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 第105章 长征十号

第105章 长征十号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一众专家也是老人精,明白这是真的一场硬仗,不得不打了。

但是现在规划三年时间实现登月,麻烦可不少呢。

佘院士沉默了很久,然后抓着笔缓缓开口:

“最大的问题,是火箭。”

其他的专家们被他一开头,也就分析了起来:

“没错,我们有载人飞船研制经验,还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月,前期的技术积累怎么也比阿美当年强多了,技术上不是障碍。”

“着陆器得到先期方案都有好几个,月表软着陆并不是毫无准备。”

“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至少55吨,这是不可妥协的硬指标!我们的航天员坐的可不是洗衣机。”

“长征五号的基础上改?”

“没有必要,毫无改进潜力的保守构型。”

“……”

这样的讨论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其实这些内容早就被想过千百次。

从阿美开启太空竞赛的时候,华国也同步开展了自己的航天工程“曙光计划”,钱老还设计了用于载人登月的巨型火箭长征十号。

后来,92年航天工程重启的时候,每出现一款新火箭,航天局的专家都会琢磨:怎么利用现有的技术登月?

包括地月转移轨道运力只有8吨的长征五号,设计的时候设计者都在想怎么让它去登月。

理论上长征五号当然也可以,毕竟登月飞船不是一个整体,可以一个一个分开发射,五到六次发射进行组装,然后再发射载人飞船上去奔月。

但这种拼凑式登月low不说,主要还是风险大、成本高、意义小,除了能登月外什么用都没有。

而且由于需要多次对接,风险和难度都很高,除非是登不上月球外星人就来侵略地球了,所以这个方案最好还是排除。

那么无论怎么讨论都绕不过去巨型火箭了,新远二号都不行,得是新远二号甲或者新远三号这个级别的巨型火箭。

但是想一想长征五号开发的磕磕绊绊,从09年立项到现在都没首飞,相反土星五号也才不过用了七年时间。

当然阿美那个时候是举国体制不可一概而论,但差距那么大还是让人看着难受。

上级多多少少也明白,有些不甘心的说道:

“难道以我们多出的半个世纪时间,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实力,不能憋出一枚重型火箭吗?”

佘院士握扣住双手,抵着头思考了十几秒后抬头,征求什么一样看向列席的专家:

“长征九号是来不及了,10米级箭体开发需要太久时间,我们必须尽量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只能采用5米直径箭体。”

长征五号火箭虽然还没有首飞,但5米直径的箭体早就通过了验收,这是合格可用的,10米级还是一片空白,时间太久。

箭体解决了,那就是发动机,这才是关键,所有人看向了六院的专家,后方沉思片刻:

“这……我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并联多个YF100,还有就是YF130,并联两个燃烧室,与YF100同源;

这个设计除了推力一无是处你们也知道,也不能复用,所以也一直没下决心,要是现在确定下来,一年……9个月吧,先期必须有10亿预算,我们努力用7个月的时间造出样机,尽量再用1到2个月内让它质量稳定下来。”

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也有了,那最后就是构型。

航天一院的院士科学家云洪军拿出一张白纸,边写边画。

“5米直径,那就只能多捆绑些助推器了,助推器……也必须用5米的;绑4根助推器,每个助推器两台YF130,芯级的话也使用两台。

10台YF130,按照今年交流会的数据海平面推力,那就是4890吨推力,箭体重量3600吨,近地轨道运力12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要看二级发动机,4台YF77吧,总推力270吨,往月球送45吨载荷应该没问题的。

YF100并联方案不考虑,太多了,少说也要三十台,会出事。”

上级看了看白纸上的简笔画和数据概要,皱了皱眉:

“45吨,离55吨还差接近20%呢。”

“那就再来两个助推器。”

说话的是佘院士,他也是被新远宇航动力或者林炬逼到有些崩溃了,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再周围画了6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圈。

“6枚助推器,14台YF130,推力6486吨,起飞质量4930吨,近地轨道运力15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55吨,够了,绝对够了。”

其他人想象了一下芯级5米的火箭捆绑6个5米直径助推器的场景,顿时打了个寒噤。

“不行,6枚助推器的震颤太大了,箭体之间的间隙恐怕只有30CM,容错率太小了。

而且整整14台发动机,28个喷口!不行,绝对不行。”

“分两次吧,6个助推器确实风险太大,两次,能送90吨过去,不仅能登月,月面科研站也能凑齐了,向左调整一点,45吨载人登月够了,其他的下一发火箭解决。或者是在轨对接也行,现在不是50年前了,月轨对接的风险可以接受。”

一院的云洪军再次发言,这一次赞同他的人很多,都在点头。

佘院士也想了想:“那我没意见,我们…姑且叫他长征十号吧,一发验证,一发带载人飞船验证,一发载人绕月,一发载人登月,一发送科研站,一共五枚火箭完成初期登月计划。

我们把着陆器的一部分质量转移到科研站那里,或者是在载人绕月时扔下去一部分,那就没问题了。三年多,25个5米直径箭体,赶一赶,肯定能做得到。”

上级看了看其他人,似乎再没有反对的意见了,于是身体前倾又严肃的问了一遍:“那么,这个……长征十号,倒也配得上名字,告诉我你们要用多久?”

一群专家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后佘院士总结:

“一级箭体马上就能够制造,YF130在10个月内交付,二、三级用的YF77、YF75都是现成的,让津沽火箭制造基地加加班……明年的8月,首发长征十号可以在这之前首飞,每一发制造和检验需要间隔8个月,不过到后面津沽火箭基地的产能上来应该会快些,预计在2018年8月实施载人登月任务,最晚不超过2019年3月。

如果出现意外,有一枚火箭没有成功,那我们就把发射月表基地的那一发火箭省下来,先进行载人登月,最早最早是2018年的3月,但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佘院士说完,又想了一会儿:

“每一枚火箭造价约15亿人民币,研发费用至少40亿,载人用的新一代飞船、着陆器等开发至少也要50亿,算上备件和验证,我申请为载人登月工程审批200亿元预算,今年至少批复40亿。

而且要对火箭制造基地和发动机制造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张,额外投入怎么也要20到30亿。”

佘院士说着自己都有些害怕,航天局从来没有在单个项目中取得如此多的预算,连说起来声音都会颤抖。

不过这也是必然的,刚刚他们所有的讨论全部建立在超额预算支持的基础上,否则时间至少要延长一倍。

但他其实清楚,这还远未到华国航天的潜力上限,要是真的让世界第一工业国全力以赴,长征十号3个月撸一发都行,只是那样代价就太大了。

“既然这样,那我就要求你们在2018年8月之前将华国人送上月球,我命令,长征十号即刻立项!这份意见我会在最高会议上提交,但我要伱们保证,航天局,要在私人航天之前,把第,一,个华国人送上月球!”

上级着重在“第一个”上面加强语气,因为这个第一才是长征十号存在的意义,否则根本就没有必要。

林炬万万不会想到,航天局破例开展竞赛竟然不是因为阿美,而是因为新远宇航动力!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