风抗浪能力太弱,近海渔民在长久的生存斗争中,总结出经验,在船上竖起了布帆。

船帆吸收风力,作用在桅杆上,驱动船浮在水面上行驶,加强了木船的稳定性,同时省去了依靠人力划桨的麻烦。

但是这种帆船仍然是单桅单帆,船帆无法旋转和升降,其速度、稳定性和承载量都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楚襄的要求。

她翻遍了《造船通史课》的笔记,挑出了两种船型。

一种适用于内河航运,一种适合远洋运输,并且可以作为战船。

她心里有了规划,也可以拿出图纸,平县的船工也不少,可谓是万事俱备。

欠的那一股东风便是——一个有天赋有想法的领头人。

不需要多么出众,只要在船型上有一点点创新就够了。

在翻看县衙交上来的船只模型作品的时候,她并未抱多大希望。

然而她发现人类的智慧,永远都不能小觑。

她在五花八门的模型中看到了一只三桅三帆的木船。

船身很长,船首尖,船尾宽,两头上翘。

船舷外头延伸出了两块护板,船底是贯通首尾的龙骨。

这只船已然有了后世远洋运输船的雏形。

“这是谁刻的?”

守在一旁的负雪看了眼编号和登记册:“段雪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