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三十五章 水战

第三十五章 水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36章 水战

朱瑾杀了徐知训,然后他自己也自杀了,徐温让他的养子徐知诰留守广陵,处理淮南的一切军政事务。

徐知诰这个人比徐知训可聪明太多了,他的做法跟徐知训完全相反,他对待吴王杨隆演非常谨慎,对待那些士大夫们也非常谦逊,对部下则非常宽厚,他自己生活简朴,还到处寻访贤才,听取大家的意见,杜绝拉关系走后门,清除那些奸猾之徒,减免老百姓拖欠的税赋,所以大家都很拥戴他,连那些功臣宿将也都对他心悦诚服。他让宋齐邱做自己的谋主,宋齐邱告诉他,应该鼓励农业,于是江淮地区的荒地都被开垦出来,到处种满了粮食桑麻,国家也渐渐强盛起来了。国富民强才是做大事的根本,像刘守光父子俩整天就知道压榨老百姓,给自己弄钱,最后都成不了什么气候。

徐知诰还打算重用宋齐邱,但是徐温不同意,只给他封了个殿直军判官的小官,宋齐邱常常给徐知诰出谋划策,但是他又怕隔墙有耳,所以就经常拿着根铁棍在地上写字,徐知诰看完以后就抹掉,所以两个人之间说的那些事,别人都不知道。由这也能看得出来,宋齐丘这个人很喜欢搞些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名堂,这种人一般最后都难得善终。

严可求知道徐知诰胸有大志,他就对徐温说:“二郎君并不是你们徐家亲生的,他礼贤下士,笼络人心,若不早除,将来必为后患。”

不过,他说归说,徐温可并没拿严可求的话当回事,严可求又劝徐温让自己的二儿子徐之询掌管内政,徐温也没答应,徐知诰听说以后当然很不爽,就想调严可求去做楚州刺史。严可求心里明白,自己已经受到了徐知诰的猜忌,于是就去见徐温,说:“唐朝灭亡已经十几年了,我们仍然在使用唐朝的年号,无非是以兴复大唐为名。现在朱李两家争霸,朱氏日衰,李氏日盛,一旦李家得了天下,难道我们还要向他称臣吗?不如先建立吴国,以图自立。”

严可求这一席话正中徐温心坎,其实徐温已经劝过杨隆演称帝了,但是杨隆演没同意,这事就这样拖下来了,徐温考虑过,自己权势虽重,但是地位并不高,如果吴王当了皇帝,自己也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总览朝政,约束各镇。不过严可求却另有打算,他担心徐知诰会反对,不得已才想拉徐温做自己的靠山。

于是徐温就把严可求留下,让他写表章,推吴王杨隆演为帝,杨隆演仍然不同意。徐温这次是下定了决心了,一定要把这件事办成,于是就邀集了各镇的守将和官员一再地上表。于是,公元919年,杨隆演宣布继吴王位,改元武义,建宗庙社稷,设置百官,使用天子礼仪,不过还是没有用皇帝的名号。还追认杨行密为太祖,杨渥为烈祖,母亲史太夫人为太妃。拜徐温为大丞相,封东海郡王,都督中外军事,封徐知诰为尚书左仆射,参知政事,封严可求为门下侍郎,封骆知祥为中书侍郎,封杨隆演的弟弟杨蒙为庐江郡公、杨溥为丹阳郡公、杨浔为新安郡公、杨澈为鄱阳郡公、儿子杨继明为庐陵郡公。

杨隆演这几个弟弟当中,杨蒙最有才气,他曾经叹息说:“我父亲创业艰难,难道能把它交给外人吗?”徐温听说以后,担心他难以控制,就让杨蒙去楚州担任楚州团练使。本来徐知诰是想把严可求弄到楚州去,结果没成,现在徐温倒是把杨蒙给弄去了。

吴王杨隆演本意是不想当皇帝的,只是因为被徐温所迫,才勉强答应的,现在他见徐温父子专权日久,自己心里虽然懊恼烦闷,但是还得憋在心里,不敢表露出来,所以老是闷闷不乐的,平时吃的也很少,时间一长身体就垮了,最后竟然疾病缠身,都上不了朝了。谁知道偏偏这个时候吴越国又派兵前来挑衅,吴越王钱镠派他最能干的儿子钱传瓘率领着战舰500艘来攻打吴国。边境的警报像雪片儿一样送到了广陵。杨隆演正在生病,所以他也没精神听这些事,于是一切调兵遣将的事儿就都委任给了大丞相大都督。

过去吴越王钱镠就跟淮南不和,梁朝朝廷因而可以对这一点加以利用,让钱镠牵制淮南,而且朝廷还给钱镠封了一堆的职务,什么淮南节度使,什么招讨使、制置使。钱镠也曾经上表梁朝朝廷,表示这个淮南完全可以把它打下来。他屡次派兵侵犯淮南,双方交兵,互有胜负。等到朱温的二儿子朱友珪杀了朱温篡位以后,就册封钱镠为尚父,后来朱友贞当了皇帝,又册封钱镠为天下兵马元帅,钱镠就成立了元帅府,设置官署,至此以后雄踞东南。等到吴王杨隆演建国改元,朱友贞就下诏给钱镠,让他大举伐吴,因此钱镠派了自己的儿子带兵出师。

