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速之客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半梦浮生录!
周清尘这名字,她自己认为有点雅丽的!
当初能得这么个名字,却属实是个意外,她辰时出生,外公就给她取了这清晨的名字,然后她爹走了七里多山路去给她上户口,户籍处的登记员也不知是听错了,还是故意的,总之就给她登记了清尘二字,这倒让她懂事后,很是感激户籍处登记员的,毕竟比之清晨,清尘要脱俗的多。
她自幼喜欢读书,可惜出生在乡下,因而早年间能读到的书是有限。
外公读过书,但悟性不高,继承祖上留下的土地做了个地主,自己读不好书便望着儿子们能当个官儿啥的,因此舅父们都读过书,母亲和姨妈们也都被允许从旁听夫子的学,后来土地改革,地主被杀的杀,斗的斗,家道就此衰落,母亲嫁给了贫农身份的父亲,才得以有个着落,所以说风水轮流转,谁也别看不起谁,彼时的风光可不代表一辈子都风光。
周清尘的父亲,没读过什么书,但不失为聪明,他的生存之道就是干活赚钱(务实),母亲倒读过一些书,还曾经是地主家的小姐,因此总显得有几分清高,只不过她十几岁的时候营养不良,身体也不好,父亲倒也疼她,也不让她做什么活儿,相夫教子就行了,于是,她自幼在母亲的教导下,很喜欢看书。
父亲在她两岁的时候,在修理铺子里出师,有学徒转为了成手师傅,最开始修的是自行车,后来渐渐的汽车也会修了,再后来开始倒腾二手自行车,摩托车,赚到了钱,又开始养汽车,跑运输,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在她十三岁那年,一举在城里买下了套八间房的大四合院,当时在街边,又若干年后,四合院拆迁,家里分得了好几套房子和不少现金,父母晚年是安逸的,她也算有出息的,不过这些是后话。
且说她小的时候,因为喜欢读书,成绩很不错,在没进城之前,父亲最舍得的就是给她花钱买书,也不知是不是遵了母亲的唠叨或是嘱托,总之每次进城,都会给她带几本回来,那年月,乡下人哪有买书的,偏她家是有的,那些书在她童年时期都是宝贝,她在期待父亲下一次进城的日子里,反复阅读。
那会儿家里还没有电视,除了在院子里玩儿,田野里偶尔撒个欢,像她这种小女孩,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呆在家里打发时间,别的小孩儿玩过家家,捏泥巴,她的爱好则是看书,画画,背古诗,这些就是她的日常,也是她母亲的教育,那年月的教育,不讲究什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就是家长怎么说,孩子就怎么做,也不会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想法,想法越多反而越敏感脆弱。
后来家里有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父母并不允许她时常看,做为女孩子,她对战争片那时也不是很感兴趣。
1986年,家里置换了一台新电视,彩色的,黑白电视机被父亲转手卖给村里其他人家了,那年也正是第一版西游记上映的时候,那会儿她真的是觉得太好看了!可惜只有一个台播放,每天还只有两集,她掰着手指头数时间,晚上八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好在父母对她看这个倒是从不阻拦。因而她童年的,乃至青春期的梦中情人,竟然都是孙悟空,在她眼里孙悟空无所不能,虽然他没有高大的身材,也没有英俊的面貌,可是他有七十二般变化,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他还聪明绝顶,遇到事情最能想办法,一根金箍棒可以上打神仙下除妖魔,最主要的是每每都是他在保护他的师父师兄弟们,这样的齐天大圣,在她心里,可是比初中时期同学心里的那些四大天王帅气多了!
如此看来,幼年的她,就有点儿迥异于常人,她不在意外在的形,只在意内在的心。
***
搬进城里以后,看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儿,只不过买书还是不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尤其当时父亲可谓是花了全部的积蓄才买了那套四合院,还在沿街支起了个铺子,那支铺子的钱都是问亲戚借了凑的,她哪还有钱用来买书?
