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阳翟风情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圣天国宝迹!
第186章 阳翟风情
夜晚时分,几人陆续进入阳翟城内。刘利光欲待直接带众人到他的医馆内安置。
王小儿等人奇怪,其它如成都江州等城为了防盗贼,日暮时分均关闭城门禁止出入。
而阳翟城却很是不同。已经二更天了也不闭门,任由城内外人来人往。
再看入城街道开阔宽大,两侧房屋林立似乎都是木质建造;迤逦延展形成长街。
屋宇房檐下都悬挂着灯笼,墙壁颜色基本以朱红或者铁锈色为主。
在灯火辉煌的映照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颜色。
尤其在宽大街道两侧,横着小贩商贾们的车子架子,上面摆满各类物品。
刘利光边走边解释给大家:这是阳翟城千年以来的夜市习俗。
即便是到了三更天,道路上也依然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那些屋宇大门有许多红男绿女们进进出出,有小童们为挣跑腿费到处帮人采买。
间或有乐器弦器声和歌声从里面传出,还伴随有高喝低吟,声声不绝于耳。
王小儿三姐流连于街面的各类小吃特产,特别喜欢各式奇巧殷工的玩物。
他们带着霆甲雷甲一直玩到快散市了,才肯回去休息。
晌午后,几个人正讨论是否要停留几天,刘利光的介绍让王小儿们兴奋不已。
就听到医馆的前大院儿,喧嚣吵闹声翻天,伴随着妇人少儿嚎啕的委屈哭声。
王小儿挤入人群去看,又听众人议论纷纷,才知道这老年人付不出医药费。
被医馆内的账房揪住不放,连带着马车上生病的母子俩也走不脱,开始啼哭起来。
王小儿心内很是纳闷:刘利光的医馆一向治病救人以人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
尤其对那些贫穷矜寡的老人免费医治。怎么这里和其它处的医馆不一样?
他思虑到吵闹声会影响师傅他们,让师弟的脸面无光。
就问了个数字,自己掏腰包帮助垫付了所欠余额。
回到住处客堂,龙三姐嘲笑他:神识飘到哪儿去了?还用亲自跑去看热闹?
王小儿没理她,紧揪刘利光胸口的衣襟责问:
“你医馆一向是对贫穷者关爱有嘉。对付不起账的人也包容谦让,甚至不收费用。
怎么这里和其它地方不一样?”
刘利光眼神闪烁,有些尴尬地道:“这里是九州第一都,最不缺的就是钱。
最需要的就是权利;最难以把控的是人心变化;最容易看走眼的是人外表;
最没用处的是同情心;最让人唾弃的,就是你这样的烂好人。”
“什么?”王小儿对他那自私回护的狡辩,欲挥拳相向,被圣僧拦住。
“怎么回事?”圣僧师傅问王小儿道。
王小儿回道:“前面那个老翁年逾古稀,儿子远行不在家里。
儿媳妇和孙子全病着,他亲自驾车送过来医治。
可花光了带的所有银子,又把驾车的马也卖了一匹,还是不够付医馆药费。
医馆账房不再让他们赊欠医药,硬要把最后拉车的那匹马也给扣下来。
还扬言说要把他告到官府去。
你说,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能拉得动车架子,带俩病人回远道的家吗?”
“他姓啥?”刘利光问了一句。
“他说是从比较远的地方来,复姓司马。”
“司马?难道是龙门的司马家?”刘利光自言自语地出去了。
这里龙三姐也闻声问道:“龙门司马氏?难道是太史公的司马家?”
“什么太史公的司马家?”王小儿不懂谁叫太史公,也没有继续追问。
圣僧没心思管那么多,和他俩继续讨论沿着哪条路走到兖州?
不一会儿的功夫,刘利光满头大汗地返回来了。
他支支吾吾道:“那家病人的确是从龙门过来的,不过他们报的是姓冯,不姓司马。
账房不知道他家是不是太史公的家人,只知他们尚欠着几十两银子。”
王小儿翻着白眼瞥了他一眼:“哼!是八十九两三钱。我替老人家垫付的。”
龙三姐好奇地问:“什么病这么贵?一匹马能卖六七十两银子都不够填涣的?”
“我仔细问了他家两个人的病状,很难缠;是吃药也难以奏效的那种。
那个母亲生产时正是寒冬腊月最冷的几天,身体被冻惊风严重,月子又没做好。
时常她半个头都疼痛难忍,腹痛如绞。如此快二十年了,很难再怀上孩子。
儿子刚出生时被冻得浑身发紫,性命是救回来了。可长大身体没劲儿还经常晕厥。
现在快二十岁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发育得还像是十来岁的孩子。唉……。
他们欠的主要是食宿费。三个人在这里盘桓了大半年,吃住都在医馆里。”
王小儿来了兴趣:“那个孩子,你的针砭医术能治吗?”
刘利光思忖了一下:“他刚入人道就严重冻伤身体,又没及时用药驱邪疏导。
很多筋脉纠结成坨儿舒展不开,针砭也很难疏通。连他母亲的病也是耽搁太久了。”
说到针砭的医术,他恳求圣僧道:“师尊,咱们且多盘桓几日可好?
我想把这针砭医术传授给弟子们,估计需要十多天的时日。
你们暂且在颍州郡内外随意走动走动,看看这儿的风土人情,尝尝这儿的特产。
这里人的文韬武略水平很高,是九州内外唯一的、最文武全能的大都市。”
圣僧含笑点头应承。于是除了刘利光,五人经常出入于医馆,在周边到处闲逛。
这日晌午,几人游玩到远处的街道上一幢木质结构古香古色的三层高楼前。
这幢木楼是阳翟城内的最高建筑,两厢各自相连着雁翅般排开的二层木楼。
据说这一整套木楼群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木匠祖宗公输班亲自督促建造。
现在的木楼前面,成千的人群簇拥在高楼前,把整条宽阔大街的道路塞满。
大部分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间杂十几岁的稚嫩少年和面目褶皱的老者。
他们的服装形形色色,有书生商贾也有平头百姓。
王小儿一问,竟然是这里的嫁女习俗。
这个习俗自大周朝开始,由一个古老典故历经千年演绎变化,沿袭传承至今。
周边但凡有女儿的大户人家,如果从小未定亲,到十八岁还没出嫁的姑娘。
都要在十八岁这天,到这凤仪楼上来,抛出自己亲自绣的五彩绣宝。
男人们无论年龄大小富贵贫穷,砸到谁或被谁捡到就得嫁给他,这叫撞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