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厚积以待薄发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有了那个近三百万字小说的不合实际的幻想之后,抽空梳理了一下以前的写作,发现自己还是在这项爱好中投入的精力太少,最主要的是无论哪种文体都学得很不系统,写的东西也很随意,远没到得心应手的阶段。
所以想要在这样的年纪完成这样一部大部头的小说(这个真不一定能实现,关键是年纪不饶人)只能靠《庄子·天下篇》中的“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八个字来勉励自己了。
对我来说,这个“厚”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字那样简单。
特别是写作中的“厚”,代表的东西更多。
写作需要搜集海量素材。
在搜集素材上,是绝对没有止境的。
山水画中有句名言叫“搜尽奇峰打草稿”,古人惜字真是如金,一个“尽”字道出了不可言的辛酸。素材要辛苦地去找,要火眼金睛般地去辨识,要尽可能多地占有。
绝对“厚”出了境界。
最令人无语的是,我们在还没有正式开始搜寻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最后搜集上来的素材,90%以上是没有用的,是要被舍弃掉的。
我们最后总是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特点的事例。
比如作家魏巍先生,他无数次的走访、无数个素材、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情节,绝大多数只能无奈地舍掉了,最终只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松骨峰战斗、救朝鲜小孩、与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的对话。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三个事例,让最可爱的人成了特指的专有名词,影响了几代人。
写作就是这样,好比撒网捕鱼,尽管最后捕鱼用到的只是网的一小部分,但我们绝对不能只织这一小块就去拿来捕鱼,那样的话将会一条也抓不住的。
要像路遥先生那样,写《平凡的世界》一书用时六年,其中搜集阶段就用了三年。
不知不觉已经快三年了。真正的小说还没写一个字,已经把人折腾得半死不活。想想即将要开始的正式写作,叫人不寒而栗。
这真的是仅仅想想就能令人崩溃的事儿,但想写长卷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精神。
写作需要对素材进行提炼。
这个和绘画一样,素材绝对不会找到了就自动变成书中的情节。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先要来源于生活。
然后在众多的生活场景中提炼,找出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形成的东西才能高于生活。
我认为对素材的提炼就是找到路遥先生所说的“情节”。
生活本身就是由各种“情节”组成的。长篇小说情节的择取应该是十分挑剔的。只有具备下面的条件才可以考虑,即:是否能起到像攀墙藤一样提起一根带起一片的作用。一个重大的情节(事件)就应该给作者造成一种契机,使其能够在其间对生活作广阔的描绘和深入的揭示,最后使读者对情节(故事)本身的兴趣远远没有对揭示的生活内容更具吸引力,这时候,情节(故事)才是真正重要的了,如果最后读者仅仅记住一个故事情节而没有更多的收获,那作品就会流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肤浅。
以上这段话仍然出自路遥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已经说过,这本说绝对可以当成小说创作教科书中的天花板。
可以看出,这种提炼是极为考验作者的。
南方的古人早就说过想要苦“炼”必须要“勤”削,削去那些没用的枝叶,勤“削”(学)苦“炼”(练)嘛!
写作需要生活中的常识。
常识写错可以说是写作的硬伤。
我最早接触到的写作常识知识是“小学范文”阶段。
也就是大量应用成语形容词那个阶段。
现在仍然印象极深的就是老师特意讲了这个问题,并举例说明,月朗必然星稀。
并认真提醒我们,生活常识绝对不能写错,这是我能记起来的最早的作文启蒙。
同时也让月朗星稀成了我现在能记得的最早的印象最深刻的成语。
生活常识绝对不可以乱编是我最早知道的写作规则。
而且是从小学时起我就知道了。
这个老师应该是梅景珍老师,也就是我小学四五年级的老师。
那时候的老师还没现在分的科目这么清。
语文算术(当时还不叫数学)都是她一个人教。
我至今最为不解的就是她不按课表上课,这是我记忆中第一个不按规则行动的人。
印象极深的就是每节课我们都不拿书,听到她说这节课上语文,然后一片翻书声,全班人找出语文课本放在桌上。如果她说这节课上算术,就拿出算术书加上演草本(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有没有这个,就是空白的白纸或正面有字就用反面订成的用于算算式的本子),这个上课后再根据需要拿书的举动直到我小学毕业为止。
但不理解她的举动归不理解,她教给我的许多知识都烙印在我记忆深处。
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就是一张白纸,对最早记在上边的东西印象深刻,并受其影响深远。
庆幸的是最早接触的都没跑偏。
不论是写作,还是画画┄┄
可千万别小瞧这个跑偏,那真是会影响人一生的。比如我偶尔一次看到女儿写字,笔顺竟然不对,细关注了几次,令人恐怖地发现她好多字写的笔顺都是错误的。问了一下,才知道她们老师就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教给她们的。
纠正了几次,到现在也有好多字没有改过来。
后来我在画室看到了几个学生也是这样在画上写他们的名字,我试着问了一下他们是不是小学时和我女儿一个学校,回答说是的。
那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几个人了。
写作需要灵感。
如果光是勤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的话,那么我们只要为之努力付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但事实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好的文章,好的诗句是需要灵感的。
愚公只能搬山,不能写作。
不是一天写24小时的人就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而灵感这东西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光顾的。
有斗酒以后才来的,李白证明过了;有睡醒以后才来的,李清照证明过了;
有骑在毛驴上到来的,贾岛证明过了;有痛风后因疼到来的,田先生证明过了。
┄┄
既然无迹可寻,那么我觉得还是别管什么场合,尽量多想多写勤写把稿纸写“厚”吧!