吴国宰相徐温得到消息,急忙调苏州刺史彭彦章,还有裨将陈汾带领船队前去迎敌。

吴国的船队顺流而下,到了狼山,正好跟吴越军的船队就相遇了,这时候吴国的船队是顺风而下,船都来不及停住,那边吴越战舰主动向两边让开,任由他疾驰而过。吴军战船奔腾向前,不料后边突然鼓角齐鸣,吴越军统帅钱传瓘带着战舰调转船头,扬帆追来,吴军只好回船逆风与之交战,双方刚一交手,吴越战舰当中忽然扔出很多的石灰,顺风飞入吴国战船,士兵们都被石灰迷住了双眼,不停的揉眼睛。那时候的水战就是这种打法,不像现在都是远距离打击,古代的水战,船和船要离得很近了才能攻击,稍远一点就用弓箭,等船到了足够的距离,就搭着绳索、板子、梯子上到对方船上,然后大家短兵相接。

现在双方的船就离的很近了,吴越的士卒又把很多的沙子和豆子散扔过来,吴军士兵这时候已经是头眼昏花了,现在脚底下又是沙子又是豆子,七高八低的、根本就站不住,摔的满地乱滚,又被吴越军一阵乱砍乱杀,杀的鲜血淋漓,鲜血流在沙子和豆子上,脚下就变得更加湿滑,整个船上的吴军士兵东倒西歪,乱作了一团,钱传瓘又命令手下军士放火,焚毁吴国战船,吴军士卒心惊胆战,四散奔逃。

彭彦章还想抵抗,但是身上已经受伤几十处,最后自尽而亡,裨将陈汾倒是逃的挺快,眼看彭彦章战死,他却并不去救,吴军战舰400艘,大多被烧成了灰烬,偏将被俘了70多人,士兵伤亡了几千名。

徐温得到兵败的消息,立刻斩了陈汾,没收了他的家产,把一半给了彭彦章的妻子作为抚恤金。随后徐温一面亲自带兵前往无锡驻扎,拦截敌军,一面派右雄武统军陈璋率领水军绕出海门,切断敌人退路。

此时吴越军正在乘胜进军,他们与徐温相遇的时候,正值孟秋时节,暑气未退。徐温正好生了病,不能治军练兵。判官陈彦谦赶快在军中挑了个小头目,容貌长得跟徐温非常相像,就让他冒充统帅,身穿甲胄,号令军士们操练,这才让徐温稍微得了点时间休息。

不久吴越军开始向吴国舰队发起进攻了,这时候徐温的病已经基本上好了,他于是亲自出战,远远的看见秋阳暴烈,两岸之间的芦苇已经是一片枯黄,此时又是西北风起,正好可以趁势放火,烧他个精光,于是徐温就下令让军士们带着放火的工具四散纵火,但见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直烧过去,吴越军立刻就溃散了。徐温驱兵追击,斩敌首上万,吴越将领何逢、吴建都被杀了,只有钱传瓘逃掉了。他一直逃到香山,又被吴将陈璋拦住了去路,好容易夺路逃回,这水军十成中已经去了七八成了。

.............

知识卡片:

吴王杨隆演虽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其实他所有的一切设置,都已经达到了皇帝的标准,包括对于官员的设置。

杨隆演封了徐知诰为尚书左仆射,严可求为门下侍郎,骆知祥为中书侍郎,其实这是三个最重要的部门的长官或副长官。这三个部门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其实是一种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方法,这种分权的办法让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宰相。至于六部,只是尚书省下属的具体执行机关而已。

我国古代最早施行的官僚体制是门阀制,只有门下省和尚书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是门阀政治,袁绍家、司马懿家,“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羲之家、谢安家都是大门阀,他们甚至能和皇权相抗衡。士族豪强与皇权之间的恩恩怨怨构成了上层社会的主题。

后来产生了一个新的政府机构,叫中书省。说起这个中书省,它的创建者就是曹操,不过当时不叫这个名字,曹操在汉献帝在位时期一直担任司空、丞相,人家没有称帝,但是又要行使皇帝的权利。他当了魏王以后,就设立了一个秘书监,由专门的官吏负责诏书的起草。曹操死后曹丕在秘书监的基础上成立了中书省。和原来的两省,尚书省、门下省,形成了三省鼎立之势。

中书省的实际权利最大,负责替皇帝起草文书、诏令,它的领导叫中书令,是决策机构。中书令一般都是由大门阀的族长担任。我们觉得这不就是皇帝的秘书吗?秘书怎么有这么大权利?这其中的奥妙大家就要细品一下了。

门下省一方面侍奉皇帝,一方面负责监督监察各级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逐渐发展起来,有时候可以不通过皇帝直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实际上中书省的诏令是经过皇帝同意后才发到门下省的,这是个正经流程。三省博弈并没有绝对的规矩,谁做大谁就能改规矩。东晋简文帝时期,门下省的权利达到巅峰,他们敢当着皇帝的面把中书省起草的诏令给撕了,相当狂妄。

尚书台原来是权力最高的机构,由于现在有了中书省,它的地位降低了,尚书令还是名义上的宰相,他要提前看奏章,提出参考意见,等皇帝处理的时候就简单了,有时候写一个“准”字就行。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制。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所以唐朝的尚书令就只能叫尚书仆射了,他和中书省的侍中同为宰相。他们每天上午到皇宫里办公,下午回到各省办公。中书省依照会议精神起草诏书,经过皇帝认可后交给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省认为诏书不合格,就会打回中书省,让他们重新起草,然后再次依照原来的程序交给门下省审核,等门下省通过后再发给尚书省去执行,当然,尚书省也有驳回的权力。

三省制应该说是封建时期一套比较高明的政治制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但是如果君主偏信某个宠臣,那么这种制衡就会被破坏。皇帝公不公正才是这个体制的核心。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时候,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唐太宗非常坚持三省制,使宰辅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皇帝就越来越讨厌这种宰辅制度了。到了明代,朱元璋干脆就把它给废了,成立了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代替丞相,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处。到了清代,雍正又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还是充当皇帝秘书的角色,虽然号称宰相,但是权力其实是很有限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