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女帝,你和群臣都成我学生了? > 第23章 会怎么解释

第23章 会怎么解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女帝,你和群臣都成我学生了?!

“不知,先生今日要讲什么?”

上官玲珑同样尊重。

交了束修,就算是师傅了。

陛下的师傅肯定要尊重对待。

苏逸拉出椅子,坐下之后,淡然说道:

“既然之前讲了大夏现在赋税的问题,那不妨就继续讲下去。”

李书瑶来了兴趣。

经过之前的讲解,她已经彻底明白赋税的重要性了。

不仅仅关乎大夏的朝廷运转是否顺畅,更关乎到百姓民生福祉。

所以一听到苏逸说要讲关于赋税相关的东西,她很是认真。

丘睿同样是压抑住自己内心的震惊,全神贯注的等着苏逸开口。

“税赋作为大夏运转的基石,其中最为关键的,你们说应该是什么?”

苏逸刚开始并没有直接和盘突出。

而是选择了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开启自己的讲课。

毕竟这些东西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侃侃而谈。

即便李书瑶家中再有钱有权也不可能影响到整个大夏运转的局面。

丘睿直接开口道:“那自然就是粮食了。”

大夏每年的税赋基本都是由粮食构成。

十分赋税中。

七分粮食,两分实物,一分银两。

他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还是知道的。

李书瑶点头道:

“这是从先帝时便留下来的惯例,小苏老师莫非是对这有什么想法吗?”

苏逸淡然一笑。

“用粮食来交税,短期来看似乎是件好事。”

“能够直接发放给官员俸禄,也能用作救济灾民。”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粮食在路途之中运输所带来的消耗?”

上官玲珑沉吟片刻。

“消耗是肯定的,每年上百万担的粮食运到京中,路途遥远,所消耗的马车民夫不计其数。”

“且不说要经过那些地方豪强的盘盘剥削,就单单是运输人力所消耗的口粮也是不少。”

上官玲珑作为李书瑶身旁的女官,肯定对大厦的各个事情都有所了解。

尤其是税赋这样重要的事情更是熟稔于心。

但苏逸却显得有几分忧心。

“关键就在于此。”

“若是继续下去的话,只怕大夏的赋税会越来越难收......”

丘睿顿时紧张起来。

先前苏逸刚刚讲了该如何收税。

他本以为只要按照那个法子执行。

建立一套由朝廷直接管理的税收体系便可以解决。

但现在苏逸却这样说......

李书瑶同样心中一紧。

作为大夏女帝。

她所要考虑的东西可比这些大臣们要多得多了。

不仅仅要考虑到税赋这单独的一环。

更要联系到种种事情当中。

要知道当前大夏的国库空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每年账目上所报收到的粮食看起来很多。

可实际运到户部之后的数量却远远到达不了。

其中最大的消耗便是路途运输。

大夏最主要的产粮区在江南一带。

那里地势平坦,耕地广阔。

每年占到国库收粮的份额能有足足一半之多。

原本在先帝时期。

南北曾经有一条运河在其中作为连接。

通过漕运便可以用大船将粮食运抵京城。

消耗的时间最多不过十日。

但后来随着这条运河的逐渐干枯,水运开始渐渐淡出了视野,大船也难以在运河上流通。

南北之间的联系开始日渐稀薄。

运输的成本也日复一日的增加,变得高昂起来。

十成粮食运抵京城时最多不超过七成。

其中三成都作为消耗,在路途上损失了。

“莫非先生的意思是说要重新疏通运河?”

丘睿试探性的问道:

“可这所消耗的成本简直是天价,根本不可能推行!”

他想起当初运河开凿,还是在前朝。

那时前朝皇帝已经看出了南北之间运输困难的弊端。

于是,下令消耗了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去开凿修建这条运河。

最后也是因为消耗太大,导致前朝百姓怨声载道。

最终才给了先帝起势的机会,建立了大夏。

可以说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

李书瑶是绝对不可能重蹈覆辙的。

一旦动了这个心思。

不要说是百姓埋怨。

就连朝廷上的那些大臣,也是绝对不可能让她推行这条政策的。

这是关乎到大夏立国之本的大事。

更是关乎整个朝廷根基的事情。

绝不能轻率的下论断。

就在丘睿冥思苦想,苏逸到底会如何解决的时候。

他却轻飘飘的开口道:

“既然粮食不好收上来,那不收不就好了吗?”

这句话一出口,三人都是愣住了。

李书瑶暗暗不解。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句废话。

若是不收粮食。

那朝廷吃什么?百官俸禄怎么发?地方发生灾情之后该如何救济?

这些问题简直就是摆在大厦面前的几座大山!

让他不得不费尽心思的考虑。

看到三人都是有些疑惑的表情。

苏逸不禁笑道:

“心思灵活一点。”

“税赋没必要一直拘泥在粮食上面。”

“不收粮食可以收银子啊!”

上官玲珑没有忍住,嗤笑了一声。

“苏先生您这话还真是......有趣。”

她没好意思把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其实他是觉得苏逸这话实在是太外行了。

“大夏大部分人都是农户,哪里来的银子上缴朝廷呢?”

“难不成要让他们直接将粮食全都卖给那些商贩吗?”

这个问题十分现实,也十分尖锐,直指问题核心。

同样也是李书瑶所关心的。

她并没有直接反驳苏逸的话。

而是期待,他会怎么解释。

“这粮食肯定是要换成银子的,不过却不是跟商贾换,而是跟地方官府换。”

“地方官府根据当地每年的粮食产量,再折算成银两交到朝廷这里。”

“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路途之中运输的损耗。”

“同时还能让国库更加灵活。”

“这些粮食也没必要在路途之中,被层层剥削。”

“日后若是有什么需要赈灾的,朝廷一直调令下去,从附近地区调剂即可。”

“同样的官员的俸禄也可以用银两发放,这样可以免去很多麻烦。”

苏逸说的几乎是理所当然。

可这一番话却让旁听的三人都愣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