没准儿什么时候灵感就来了。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真的可以画龙点睛。
写作需要艰辛。
成书的光环是读者能看到的。在读者看不见的地方,是写作人的艰辛。
艰辛的搜集、艰辛的构思、艰辛的码字、艰辛的烦恼。
更多的时候都是在电脑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然后才能“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在无数作家的回忆里,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一部好的作品是凝聚着作家的心血、青春甚至生命的。更有可惜的,是那些耗尽了作者青春、心血和生命也没能完成的经典作品,比如《红楼梦》、比如《创业史》┄┄
所以说写作,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艰辛非外人不足以为道。
写作需要坚持。
写作绝对是一项长期的事业。
要能坚持下去,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真难。
所以我绝对佩服唐家三少。
别管多少人不服,但人家书有人看有人买,能连续13年不断更,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4700多天。
每天8000至10000字。
他的目标是倪匡,一生写了5000多万字。
现在已经极为接近了。
这些文字出版成书堆积起来后绝对得用十个“厚”来形容,那是“厚”出了境界。
而我才坚持了一个月而已。
就算到2022年6月18号一直没间断也不过坚持了91天,三个多月,35万字罢了。
不值一提。
写作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差事。
说真的,写作不是一个好的差事。
我是肯定不会以这个为职业的。
因为在前文中我写了,我是不会放弃我的诸多爱好去单独做某件事的。
仅这一条理由就足够了。
写作需要精神不正常。
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女作者,在等车的时候看到一个男孩子忍不住偷偷把他形象记了下来,还写了下来。“不得不说,真的长得太可了”(应该是可爱,但不敢确认,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写东西是不是这么用词),完全是小说主角的样子。
“蓝白格子衬衫外搭,白帆布鞋,洗的泛白的牛仔裤,里面白T,黑色双肩包单肩背,多了几分随意┄┄”
和喜欢画画的人愿意随身带个速写本没事儿画人物速写一样,作者也愿意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儿,只不过一个用笔画形象,一个用笔描写形象。
殊途同归!
但在外人看来,就是精神有问题。就像路遥在陕北甘南县招待所写书时那样,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
这种精神上的问题只有同道中人方可明白。
写作没有捷径。
由于爱显摆的原因,常有人问写作方面的事儿!
我总是很认真回答,阅读积累如果不够的话,学那些写作技巧是没什么好处的。
没有一篇好的文章是光靠技巧写出来的。
好的文章和好的画一样,是时间沉淀或者说是磨出来的。
想起来有个年轻的画家向另一个画家抱怨,说他画一张画只需要一天,但卖出去却要用一年的时间。
这个画家告诉那个年轻的画家,倒过来试试。
是啊,如果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张画,那么卖出去也许只需要一天。
写作也是一样,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年,而是一生。
积累!
再积累!
提炼!
再提炼!
补充!
再补充!
搜肠!
刮肚!
痛不欲生!
既然写书如此艰辛,那作者为的是什么呢。
极简单,就为了在全书完成的那一刻,画一个句号。
就为了那个句号。
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不知道别人怎么认为。
我认为就是为了最后画上那个句号,和画完画挂在墙上欣赏一样。
所以我为了我的这个目标开始厚积。
比如要把《早晨从中午开始》至少再精读10遍以上。
比如要把一些长篇名著认真读一下。
比如要把很多时候灵光一现的想法,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很可惜,有许多那样的灵光,时间一过,我根本就想不起来当初要写什么了,而这个东西一旦错过就不再。
所以今后一定要养成随身带着纸笔的习惯。
值得庆幸的是,有许多时候我的灵感来自饭店,所以在吃饭的小店等菜中途,我能及时找到纸笔,尽管纸可能是个小菜单,又可能是个包地瓜干的纸袋,但都不妨碍我第一时间可以把当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比如今天要写的这节的纲目就顺手记在新村一家小店的菜单上,写着2022年5月1日的日期会在未来某一天我不经意翻到的时候带给我出乎意料的喜悦。
再比如这个五年前写下的全文《今年的读书之旅从诗集开始》。
最后这个写在后边的话,真的可以做这一章的结束语。
一切的厚积都是为了薄发,为了画那本小说的句号,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感!
┄┄
写在后边的话:对于喜欢写点东西的人来说,我比较偏爱稿纸,一字一格的用笔前行,看着空白的稿纸慢慢变得充盈,时不时的学着路遥数着字数,其成就感无法形容。哪怕是到了现在使用计算机的时代,我也依然愿意把页面设置成稿纸模式,由此可见习惯的强大!为了今年三十万字的目标,一个字一个字地爬行在稿纸上吧,不知道谁给写作起个“爬格子”的雅称,真是贴切。
田连宇初稿灵感于乘风新玛特包装地瓜的纸上,完稿于2017年2月5日凌晨!
偶尔写累了的时候也会神游一下,细想爬格子虽好,但在有些时候真的不如摄影好玩儿,毕竟无论摄影要照什么东西,那东西都在,只要找好角度按下快门就行了。
不像写东西有时候毫无头绪。
至于构图色彩画面重点什么的,这本就是画画学过的,没什么难的。
去玩儿摄影吧!!
说做就做。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