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讲政治(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精彩纷呈宋王朝!
赵普自公元964年正月到公元973年八月,一直是宰相,整整十年时间,而且是独相,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加上赵匡胤对他确实异常宠信:赵普得病,赵匡胤亲自上其府第看望,而且不止一次;平时,赵匡胤闲来无事,也会心血来潮幸赵普府邸慰问,赏赐财物;公元967年,赵普母亲病故,按理赵普需要弃官“丁母忧”(为母亲守丧三年),赵匡胤隔了几天就下诏让他起复(未满期而奉皇帝诏令复职)。
不过,人随着环境的改变,总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在权力这种特效催情剂的作用下,很少人会例外,赵普当然也不能免俗。
赵普尝到了权力的无穷魅力。做起事情来就很专横霸道,群臣都很忌惮他。
随着时间推移,赵普的所作所为让赵匡胤逐渐产生不满,最终总爆发,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公元971年,三司使赵玭揭发赵普走私秦、陇地区的木材,建筑自己府第,赵匡胤大怒,先是想下诏驱逐赵普,被王溥劝解了,赵匡胤先将赵玭贬到汝州。
公元972年,赵普儿子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这事本来很正常,可不正常的是,赵普与李崇矩都身居显位。
李崇矩是接替赵普为枢密使的,也就是说,公元964年正月十二日,同一天,赵普从枢密使任上位做宰相,李崇矩从三司使任上位做枢密使。
按照惯例,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皇帝召问,都一起在值班的房舍等候;
以前一个是宰相、一个是枢密使,各有各的权,相互难免顶牛。现在两人是亲家,一家人了,两人坐在一起,一个眼神都含有诸多微妙信息!
那真可谓是:巨头碰头,地动山摇!
赵匡胤坐不住了,便命宰相和枢密使在长春殿等待召见垂询时,必须分开在两室等候。
就是这样,赵匡胤还是不放心。恰好李崇矩门人郑伸,诬告李崇矩受贿。九月,李崇矩离开中枢,出任镇国军节度使。
公元973年初,赵匡胤到赵普府邸溜达,见赵普内屋檐下走廊里放着十个大木桶,不明所以,问赵普,桶里装的什么东西?
赵普回答说,是吴越国主钱俶刚送来的海鲜。
赵匡胤一听,来了兴趣,说,海边送的货,肯定新鲜无比,便想大快朵颐,命人打开,结果一看,桶里全是金瓜子!
赵普当场吓得脸如猪肝色,跪地请罪道:“臣确实不知道!”
赵匡胤摇头叹息说:“外人都以为国家大事由你们这些书生做主啊!你收受无妨!这件事你要是早知晓,怎么可能光天化日摆在屋檐下?”
赵匡胤嘴里这样说,心里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月,翰林学士卢多逊揭发赵普用空地置换皇家菜园,以扩大自己的府第,又经营邸店(旅社、商店、仓库综合体)牟利。
六月,雷有邻揭发赵普包庇李可度、胡赞纳贿,赵匡胤命御史审问属实,李可度、胡赞受了处罚。
至此,赵匡胤敏锐的意识到,赵普一个人做宰相,权力太大,如何解决?
赵匡胤想到了参知政事,赵匡胤先是下诏命参知政事和宰相轮流知印、押班、奏事,用以分散宰相的权力。
最后,赵匡胤始终不放心,于公元973年八月,赵普被罢免宰相,出任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节度使兼平章事俗称“使相”,是个尊崇显贵的称号!但不在中枢参与机要了!
赵匡胤罢赵普的同时,实际是逐渐提升了副宰相参知政事的权力。这便是副宰相参知政事职、权、事、名的简要发展过程。
财政方面,北宋沿袭唐朝设置,委任一人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称为三司使。
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也是政府首脑之一。
至此,宋王朝的政府框架便出来了:
皇帝高高在上,置顶!
宰相为第二梯队;
枢密使(掌兵),副相是“参知政事”,三司使(管钱),枢密使、三司使不是副相称呼,但是事、权、责等同于副相属第三梯队;
六部尚书为第四梯队;
再下是各级官僚。
另外,前面讲过,中央的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称为“三衙”。
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后来成了一路(相当于现在的省)的主官,再后来,转运使变成了“安抚使”;
转运使以下为“知州”,“节度使”,“刺史”为主官;
“通判”为知州副手,同时又监察主官;
知州以下是“”知县”,“县令”;
地方上的军事以“团练使”、“防御使”、“观察使”为主官;
宋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后经过了多次改革,但基本没有脱离这个框架!
佐料:司马光《涑水记闻》载:赵普有次推荐某人为某官,不合赵匡胤心意,赵匡胤不用。
第二天赵普又奏请,赵匡胤还不用。
第三天赵普再奏请,赵匡胤发脾气了,将赵普的奏章扯碎丢在地上。
赵普颜色不变,镇定自若的慢慢捡起回家,修补好扯碎的奏章后,第四天又将它交给赵匡胤。
赵匡胤彻地被“打败”了!按赵普意思授某人官职,该人到任后,果然非常称职!
还有一次,有位大臣立功,该受奖升官,赵匡胤一贯不喜欢那人,也不升迁。
赵普坚持请求,赵匡胤又发怒,撒无赖道:“我就是不升他的官,你能怎么样?”
赵普道:“刑罚恶、赏酬功,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u0027刑\\u0027和\\u0027赏\\u0027是天下的\\u0027刑赏\\u0027,不是陛下私人的\\u0027刑赏\\u0027,怎么能因为陛下个人的喜怒来决定?”
赵匡胤一听,这是指着鼻子在责骂自己啊!内心更加生气,起身不理他。
赵普却象块牛皮糖,亦步亦趋跟在后面!赵匡胤一看,调头进入内宫去了。
赵普不能进内宫,却站在宫门外不走。
下午,宦官向赵匡胤禀报,赵普还站在宫门外,赵匡胤又被“打败”,下诏升了某人的官。
这两件事,《宋史》都予以照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