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我父皇是朱元璋 > 第二百章 罪证要会写

第二百章 罪证要会写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我父皇是朱元璋!

第200章 罪证要会写

这时,突如其来的强风扑灭了宫殿里的蜡烛。

有一个人,他在黑暗中抓住了许姬的袖子,一把捏住她的手。

许姬对此非常生气,直接扯下了那个男人的帽子,把它拿到了楚庄王面前,想要他给自己主持公道。

当楚庄王听到的时候,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做了许姬万万没想到的举动。

楚庄王让点燃蜡烛的人停下来,并对臣子们说:“今晚难得如此开心,没有必要在乎那么多礼节,每个人都脱下帽子,痛快的喝一宿吧。

“虽然大家都不知道楚王的意图,但他们仍然这样做了。只有许姬知道这一举动的意义。

她非常沮丧,楚庄王明知道这个人吃了自己的豆腐,但没有愤怒,甚至给他隐瞒了犯罪。因为这件事,许姬对楚庄王有点生气,但楚壮王却笑着说:“每个人都喝醉了,看到你这样的美人,哪个人受得住诱惑?“

不久之后,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并逐渐被楚庄王和许姬遗忘。

七年后的一天,当楚国王准备伐郑的时候,一位战将主动向上请命,带领部队们首先开辟道路,并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突出,不畏生命,打败了敌人。

战争胜利后,楚庄王给予赏赐。这时,他知道这个英勇的将士叫做唐狡,于是决定要大大赏赐他。令人意外的是,唐狡拒绝楚庄王,并承认七年前在宴会上对许姬粗鲁的人就是他自己。

今日在战场上着这么努力是他想报答七年前那一事的不杀之恩。楚庄王对此非常感动,并将许姬奖励给了唐狡。

这个故事且不说真假。

十有八成是假的。

总之就是有什么事情不要当面讲出来。

尤其是在关键时刻。

你敢动军权?

他应天卫贪污不贪污,不重要。

重要的是胡惟庸这些年究竟拉拢了多少武将,你知道吗?

没有人不知道。

这些武将在得知朝廷处理胡惟庸后。

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坏了。

胡惟庸会不会告发我?

因为他们手握重兵,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全城皆反。

恐怕到时候,连朱元璋都未必镇压的住。

人一旦反了。

就必须是你死我亡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

所以这时候,任何关于武将的事情都不能泄露出去,哪怕以后算账,也不能当面算。

如果造成囚徒困境。

一个反了,必然会多点开花,四处爆炸。

这显然不是朝廷想看到的。

“马骧,你能明白吗?”

“大爷,小人明白,小人这就去改。”

朱标摆摆手:“不用改。”

“直接把个人作风问题,随便填两个就行了。

比如胡惟庸不关爱穷苦百姓,导致老百姓吃不上饭,穿不暖衣服。

这都是他做宰相失职。

把这个加上去,要比前面重多了。

一是全城穷苦百姓,天下穷人得知是胡惟庸让他们这个样子,必然会支持皇上处决他。

二是文武百官躁动的心也会慢慢安稳下去。

随便填几个不重要的名字和罪名就行,其他人就不要写了。

对了,涂节和陈宁的罪要往大了写,你要慢慢想,大事往小了写,小事要往大了去。

就比如朝廷打仗,或者镇压。

通常是皇上和几个心腹,半夜商量几句,拟订一下计划,第二天直接去了。

不需要开动员大会,不需要准备这个,准备那个。

因为这是当务之急。

必须要快准狠。

而如果是一些屁大的事,比如祭祀。

通常需要全城动员,一整就是数天,实际上什么效果也没有,老天爷也不会听见。

而这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大

“去办吧。”

“是。”

马骧虔诚的退了出去,他刚退出去。

蒋瓛从幕后走了出来:“大爷,这是您让我收集的武将名单。”

“真正反水没有几个。”

“他们大多数都是收了胡惟庸的钱,但其实心是向着朝廷的,就是担心朝廷会不会以这个为借口。”

朱标摇摇头:“这几天辛苦你一趟。”

“告诉这群武将,孤以个人名义做担保,朝廷不会动他们,让他们安心练兵。

如果不相信孤,那就反去吧。

我说他们没事,就没事。

朝廷主要针对胡惟庸,与武将没有关联。”

蒋瓛小心提醒:“可是这样,还是不能打消那群人的担心呢。”

“卑职的意思是,有些人已经和胡惟庸勾结上了,他明白自己无论如何都会死。

压根不相信朝廷的话。

如果是这样的话……”

朱标呵呵笑道:“如果是这样,那就抓个典型就好了。”

“具体,我会派人去办的。”

皇宫……

朱元璋收到这些罪证后,并没有率先表态。

而是一反常态的问起了马骧:“这是你收集的?”

“回皇上,正是。”

朱元璋满意的颔首:“很有政治眼光嘛。”

“能一眼看出来胡惟庸罪证不在贪污,而是考虑武将群体,说明你进步很大,朕心甚慰。”

马骧虔诚地跪下来:“谢皇上夸奖,臣一定更好的为朝廷办事。”

“坚决不让胡党余孽,危害陛下和大爷。”

“嗯,不错。”

朱元璋负手想了想:“你觉得接下来该怎么走?”

马骧大惊:“臣愚昧。”

“不敢多言。”

“让你说就说,又不是让你做决定。”

“是。”

“回皇上,臣觉得,胡惟庸不是目的,目的是胡惟庸倒台了,谁来顶替他的位置。”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神色:“说下去。”

“是。”

“据目前所知,胡惟庸的党羽过于庞大,京师以及地方都有他的人,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如果随便提一个人做宰相,臣觉得是不妥的。

但是宰相之位是不能空缺的,国不可一日无相。

臣以为,应该请元老出山,担任国相,之后再做决定,或者考虑青年之辈。”

朱元璋在听到国不可一日无相,就直接对这个人不抱希望了。

他的政治眼光还是太低。

道行连入门都没有,刚才那封罪证书不像是他写的。

他看不到这么远的事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