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盛唐崛起:从内丹烧水 > 第106章 尴尬的杨素

第106章 尴尬的杨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盛唐崛起:从内丹烧水!

这次由沈无忧主持的捐粮已经完全结束,第一名本来大部分人包括沈无忧在内都认为是王氏。可到了最后,拥有两个郡望的崔氏以捐粮一万石摘得头筹。

这几天户部的官员快忙疯了,国子监也调来大量的学生,这是要给关内百姓的粮食,容不得一点差错。到时候要是算错了,到关内的数量和现在的对不上会出大问题,容易出现民愤。

在这次筹备捐粮中,不知道是谁带的头,一些百姓把自己家的粮食算好后,剩下的都捐给朝廷了。许多百姓都是提着袋子放在承天门口直接离去,后来越来越多的百姓跟着有样学样。

沈无忧知道后有些伤感,这和宋朝抗金的时候何其相似?那时候官府不作为,在一次得知朝廷没有粮草出兵的时候,汴京民间组织了一次义捐活动,养了五万大军整整两个多月。

这次赈灾事件就能看出,只有承受过苦难的人才了解即将承受苦难人的痛。这些粮食对于关内很多百姓来说就是一大家子所有人的希望。

承天门口现在到处都是用麻袋装起来的粮食,在承天门值守的户部官员都忙不过来。

沈无忧指着地上的粮食,对着身后的户部官员说道:“把麻袋里的粮食全部收集起来,在承天门口放一张桌子,把装粮用的麻袋还给百姓,用完后就放在桌子上。”

承天门口这两天户部还有官员在值守。有些商人还剩的余粮还没有捐齐,他们这两天在承天门口经常能看到一些衣着单薄的老汉偻着背,后面背着一袋粮食来到承天门,也不讲话放下粮食后就离开了。

一直到捐粮过后的第五天,这时候所有的余粮全部补齐了,没有商人敢在这时候拖欠朝廷粮草。

李世民这几天在早朝的时候每次都会问沈无忧这次大概会筹集多少粮食,对于这个问题在没有最后统计的数目出来,沈无忧也无从得知。

在昨天晚上杨素连夜带着户部官员加班加点统计,最后的结果已经出来了。加上京兆府百姓的捐粮,一共筹集到了粮食二十六万石,这时候李世民已经睡下了。杨素急于和其他人分享这个消息,最后只能连夜来到孙思邈这里告诉沈无忧。

沈无忧在杨素准备敲门的时候就把门打开了,他这时候也没有睡,正在给刘喜柳江两个写信。

孔安国已经带着人去五台山了,他们在得知沈无忧在五台山留了大量蒸汽机方面的书籍后连岁日都不准备过了,一群人风风火火的出发前往五台山。

算算时间差不多应该在几天前就已经到了,这时候要让刘喜他们安排好,这是格物学宫的第一批教师班子,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小沈你怎么知道我要来?”

杨素望向沈无忧问道,他还没有敲门呢,怎么直接就开门了?

沈无忧把杨素迎进来说道“我还有事也没有休息,听到门前有脚步过来看看,倒是没想到是杨尚书你这么晚还没睡觉。”

“你平常这个时辰都没有睡觉吗?”

杨素听完问道,现在他有些敬佩这个年纪不大,学问出奇大的年轻人。果真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的,这个时候已经是子时了,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的年轻人竟然还在挑灯夜读。

“我一般睡的比较晚,不过也不是经常这时候都还没有休息。”

沈无忧是标准的现代年轻人思维,以前住校的时候很多室友都是一两点才睡觉。自己最早也要十一点才睡,来到唐朝后才渐渐被孙思邈改过来,现在都是亥时才睡。

杨素听完后就把这次筹集到的粮草数目说给了沈无忧。

沈无忧听到后情绪没有杨素这么大,但也对这次能筹集粮食达到二十多万石也感到满意。

尤其是最后的百姓捐粮更是触动了沈无忧的心弦,这更加激发了沈无忧去江南种地的决心。

到了早朝时间,李世民进门后习惯性的看向了沈无忧和杨素,参加早朝的大臣已经习惯了。

这几天李世民带头缩减了宫中的一切开支,户部其实还有一些余粮的,李世民想着要是这次筹粮不太理想,就把剩下的粮食全部运送到关内。

房玄龄在上朝的时候就已经听杨素汇报过,他在路上就已经知晓了,在李世民进殿后就看向杨素和沈无忧,示意两人自己汇报。

杨素这时候看向沈无忧,见沈无忧对着自己点头后站出来说道:“陛下,这次筹粮昨晚已经统计出来了。”

李世民听后眼神一亮,问道:“多少?”

杨素有些为难说道:“这次我们京兆府百姓也自发捐粮给关内百姓了,百姓捐的你看?”

“把百姓捐的去除,只算商人的。百姓的粮食留在户部到时候还给京兆府百姓!”

李世民听后突然有一种老父亲被子女关爱的感觉,只是想到底下百姓的生活,有些不太忍心。

杨素听完说道:“通过小沈的这个办法一共筹集粮食二十三万石!”

“他们怎么有这么多粮食?”

这么多粮食就是李世民也被吓住了,他并没有高兴,反而有些怒气,他在意的是这些粮食到底压榨了多少百姓。

杨素看向沈无忧,对于这个问题他实在无法回答,他杨家的几位族老这次也捐了不少。

沈无忧站出来说道:“陛下这次这些大门阀确实尽力了,从明年开始他们的目光就不在粮食上面了。”

李世民听后脸色舒缓不少,剥夺粮食就是在断人生路。从明年开始很多地方都会种植土豆,还有新水稻等一大批农作物会在江南试产,到时候粮食不会有太多利润。

此次朝会结束后,一张告示贴在承天门,这次所有捐粮的人都在上面,一共记载有一百五十多人。

最引人瞩目的是拔得头筹的崔家,捐了一万石。

紧随其后的是太原王家,一共捐粮5000石。

第三名不是郑氏,而是庐州范氏。据说庐州范氏家族和范蠡颇有渊源,这次捐粮4700石。

郑氏这次都没有排进前三甲,和家族底蕴严重不符,郑氏在所有大家族里面是最富有的,甚至拥有两个郡望的李氏和崔氏都比不上。

第五名是苏州商会,这次捐粮3500石紧随郑氏,两者就差了一百石。

第六是岭南的严家,这个连岭南当地人都很少听说的家族竟然捐了3400石,一时间各方人士都在打听。

第七是杨素的本家杨家,这次捐了2800石。杨家本来就是家大业大,这不到三千石对杨家来说无关痛痒,倒是杨素显得有些不好意,这几天都很少见到杨素。

后面依次是赵家、蔡家还有杜家,这几家差的不多,后面还有十来个捐了两千石的,再后面都是一千石以上,这总共一百多位捐献者,最少的也捐了800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