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宜城的变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刚夺舍又重生?我在古代科学宅斗!
苏衡玉翻看完了手里的账本,这才有时间拿过紫云递过来的名单,瞧一瞧这个月又有哪些商行,前来他们南宜城购买货物了。
这一年时间过去,南宜城已经从先前贫穷困苦的小地方,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县。
几乎铺满了整个县城的水泥,成为南宜城最为火热紧俏的货物,这东西早在苏衡玉修建好县衙后,就被她写了奏折,呈到了魏帝的案头。
一开始原本还有人想要拦截苏衡玉的奏折,但她早就意料到朝中那些看不惯自己的臣子,必定会出手阻拦。
所以她准备了两份奏折,一份用正当渠道送到朝中,另一份则在暗地里送到了大公主的手里。
魏梓宁原本还在为苏衡玉担心,她害怕自己这个好友在南宜城一时半会儿做不出成绩,会被留在边关,再无动静。
却没想到对方不过出去了两个月,便带来了好消息。
魏梓宁听从了苏衡玉在信上的建议,等待了一段日子,却始终不见苏衡玉的奏折送到魏帝案头,这才将另一份奏折拿给了魏帝。
她如今深谙挑拨离间的活儿,故意在魏帝得知此事后说道:“水泥这样的好东西不仅可以拿来修路,还能用来盖房子、修城墙,且用料如此廉价,对我们大魏来说是顶顶好的东西呀。”
“那些人明知道衡玉拿出来的东西于国有利,能帮着父皇解忧,却为了自己的私心故意隐瞒衡玉的奏折,若非衡玉早有准备,这样的好物岂不是要被隐瞒下来?他们到底是不想让父皇您得到此等神物,还是想蒙蔽您的视听,而后私底下自己从衡玉手里夺走水泥呢?”
这番话一说,魏帝原本五分的火气也涨到了十分。
等他将此事在朝堂上说出来,并质问管理地方官员奏折的人,为何没将奏折呈上后,那人颤抖着在金銮殿上跪下,言说自己压根儿不知道有这回事,只是觉得苏衡玉递上来的奏折并没有写什么重要的事,没有给魏帝看的必要,这才将其扣下的。
谁料魏帝听了他的解释,心中愤怒更甚:“连水泥这等神物你都察觉不出价值,你这等庸碌无能之辈,还有颜面在朝中做官?!”
一番质问下来,本来就被吓得不轻的官员只能不停磕头,祈求魏帝恕罪。
他知道自己的事儿定然是无法善了,此刻只求能留下一条命罢了。
那官员最后被革职查办,毕竟私藏奏折一事可大可小,在魏帝的盛怒之下,连崔相都不敢硬碰。
就这样整个朝堂被魏帝借由此事大清理了一遍,将不少尸位素餐的人都免除了官职,赶回家里种地去了。
崔相这一系有不少人丢了官位,虽然不至于让崔相伤筋动骨,但到底束缚住了他往外伸的手脚,暂且遏制住了朝中越来越过火的党争之风。
水泥也因为此事闹大,引得一批官员落马而彻底传扬出去,不少人都知晓了这种能让魏帝如此在意的神物。
等到京中也开始用水泥修路,并且将城墙又加厚修建了一番后,众人走在平坦的道路上,雨水天也不会被泥浆弄脏衣裳。
水泥带来的好处如此直观地摆在了众人眼前,让所有人都清楚了这东西的厉害之处。
不少商人从中看到了商机,等到问起这水泥的来历,便有人告知他们,这都是南宜城那边传过来的,若是有人想要买,恐怕得去南宜城才行。
这件事里魏帝也是有出手帮忙的,他很清楚最近这些事情里,苏衡玉是吃亏的那一个。
对方这么多年为了大魏立下不少功劳,但他却因为各种问题没办法给她大加封赏,如今苏衡玉好不容易有件事求到了他身上,魏帝自然没有拒绝的意思。
他允许了苏衡玉售卖水泥,但只准售卖给大魏的官员。
且但凡购买水泥的商人,只能将其用在大魏领土上,不得带出大魏的范围。
这些条件对于商人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水泥这东西在大魏可是独一份儿的,用来建房子、修路简直不要太好用。
虽然外形瞧着灰扑扑的,丑陋了一些,但只要不是给达官贵人住,寻常人根本不在乎这些。
于是水泥很快就在大魏境内热销了起来,而苏衡玉卖出的价格也并不过分,售卖水泥得来的银钱,都被她用在了改善南宜城上。
很快,南宜城这边都被铺满了水泥,百姓们外出也比从前方便了许多。
同时南宜城的书院也很快修建了起来,这所十分独特的院校在苏衡玉的一力支持下,终于达成了男女同校的局面。
不过暂时只有年纪小的孩子们一起读书,等到年纪大些了,双方还是得分开念书。
苏衡玉为此还在书院里弄了个排名榜,将每次月底考试前十名的学生都写在了排名榜上,供众人观看。
几次排名榜下来,很多人便发现,前十名学子中,好多次都是女孩子占多数,许多男孩儿在读书上竟然比不过女孩儿。
苏衡玉更是直言,往后县衙这边的官吏,都会从书院里学业最优秀的那批学子中选择,男女都有机会中选。
这话一出,南宜城这边的女孩儿们立刻受到了家中的重视。
从前百姓们都觉得女儿是给别人家养的,女孩儿不能读书也不能做官,干起体力活儿来更是比不过男孩儿。
如今不一样了,女孩儿能做官了,做官可比种田好太多了。而且女孩儿读书起来,竟然比男孩儿都厉害。
这样的现实摆在百姓们面前,让他们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不仅开始对家中女儿多了些疼爱,也愿意让家里的女孩儿也跟着去读书了。
为了让百姓们都愿意送孩子来读书,苏衡玉开办的书院是不收束修的,而且平日里她还会主动开办各种比赛。
无论是关于诗词的还是厨艺、绣工、木工、运动这些的,只要排在前十名,就都会有奖励。
好些人家的孩子去读书,不仅不用给钱,反倒能往家里拿不少银钱。
得知此事的郁琼忍不住叹道:“长此以往,南宜城不出五年,便会成为边关文风最盛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