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当代名家也可一读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大约30岁左右,我读古文经典告一段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同样爱好读书的人。
他和我不一样。
其实这是正常的,每个读书人的爱好都不相同,不一样当然是很正常的。之所以这里我特意说不一样是因为他影响了我的读书走向。
第一影响是他买书极为看重出版社。我从他那里才知道,买书不仅仅是看个书名就去买的,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特别是世界文学名著,每个出版社出版的书翻译是不一样的。在这之前我从没注意这一点。后来我特意去买了不同版本的《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一书,进行了比对,发现确实如此。有些出版社出版的书翻译明显生硬,连我这种英文水平都能看出来译的不敬业,就算不能达到梅益先生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种专业水准,至少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啊。
发现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差距竟然能达到如此之大后,再买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注重版本了,有些时候版本不好宁可先不买。同时追求完美的我决定对原来不好的版本进行大清洗,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替换,比如已经买了几十本的某文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全部淘汰。
第二个影响是他扩大了我的阅读范围。
同是喜欢读书的人谈论的最多的当然是读书。
当他得知我一直只读古文经典时,提醒了我,当代许多作家的作品也很好,值得一读。并向我推荐了当时大庆新华书店正在卖的一套《全国小说奖获奖落选代表作及批评》。这套书共分短篇小说卷和中篇小说卷,每种上下册共四本书。
开卷有益。
从中知道了当代文学里也是有一些好的作品,也有一些好的作家的。
他叫薛智慧。是我在天然气公司认识的。
好久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他现在读什么书呢。
这就是那套《全国小说奖获奖落选代表作及批评》,没想到书里竟然夹了一张当年同桌的她给我的信及贺卡,我怎么放到这里了?好在夫人不认真细读我写的东西。
依着我的性格,开始了阅读当代作家作品的时代。
这是一个很没有头绪的事儿。
首要的问题仍然是庞杂,我只能摸索着来。
那时候自然是没有百度之类的搜素引擎,可以方便查找书目,只能自己慢慢找书看,期间也买了诸如《青年必读一百本书》之类的书籍做参考,按图索骥,也能查到一些书,但终归是不系统。
最先看的自然是接受推荐后第一时间在大庆新华书店买的这四本《全国小说奖获奖落选代表作及批评》中的篇章,比如刘心武的《班主任》,谌容的《人到中年》等等。当时还没有养成在书上写心得和看完了写上日期的习惯,所以也没有体现出什么时候看的,也不知道看了其中的哪几篇。现在根本回忆不起来了。又回到了小时候边买边看的模式,只不过和小时候比,现在可以选择的书多了许多,但茫然是相同的。
因为开始对图书的版本产生了兴趣,我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九元丛书》,里边就有路遥先生的《人生》。
我一直觉得这类的丛书比较好,类似的还有以前的《五角丛书》,钱不多,选材还广泛,题材又丰富,涉及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以及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尽管碍于篇幅,不可能太展开,但足以让不了解的人有个初步了解,如果是发现是自己喜欢的题材,就可以拓展阅读了。
不仅仅是因为《人生》的缘故,我才开始看《平凡的世界》,因为我到天然气公司机关后许多人都在谈论这本书,当时好像不看这本书就跟不上潮流一样。
按理说我早就应该看,但当时的我正处在读古文经典的期间,对当代文学不太感冒,所以尽管耳边经常听人谈论这本书,仍然没什么想看的想法。这样拖了至少十多年我才开始看。
《平凡的世界》我看过三遍。三遍三个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我曾有过以下这四种版本。
这不是我钱多的没处用。最早买的也是看的第一遍的版本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本一套的《路遥文集》精装本(其实我不喜欢精装本,因为书是为了看的,精装本拿起来沉不说,那个精装的硬壳和书页之间很少有粘合得特别牢的,看着看着就会分解,所以精装本适合放书架装学问,不适合读。当然精装本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本精装本的价格差不多够买两本平装本了,性价比太差),前两册是他的中篇及杂文等,后三册就是《平凡的世界》,现在只余一二册,后三册不知道被谁借走了。
第二次看的是中间那个有着蓝色底图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后来只余下第三册,前两册没有了。这个人也是,你说你要不就三册都拿走,要不就把头两册还回来,弄的咱们两个都不成套。
