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冰雪尖刀连:50式大檐帽的缺位是硬伤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军史周期!
高希希拍历史剧,细节堪忧长期被人诟病。比较典型的是《三国》中,董卓张嘴就说“乐不思蜀”,刘备居然说“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曹操竟然洞悉数十年后的事情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看高希希版《三国》都看不下去的。
▲《冰雪尖刀连》剧照(一)
到了《冰雪尖刀连》,高希希的老毛病又犯了。按理说《冰雪尖刀连》改编自兰晓龙的《冬与狮》,剧本质量没的说。况且,《冬与狮》已有影版《长津湖》珠玉在前。但是,影版《长津湖》受到时长限制,未能原汁原味的显现《冬与狮》原着的诸多细节。
从观众角度来看,高希希拍《冰雪尖刀连》还是有一定期盼值的。然而,笔者粗略看了一下《冰雪尖刀连》,深感细节没有做到位,最明显的就是50式大檐帽的缺位。众所周知,第9兵团在入朝前驻防东南沿海,准备参加解放台湾岛战役,装束考虑的是便于海岛作战。
▲《冰雪尖刀连》剧照(二)
由于前线吃紧,中央军委不得不急调第9兵团入朝参战,很多官兵来不及穿冬装以抵御朝鲜凛冽的寒风。到了入朝中转站沈阳,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看到第9兵团官兵不少人还是身着单衣,紧急命令更换冬装。电视剧《百炼成钢》中,较为精准的反映了这一史实。
实际上,东北军区后勤部为第9兵团入朝参战还是做了精心的准备,最起码还是考虑到了如何应对朝鲜糟糕的天气状况。援引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撰写的《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如下图所示:
▲《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
既然准备如此充分,为何第9兵团为何还会出现大面积身着薄装的情况?正如《百炼成钢》中,贺晋年所说:“美国人逼得太急了……”事实如此,战机稍纵即逝,第9兵团入朝作战是具有战略层次考量的,必须要想方设法尽快抵朝,才能真正扭转朝鲜战场的不利局面。
暂且不讲军服,笔者重点谈一下50式大檐帽。《冰雪尖刀连》中的军帽是解放战争后期配发的圆形短檐帽,采用的是棉平布,于1948年12月统一配发,俗称“解放帽”。在此之前,我军的军帽样式并不统一,“解放帽”的横空出世也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次预演。
1950年1月,随着国内局势趋于稳定以及有相对充沛的物质基础打底,全军得以统一配备50式军服,军帽也换成了苏式血统浓厚的50式大檐帽。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我东北军区边防部队在鸭绿江畔监视对岸情况,配备的就是50式大檐帽,如下图所示:
▲东北边防军头戴50式大檐帽监视朝鲜战事
口说无凭,没有扎实的史料作为依据,很难说明《冰雪尖刀连》的细节硬伤。为此,笔者提供以下两点证据:
一、上海志愿军文献馆收藏的50式军帽;
上海志愿军文献馆收藏有一顶50式军帽,该军帽是第9兵团配备的春夏装制式军帽。当年,长津湖地区气温低至零下40度,第9兵团来不及更换冬装的战士,只能用毛巾搭在50式大檐帽上垂下来保护耳朵。然而,这样简陋的御寒措施,根本无法应对长津湖的天寒地冻。
▲50式大檐帽(上海志愿军文献馆藏)
历史上,第9兵团参战实力15万人,除战斗伤亡1万多人外,还有3万多人严重冻伤、3万多人轻度冻伤。换言之,第9兵团差不多一半的战斗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尽管如此,我第9兵团官兵还是凭借惊人的意志力,敲掉了敌王牌“北极熊团”,令陆战一师进行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二、杨根思的一张旧照;
1950年9月,杨根思作为的20军的英模代表,赴京参加了全国英模大会。大会结束后,杨根思与战友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根思及其战友佩戴的依然是50式大檐帽。11月,时任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走向了朝鲜战场。
▲杨根思旧照
长津湖战役期间,杨根思负责攻占并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1030高地东南小高岭阵地。杨根思为了坚守阵地,在关键时刻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与敌40余人同归于尽。战后,杨根思被志司“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所在连队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钢铁熔炉》中50式军帽与棉帽混搭
其实,我国还有不少抗美援朝老兵,甚至于网上都能找到较为靠谱的亲历者回忆录。只要用心去挖掘,还是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斗场面,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前辈们的不容易。在这一方面,《钢铁熔炉》剧组就很靠谱,如上图所示,第9兵团战士的装束是50式军帽与棉帽混搭,这才符合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