好在1995年那会儿,正是碟片,书店以出租的形式经营的最火热的阶段,租一本书只要五毛钱,好像是一个月的租期,年代太过久远,她已经不大能记得清楚具体的了。她就开始租书看,像那些《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飘》、《傲慢与偏见》等等一系列的国外名着,以及中国的《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传》等等,最主要的是连四书她都是通过租借来完成阅读的。
广泛的阅读,加上对阅读的热爱,让她最终以此为职业生涯,但人生也有偏离轨道的时候,就是她因为喜欢文学,总是看课外书,因而产生了严重偏科,数理化的成绩并不好,尤其那会儿还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那种语文打一百分,作文拿了知名度极高的大奖的偶像派,对她当时世界观的影响有点儿大,她后面也干脆效仿,放弃了不擅长的物理化,可她终究不是偶像,成功的路不能复制的,因此高考并没有取得一个站在父母的立场看很理想的成绩,但是父母就她这么一个女儿,对她终究是宠爱的,她继而去参加了艺考,孰料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非常不错的美术学院,自此开始学起了美术。
四年美术生的生涯,她也认真学习了的,但和文学比较起来,她还是钟情于文学,因此,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决定一定要试试文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结果,竟然给她如愿以偿的考上了,绕了好大一个弯儿,也就从这里开始,她的职业生涯才终于算是上了正轨,她的心也终于有了归属感。
毕业后,从某杂志社的实习生,到校对,到编辑,再到主编,她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儿按部就班走上来的,也在主编的杂志上和其它杂志上投过稿,读者有,但反响一般,一直也没有什么名声大噪的机缘,她将此归结为她自身的修行与学识还不够,而且,做为一位文人墨客,她好像也不甚追求名利,知名度在她看来只能代表别人对她的文章认可度与否,而不能左右她的理想方向,搞艺术的人终生穷困潦倒,没名气的多了去了,那就不搞了吗?没有,有些人还是坚持下去的,她也一样,她是个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人,所以她认准了吃这碗饭,就不管好吃与不好吃,都会坚定的吃下去,这也是通过阅读学来的道理。
2005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纸志杂志也在历史的浪潮中退去了,周清尘与时俱进,也开始转战互联网,她的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在当时的主流小说网站上,竟然就火了,由此奠定了她互联网大神级作者的身份,其实原本她在做主编的时候,事业就已经算小有所成了,网文的爆火,只不过让她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她是个有耐心,且时刻警醒自己不要骄傲的人。成名之后,她反而越发的谨慎低调,只求在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并不愿意接受过多的商业活动,由此也得罪了一些人,但她不以为意,她认为正是自己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才会有她当下的名声,所以,她要继续坚守原则。
创作都是会有瓶颈期的,当她把自己想写的东西,都写成了书,想表达的,也都表达了,她忽然发现,有那么一段时间,就算她拔光了头发,也是想不出一个字了,于是,她暂停了自己的创作,也许有朝一日又有了灵感,还会再启动,但彼时不是。
人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激流勇退,你若没有信心再创造出更为经典的东西,那就让经典停留在那个巅峰,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人气高楼,搭建起来是很难的,可若想毁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且有时候还是不可逆的。
停止创作的半年后,她给自己找了个事情做,开了一家自己的书店,自己坐在吧台里当小妹,收银,做茶饮,兼打扫卫生,整理书架,兼选品进货……反正大小事务一个人全包,日子倒也过得充盈,有滋有味儿!
书店很小,地点更是奇葩,开在大西北一个边陲小镇上,书店背后就是黄土高坡,顾客是真的不多,但最让她开心的事儿,就是镇上的小孩子,得闲了就会往书店里跑,她也不怕他们把书弄脏,不过还是在进门处设了个洗手台,上面放着洗手液,香薰,干净的手纸,还有个牌子,上题:手香,书才香;书香,心自香。
洗手台旁是个香案桌子,桌子上有只小香炉,那面墙壁上挂了一幅孔圣人的画像,还是她亲手画的,小孩子被她引导的多了,有时候也会在进书店前,对着画像拜一拜,倒是忘了先洗手还先拜像。还有的小孩记得洗手,有的就忘了,她也从不去说,时而久之,总还是洗的多。
大人来买书的也有,镇上的是极少的,偶有来的也是和小孩子一般只看不买的,主流客人是过往的游客,也许他们是被店门脸的装修风格所吸引,又或者是对这边陲小镇有这么一处书店感到好奇,总之,他们路过镇子的时候都会过来逛逛,也会买书,因为她这里有藏本,一来二去的,这小店竟然成了网红打卡点儿,好在这里地处偏远,大批量游客不方便来,也没有什么出名的景点儿,来的也是那种常年有户外旅行经验的,自驾型游客,路人过客一般的,若不然的话,她怕是也早跑路换地方了,她图的就是个清净。
***
这一日,店里来了一名客人。
一眼看去,就是那种远行的背包客,他的头发已经很长了,留海儿挡住了额头,眼睛也快挡住了,而且还好似多日没洗过头了,皮肤晒得铜黄,脸上套着防风脖套,戴了一副防风眼镜,背包鼓鼓囊囊的,系带上还挂着锅以及帐篷,落魄的像个乞丐,但她知道,这种人一般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因为他们看见过这世间很多普通人不曾见过的景色,也有过许多不同寻常的经历,她喜欢和这种过客聊天。
“你好!”,她笑着打招呼,不仅绝无偏见,还很热情。
客人摘掉眼镜,拉下脖套,用一张灰头土脸的脸对着她,张开干裂的嘴唇说道:“有水吗?”
“有。”
她从手边拿起玻璃杯,接了一杯,放在吧台上。
客人拿起水杯,咕咚咕咚牛饮一般的喝了,喝完一杯又问,“还可以再给我一杯吗?”
“当然。”,她又接了一杯,放在吧台上。
这次客人只喝掉了半杯,却也没有将水杯放下,就是握在手里,忽然问她说:“请问,你这里招工吗?”
周清尘将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倒像是能干体力活的,可她不招人啊,略为思忖,她张口说的却是,“招,二十元一天,管饭,”,视线在他的破衣烂衫上扫过,最主要的是他的帐篷,“不过不管住,你还干嘛?”
“成。”
周清尘笑了,抬手指了指书架方向说:“里面,有卫生间和厨房,你要么先去收拾下?厨房里有面条鸡蛋,你饿了可以自己做着吃。”
“好。”
客人向书架内寻去了,地砖上留下了一行沙子的细微痕迹。
周清尘笑笑,并未动一动腚,随手拿起自己正在看的书,继续看……
她在看的是一本叫做《星迹》的书,现代文学的科幻探险类书籍,作者洛瑟(loser),是翻译本,原版是法文写的,看作者生平,也是法国人,1880-1951年,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探险小说家,但无论作者也好,这部书也好,彼时在中国都没有什么知名度的,但她的一位同行强烈推荐她看,说她一定能找到灵感,可以前连翻译本都找不到,她又不擅长法文,直到前不久,那位同行欣喜的跟她说,这套书突然之间开始风靡起来了,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同行好友还好人做到底,直接给她寄了全套中文版的来。
她这一看,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