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汉国运之开疆拓土 > 第四十六章 荀家祭祖

第四十六章 荀家祭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汉国运之开疆拓土!

第46章 荀家祭祖

(希望大家多投推荐票,老铁的支持就是写作的动力)

第二天刘飞所有人都戴章璞冠,穿黑色儒服,腰间束带,足穿驰屦,文捧笏,武带剑。刘飞骑马在前,后边文田丰、沮授、戏隆、郭嘉、辛评三兄弟。武关羽、张飞、徐晃、赵云、太史慈、典韦、裴潜浩浩荡荡往荀家赶去。

两汉人视死如生,祭祖盛行,古之祭祖多是庙祭,而从春秋战国以来,墓祭就已渐成风俗,至今更是普遍。参与祭祀的诸荀子弟在各家长辈的带领下,在里门口集合,足有近百人,有六七十的长者,有五六岁的孩童,刘飞他们骑马而来,诸荀都齐齐看过来,荀衡拱手,荀爽拉着一个老人,玉昆这是荀梁,双方拱手为礼后刘飞说等祭祖回来以后一定拜访详聊,这个时候荀家族长到了,向刘飞这里拱手一礼,他名声最大,辈分最高,里门外诸荀齐齐弯腰,恭恭敬敬的行礼,荀族长只说一句“走吧”荀彧把马车赶到最前边,请他登车。老人有坐马车、牛车的,年轻的有骑马的、有乘坐昭车,有步行的向城外的荀家祖墓地和祠堂而去。

路上有见识过的老人们对自己孩子说:高阳里的荀氏要出城祭祖了。荀家是颍阴望族,在城里名望极高。半个时辰就到了,坟地占地颇广,在墓前有祠堂供祭祀洒扫,祠前两侧有子母双阙,祠中有供案,案上刻画有鱼、鸡的图案,屋顶刻画的升仙图,四壁刻画孝子烈女故事。祠堂后壁为“祠主受祭图”。画面分两层,左方为一栋两层楼房,楼下一人头戴进贤冠,面向右,手伸前,坐在绣花墩上,当为“祠主”。他面前有二人向其跪拜。男主人身后一仆人,一手持板,一手抱锦囊。楼上,女主人正面端坐,两边各有两个侍女手拿铜镜、布巾之类向着女主人。楼外左右各一阙,左阙下二人,右阙下一人,均举板似谒见。左阙上有一人执三株果树。右阙上有三人,一人向楼,二人手执弓箭射鸟。祠主子孙树下射鸟的场面,可能与墓地祠堂中的祭祖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众人在祠前站定,随行的奴婢、侍从把带来的贡品摆好,并把祭文摆在一个单独的案几上,刘飞也把祭祀果品和鱼、鸡、鸭还有祭文摆上。有族长读祭文,刘飞这里是郭嘉为代表祭读,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饵,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桴兮附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有“礼”一以贯之地存在。“礼”,最初是用来调节人神关系的,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俗”,则是大家认同的、没有明文规定却又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礼与俗的结合,即是“礼”通过民间风俗表达着自己的精神原则,民间风俗吸取礼的形式,制定规范社会行为的条例俗规。汉画像作为汉代祭祀性丧葬艺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战争方式、道德观念、精神信仰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必有“礼俗”的反映。

汉代人的观念中,死亡已不是令人恐惧的生命终结,死后住在地下世界的祖先灵魂,仍然向往和怀念着人间的一切,可以回到修建在人世间的祠庙中来,享受子孙家人精神和物质的献祭。人们认为墓地和祠堂是“鬼神所在,祭祀之处”。人鬼之间思想上的交流,伦理感情上的融合,通过祭祀得到实现。

汉代孝道观念及鬼神思想盛行,当时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要上冢祭祀先人、亲友或古代圣贤,祭祀祖先之风盛行。据史书记载,光武十八年、永平七年、元和中、永元十年等,东汉的帝王曾回南阳章陵祭祀祖先。《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永平六年“冬十月,行幸鲁,祠东海恭王陵;会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东平王苍﹑淮阳王延﹑琅邪王京﹑东海王政”;《太平御览》引桓谭《新论》云:“孔子,匹夫耳,而卓然名着,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鸡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致敬而去。”顾炎武《日知录》亦云:“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有人臣而告事于陵者,苏武自匈奴还,诏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也。有上冢而会宗族故人……有上冢而太官为之供具者……有赠谥而赐之于墓者……有人主而临人臣之墓者……有庶民而祭古贤人之墓者。”

汉画所呈现出来的汉代祭祀礼俗,与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俗一脉相承,同时,受汉代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汉代人们祭祀天神、地只、人鬼之风盛行。大量的汉画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思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提供了新资料,同时通过对汉画中有关祭祀礼俗资料的研究,可以管窥汉代人们的精神信仰,再现汉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等祭祖完毕终于可以回去了,约定俗成每次清明祭祖后就可以开始文会了。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评价票破千,加更

鲜花破千,加更

书评破百,加更

跪求鲜花、评价票支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