第三次是中间那个打开的版本,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是在古玩城二楼买的旧书,后来被同事胡善梅借去不小心弄湿了,她买了一套新的还了回来(她是少有的借旧书弄湿了特意去买套新书还回来的好同志,大家应该向她学习),就是我曾短暂拥有的第四个版本,图中最右边的BJ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我还没来得及看就让我又找她换回了她弄湿的那个版本,具体原因第7节再说。
这期间看的书虽然很杂,但大致也有个脉络。主要是分以下几大类。
当年我在天然气团委时杨文峰书记曾推荐给我《沧浪之水》《曾在天涯》和《国画》三本书,让我对这类小说产生了兴趣,后来陆陆续续读了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写过《新星》的柯云路的《龙年档案》、周梅森的《中国制造》《国家干部》等、王晓方的《市长秘书》《驻京办主任》系列、肖仁福的《心腹》《意图》《待遇》等、高和的《接待处处长》《局长》等等一大批类似的系列小说。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官场小说。这里有个小插曲,看过近百本官场小说后让我对这个我放弃的圈子有了一个较深的了解,有些时候在现实中分析下来也能略指对人心,也能看清一些事件的大致的走向,以至于夫人曾几次说,如果我要走这条路应该也能不错。
我总是很认真地告诉她,不行。
现在的我之所以很明白,是因为我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是局中人不见得能明白这些,人只有放弃一些东西后才能真正明白这里面的根本。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对我影响极深的三篇现代文中的第三篇。
这是我1993年摘抄在日记本中的一个故事,来源已不可考。
内容是讲一个猴子的悲剧。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别的盒子捕捉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里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能插进猴子的前爪,但只要猴子抓住坚果不放,其爪子就抽不出来。这样,它要么放下果子,继续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抓紧果子等着被收拾。当然是抓紧果子不放的猴子多,要不猎人也不用弄这个盒子了。
人其实也一样,也有我们宁死不放的坚果。
尽管我们也知道,这坚果是别人放在里边的,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遇到这种情况仍然和猴子一样不能免俗。
所以我告诉夫人,因为我放手了,所以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得更明白,要是不放没准儿也和猴子一样,甚至有可能更甚,会反复被不同的坚果吸引而多次被抓,至少活的不是自己了。
因为看得更明白,才觉得官场这东西实在是太不值得去付出精力了。
写到这里我觉得另一个关于猴子的比喻很恰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官场,没有X长官衔称呼的也在,都是在一棵树上向上爬,向上看都是冷淡的屁股,向下看都是奉承的笑脸。尽管说得有些不尊重别人,但还是有道理的。和夫人聊天的时候,我还曾用更简洁的话做过总结,其实官场没什么神秘的,就如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能管着一些人,同时也被一些人所管。再努力,也是管着一些人,同时再被一些新的人所管。继续努力,还是管着一些人,同时再被一些新的人管……
跳不出这个管与被管的实质。
不论猴子向上爬得多高,都有新的高层次的猴子管着它。
用在现实中就是爬上更高一级台阶的我们可能在这之后可以买更好的衣服,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但你会发现,总有更好的等着你。
其实喜悦感是一样的。保洁阿姨在早市上买了一件打折新衣服穿在身上不见得比电影明星去纽约第五大道买的限量版服装喜悦程度差。
又跑远了。
读的再一个系列就是战争系列。这是我从小时候起就喜欢的题材。这次系统读下来的和小时候单纯战斗抓特务的战争自然不同。
这次读的不仅有传统意义的王树增先生的《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刘亚洲的《两代风流》,还有描写不曾熟悉的破译领域中的麦家的《风声》《暗算》,国安领域的《冰是睡着的水》(我曾向许多书荒的朋友推荐过刘猛的这本书,他们基本全都说好,同时也说觉得有些沉重。应该沉重,我曾不止一次的发自内心的说过: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建议更多的朋友看一下这本书),特种兵领域的刘猛的《狼牙》《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利刃出鞘》,完全不一样视角的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朱昭宾等人写的《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热血军旅的纷舞妖姬的《弹痕》《诡刺》等等,加上《第一(二三四)野战军》《亮剑长津湖》等偏纪实类的一大批战争题材方面的书……手不释卷!
