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三国浪荡子,却成了千古一帝 > 第55章 江表虎臣,稳固吴郡

第55章 江表虎臣,稳固吴郡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三国浪荡子,却成了千古一帝!

步骘,字子山,史书记载的临淮郡淮阴县人,但实际上,汉末时没有临淮郡,只有徐州下邳国。其具体位置就是后世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也算是与陶应一样,都是从徐州过来的人。

实际上,徐州不缺人才。

在另一个时空里,孙权手下的重臣:张昭、张纮、鲁肃、诸葛瑾、步骘、卫旌、严畯、徐盛等等全都是徐州人。很多人是因为看出了徐州是“四战之地”,为躲避战乱才避祸江东的。

这个步骘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董卓之乱后,步骘就看出了徐州夹在几大势力的中间,必有大乱,于是便举家迁往江东。由于路上盗匪横行,盘缠尽为盗匪所劫,在到达江东时只能依靠种瓜卖瓜维生。后来因颇有才学,进入郡中为一书吏,再后来投靠孙权,历任显官要职。

在孙权称帝之后,步骘被拜为骠骑将军;陆逊死后,接替陆逊担任吴国丞相。这是真正的……上马能统军,下马能治国的全才。

陶应一听是步骘,心中顿时大喜。

自己现在猛将不少,却刚好缺少治政之才。

赶紧上前扶起,

又伸手拍了拍他衣服上的灰尘,才开口说道:“许贡助贼为逆,与郡中属吏无关。本将倒是觉得子山兄身负经纬之才,却只被委以书吏之职,实属美玉蒙尘。若不见弃,请暂为郡丞。”

由一小小的书吏,直接擢升为郡中文官之首的郡丞,这也算是破格提升了。

步骘见陶应如此厚待,感动不已,再次拜谢。

陶应再次扶起,又问道:“不知城中现状如何?”

步骘道:“昨天傍晚,许贡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城中顿时大乱,守军溃逃,郡吏四散。城内无主,乱兵与盗贼乘机作乱。步某见城中乱起,不忍百姓遭殃,便与义士徐军侯,召集了一些本城士卒和青壮,一起维持治安。”

“很好!”

陶应忍不住赞叹道:“不顾个人安危,于非常时期挺身而出挑起重担,这才是心怀百姓的好官。”

顿了一下,又问道:“徐军侯何在?”

话音刚落,便见左侧的一群军汉中有一个站起身来,抱拳行礼道:“草民徐盛,拜见安东将军。”

“徐盛?”

陶应抬头望去,但见此人年约二十余岁,长得身材高大魁梧,宛如半截铁塔,浓眉朗目,英气不凡。

这就是原本历史上那个号称有孙武之风、位居江表十二虎臣的徐盛徐文向。

而且,跟步骘一样,徐盛也是徐州人。

既然是徐州人,跟陶应的父亲徐州牧陶谦自然是有着一份香火之情。也难怪会在此时站出来支持陶应。

陶应心中高兴,脸上却不动声色。

开口问道:“既为军侯,何称草民?”

徐盛笑道:“许贡已殁,自无军侯。”

这是在提醒自己该给他封官了。

心中所想的,无非就是觉得他与步骘带人维持城中治安有功。现在步骘都由一介书吏升了郡丞,他徐盛的官职也该变一变了。

吃相有些难看。

但这正好便是武将的性子。

武将行事,不像文官那么喜欢委委婉婉。而是喜欢直来直去,豪爽痛快。

陶应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因为对于徐盛的能力,陶应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一个将帅之才,论统军作战,其能力不亚于太史慈。

这样的人主动求官,陶应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会拒绝。

遂笑道:“文向之才,本将早已知之。今有降卒八千,就全都交给文向整编了。至于官职嘛……吴郡都尉如何?”

郡都尉,这是郡太守下面职级最高的武将,位在左右司马之上。而且,一出手就是八千降卒全部交给徐盛整编,这得是多大的信任啊!

“徐盛拜见主公!”

激动之下,徐盛直接就认了主。

……

(附录:徐盛图片。)

陶应上前,将徐盛从地上扶起,颇有感慨地大声说道:“本将并非因你主动投效而予以重用,实则因你于非常时期,犹自心怀百姓,主动维持城内治安,使城内数万百姓免遭寇匪之祸也。

坊间常有言曰:兵匪一家,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方今天下丧乱,军纪败坏乃司空见惯之事。通常情况之下,在将领逃亡之后,兵卒们失去约束,便会变得比盗匪更加凶残,无辜百姓深受其患。

而你徐文向,身为军侯,在上级将领逃亡,军兵溃乱之际,不但没有趁机行哄抢之事,犹能挺身而出保护百姓,这便是吾等军人的楷模!也是本将给你擢升官职的理由。

你与步子山,都是心怀百姓的好官,本将除了擢升尔等官职之外,另有百金相送,以彰尔等之德!”

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周围百姓们闻之,尽皆大声叫好。

待到叫好之声渐息,陶应便拉了步骘和徐盛的手,一起向城内走去。

……

一场吴县之行,收得一文一武两个人才,也算是不虚此行。

入城之后,陶应将内政交给新任郡丞步骘处理,以步骘的内政能力,陶应完全可以放心。

再将八千降卒全都交给徐盛。

徐盛本是吴郡的一名军候,让他整编降卒再合适不过。不到数日,便重新整编完毕,等于是陶应又多了八千军队。

此后,便是派人飞马传檄吴郡各县,令各县县令和守将前来吴县太守府述职。

大多数县令和守将都听令而来,也有数人因是许贡的亲信,担心被清算而仓皇逃离。陶应让步骘和徐盛自己做主,对各县文武官员予以补足、留任或者撤换。

有了步骘和徐盛的相助,吴郡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之后,步骘又将其好友卫旌介绍给了陶应。

卫旌也是徐州人,是步骘的同乡好友,落难之时两人曾住在同一个瓜棚,白天种瓜卖瓜,晚上一起秉烛夜读。

顺便说一下,他们种的,就是现代伟大的女诗人某浅浅经常用的那种……“不仅仅是用来吃的”黄瓜。

有诗为证:

“寂寞的时候。

黄瓜。

无疑是。

全天下最好的。”

……

卫旌步骘这俩哥们,生意经也贼精,知道赚女性的钱最是容易。种瓜卖瓜,总好过做鸭。

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卫旌也是因才华横溢而成为孙权朝中重臣,官至吴国尚书。

陶应以卫旌为治中从事,与步骘、徐盛同掌吴郡军政。

……

安排好吴郡的军政大事之后,便已经到了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春节。

春节之时,陶应收到了寒鸦司送来的军情,拆开之后让郭嘉对照译本,将字符翻译成文字,但见上面写着两件事:

其一,豫章朱皓领兵两万五千增援孙策。

其二,孙策与朱皓合军共五万人马,猛攻秣陵,昼夜不停。

陶应接到信之后,便将吴郡的军政全都交托给徐盛、步骘、卫旌三人。然后带着一万五千人马,在太湖边登上战船,消失在烟波波浩淼的太湖之上。

……

(备注:黄瓜在西汉时就有了,西汉时是叫胡瓜,到东汉时,已经开始叫黄瓜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