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亮剑之李云龙成上将 > 第101章 抗日先遣军入关

第101章 抗日先遣军入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亮剑之李云龙成上将!

延安的领导们比较重视东三省根据地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包括从关内来的八路军,东北抗日先遣军就已经拥有野战部队70万人。

就连延安的李德胜同志都说,东北是最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算上地方部队以及民兵团体,整个东北抗日先遣军已经拥有百万雄兵。同时也掌握了长春、沈阳、哈尔滨、锦州等东北三省的所有城市,包括大连、旅顺等地。

通过与延安领导沟通,总指挥决定留下四十万抗日先遣军将士守卫东三省,或守城市,或守边疆要塞,或者剿匪,东北土匪太多了。

1945年8月3日上午8时,东北抗日先遣军,指挥部,总指挥正在给几大兵团司令员开会。

会后,总指挥决定率30万抗日先遣军部队进关。

1945年8月4日,抗日先遣军总指挥下令,东北抗日先遣军30余万之众,以隐蔽动作开始入,部队分兵三路,夜行晓宿,边开进边动员。

于8月7日越过长城后分别由喜峰口、冷口和山海关入关。

第一兵团司令员李云龙率领10万人最后出发,由山海关进入关里,一路攻城拿下山海关、秦皇岛、唐山、抵达天津。

第二兵团司令员丁伟率领10万人,由经锦州、江家屯、双山子、青龙,从冷口入关。

第三兵团司令员孔捷率领10万人经义县、沈家台、建昌、汤道河,从喜峰口入关。

1945年6月8日,以东北抗日先遣军歼灭日本关东军取得胜利而宣告结束,这一胜利使得我党获得了稳定的战略后方和一支数量高达八十万的强大战略机动力量。

毗邻东北的华北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党的下一个目标。

同出关与日军决战不同的是,我党的军事统帅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要在华北进行的是一场以全歼华日军主力为目的的大决战。

如果能够在这场决战中获胜,我党就可以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军事优势。

相反,日军已经是输不起了,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将加快其灭亡的速度。

此时的本来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日军选择迅速将华北日军撤出华北,加入到南方战场。

日军比较可行的撤退办法即经海路南撤和经陆路南撤山东。

日军忌惮东北抗日先遣军的强大实力,原本打算将部队南撤。

但是,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下村定在对东北我军入关的时间判断上犯下了愚蠢的错误。

下村定认为东北我军经过连续50天的大战,必须要经过4、5个月的休整和补充才能入关作战。

愚蠢的判断必然导致愚蠢的决策。以对东北我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为基础,再加上撤出华北势必造成政治影响消极。

以及南撤本身存在客观困难等多方面原因,下村定最终于7月5日作出了第二个选择:暂守平津。

当然,已经意识到华北难以长久支持的下村定也为自己留了后路。

他指示天津城防司令官内田银之助以一部兵力守备北平,以主力确保指天津和塘沽,确实控制一个海口以便在华北形势危急时,经海路南撤。

鉴于形势紧迫,下村定于1945年7月中旬开始调整部署,缩短战线。

经调整后的华北日军自东向西,经唐山、塘沽、天津、廊坊、北平、怀来、张家口,成“一字长蛇阵”配置。

下村定犯下的严重错误给了东北抗日先遣军一次求之不得的千载良机,也使自己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东三省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得东北抗日先遣军总指挥一时间雄心万丈。

早在7月15日,总指挥在给延安领导的电文中就提出,东北抗日先遣军“稍加补充兵员,即向北平、天津前进,夺取平津”。

这一建议对李德胜同志在华北战场的相关决策具有重大影响,也是总指挥关于华北战场决策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在这个华北战场的决策过程中,总指挥将会再次贡献推进历史进程的战略性提议。

完全可以认为,总指挥在平津战役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锐意进取,同刚进东北时的瞻前顾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或许也是前一阶段我军的实力大增,日军严重衰落的缘故。

此时的李德胜同志首先表现出的倒是谨慎和保守的一面。

李德胜同志在7月15日致总指挥等人的电文中主张东北抗日先遣军除先遣兵团外,主力“应休整一个月左右”。

在东北抗日先遣军主力休整期间,李德胜同志计划首先夺取绥远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山西省会太原,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

李德胜同志之所以会如此考虑,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东北抗日先遣军经过长时间的连续作战,部队伤亡程度和疲劳程度都极其严重,进行休整确有必要。

其次,李德胜同志此时的注意力正在迅速转向烽烟四起的华中华南地区,对于华北地区早已是势在必得,所以他的目光已经开始着眼全国了。

1945年7月13日,华北晋察冀军区已经包围了归绥,7月13日,中央军委批准了晋察冀军区攻击归绥的计划。

就在同一天,129师致电军委建议增兵至太原前线。李德胜同志接电后认为,攻打归绥有惊动华北日军,促使其提前南撤的可能。

太原前线我方兵力确实不足,要想打破僵局必须增兵,索性就等东北抗日先遣军进关再收复归绥。基于以上分析,经多方协调,中央军委于7月15日下达了包围归绥,集中兵力攻克太原的指示。

就在这份电报中,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华北作战的总目标就是抑留归绥一带日军,等东北抗日先遣军入关后予以彻底歼灭。

7月16日,总指挥等东北抗日先遣军领导人经过对形势的认真分析后致电军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指挥等人认为,美军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之后,日军前途凶多吉少,华北撤出平津的可能性很大。

为了尽可能地抑留归绥一带日军,仅仅包围归绥还不够,还应当猛攻太原,拿下太原后截断华北日军南撤的退路。

7月16日电在平津战役决策过程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以此为起点,李德胜解决平津地区日军的构想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此后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将围绕如何逼迫平津地区日军南撤或者被我军歼灭来进行,平津战役决策过程即将走进一个新的阶段。

7月17日,即接到总指挥等人电报的第二天,李德胜同志就致电129师师长,建议攻占太原,7月17日,师长复电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包围归绥和攻占太原的双管齐下虽然能够从心理上起到麻痹华北日军的作用,但却并不能完全阻止其逃跑。

一旦精明的下村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时都有可能实行撤退,而华北我军并不具备独自抑留日军华北派遣军的能力。

如此一来,歼灭华北日军将成为镜花水月,为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就在决定加快攻打太原的同一天,李德胜同志已经开始酝酿另外一项能够真正决定华北战局走向的重大决策。

总指挥等人在7月16日致军委电中除了建议攻打太原外,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提议。

总指挥认为,在日军据守的张家口和保定两地之中,哪一处敌人兵力较多且易于包围,即集中附近八路军部队予以包围。包围后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这样就可以拖住下村定,使其无法及时撤退。

如果下村定决心撤退,他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兵力把张家口的部队解救出来,而后从海路南撤。

至于保定地区,由于守军仅仅是一个日军联队和2个旅的伪军,包不包围无关大局。基于以上分析,要想真正地抑留下村定,除非按照抗日先遣军总指挥在7月1日的建议,东北抗日先遣军主力迅速入关。

7月18日,李德胜同志将上述意见电告总指挥,征询关于东北抗日先遣军提前入关一事的意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