读的再一个系列就是因《平凡的世界》而关注的茅盾文学奖系列。
还有就是传记类。
其实我一直对名人传记类的文章没那么热衷。我始终认为不可能有人(哪怕是本人)能完全写出一个人的成功。能出传记的当然都是成功者,像我这样只能自己悄悄查着两位数的阅读数的人写的这个传记也绝对不会有出版社不用自费去给我出版。
我一直确信无论哪种成功基本上都是不可复制的,作者也不可能把真相写出来。
如果是成功者本人写,肯定会偏爱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不会写走麦城的经历,更有一些会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弱化当初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淡化甚至避而不谈自己有意或无意得到的令普通人羡慕的资源,这样的书看完了反而会误导人。如果是别人写的传记,因为他不可能跟着主角生活,所以也是综合的各种消息,几次下来,可信度有多少可想而知。
其实这种成功也可以类比一下我和球友打乒乓球,我说过只要赢球了,总结好不好就看文采够不够了,因为你怎么做最后都是对的,你关键球防守了是稳健,你进攻了是不手软,你滚网擦边了是运气爆棚,你打对手不及格是碾压,你只赢两分是顶住压力,其余像什么心里素质好、技战术应用得当、球技高超等等词句都可以找出对应的地方然后用上,至于要谦虚高调还是凡尔赛一下全看你的心情。
反正和书里的成功者一样,你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对的。
但不热衷归不热衷,想了解一些人还得看。
只能看完了再自己反思。
比如写张艺谋的《宿命》、写史玉柱的《史玉柱创业思维》、写成龙的《霹雳火》、写三剑客的《金庸传奇》《古龙传奇》《梁羽生传奇》、写白岩松的《白说》、写王铁成的《我演周恩来》、写腾讯的《企鹅凶猛》等等……
还有一些管理类的,比如成君忆的《水煮三国》《像园丁那样管理》、余世维的《赢在执行》等等……
还有一些历史题材,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还有一批百家讲坛中的书,比如《历史上的和珅》……
还有《山楂树之恋》类的爱情小说……
还有《富爸爸穷爸爸》类的投资方面的书……
还有《自己就是一座宝藏》类的励志书……
至于外国文学名著能专门列出来的大概有丹·布朗的如《达芬奇密码》系列,儒勒·凡尔纳的如《地心游记》等系列,至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我们上学期间认可的名著依然读得很少,只能把原因归结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太难记了,但又不想因为少了这个方面的阅读而使自己和别人谈起读书话题显得不太高大上,所以仍然买了一大批这类名著,好的版本好的出版社,放在书柜占据了三个大格子,至少看着也要能显得有点学问状。
还有……
再写下去就会变成图书目录了。
基本上那个时期就是读这类书。
很多!
很杂!
当然也可以说很全面,几乎读了当时能关注的所有国内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品,这么说有点不谦虚,应该加上我喜欢的四个字。
尽管这个期间读了这么多书仍然极为挑剔!
之所以用了极为挑剔这几个字,是因为我对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网络小说是不屑一顾的,一如我当初读古文经典时对当代文学也是不感冒一样儿。
直到2009年!
2009年这个时间节点也证明了我读这些当代文学是从30岁到40岁。
用了我十年时间。
真正的人生黄金时代中的十年。。
也是为我有限的文学池底丰厚了那么一点儿积淀的十年。
也绝对是受益匪浅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