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年代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十枝未开展的花!
随着新中国大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高潮,国民干劲也日益高涨。男男女女马不停蹄迎难而上,整个就诠释着过去文字标语上写的的那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干劲。
五十年代的人们,在外忙生产,回家扶老携幼,烧火煮饭,还要捎带搞副业,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洋溢着期盼的笑容,丝毫看不出有半点愁容。围成圈的饭场随着他们家的家风上演着形态各异的欢乐情景,父母们熟视无睹,只是享受着孩子们热情呼喊的幸福感。确实,生在新社会的他们没有为任何事情发过愁。
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上学有社会负担,吃喝有生产队管,就业仍然有生产队承揽。村里的人们这就足够了,满满的幸福感。正是新中国带来的新面貌。
新中国建立初期,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立志要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大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素养势在必行,开始在全国实行“扫盲”活动。
在农村为男女村民们成立夜校,为的是让一代人能为自己算个工分,记个账,懂得多劳多得的道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创造和谐的气氛,人们幸福地生活着。
孩子们无忧无虑地上学。育龄家庭无忧无虑生儿育女,无儿的宁要生,无女的非要养,不小心就是个七八口之家,仍然不知道个愁。从战火纷飞的年代的苦难生活中过来的人们感觉天下太平,衣食无忧就是最美好的生活,这就是他们要的天伦之乐。
到了六十年代,一年年孩子们长大了,大的可以帮父母养活小的了,能算个帐上到三四年级就不上了。高一点年级就得到外村念书了,因那个时候教师人才缺乏,很难达到每村一个教员,到此也算小学毕业了。上了学的孩子因层次不同,能在村里当个会计、记工员、村干部或教员,这样,给村里的下一代做了榜样,念书能坚持到底的也多了起来。大多数是男孩子,女孩子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认为成不起事大人也不给予那个份,达到个“扫盲”标准就行了(那也是怕受政府罚呢),都念个一二年级就不念了,十六七岁找个女婿嫁了就交代了。女孩子当然也是那么认为的,即便是听到或见到有女子成大器的,也知道人家那是当年地主家或资本家的女子,咱是谁呀,那是绝对的不可能,绝对的产生不了那非分之想。农村也就那个习俗了,家家户户就像那套公式和按定律照着样式进行着自家的事。
七十年代有文化的人多了起来,随着他们的认识的提高,他们的弟妹们、儿女们也有了上中学的机会,女孩子们在学校里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并且越来越多。
有了优于哥姐们的条件,女孩子们学习非常上心,逐渐地班里拔尖的女生多于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