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年,中央军委将5个预备役师,调往成都军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军史周期!
1956年,中央军委将5个预备役师,调往成都军区,此调整为何?
“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而无备”,这是我国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之一的邓清明,坚守25年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我军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预备役部队——锦州预备役步兵师(后改编为辽宁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于1982年3月正式成立。预备役部队是我军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军永葆战斗力的力量源泉,“平时不见兵,用时上精兵”是预备役的重要特征之一。
论我军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源头,还要从1955年说起(下文会着重提到),成都军区就是见证者之一。1956年3月,中央军委将5个预备役师调入成都军区。大家可能有所不解,中央军委当时的这一调整究竟为何?中央军委调入成都军区的预备役第1、2、3、4、5师,成立于1955年9月。划归成都军区后的驻防及原单位情况,如下所示:
预备役第1师驻夹江县,由南京军区调入;
预备役第2师驻崇庆县,由济南军区调入;
预备役第3师驻重庆市,由志愿军组建调入;
预备役第4师驻璧山县,由北京军区调入;
预备役第5师驻南充市,由沈阳军区调入。
1958年3月,成都军区根据国防部预备役师机构集体转业的决定,预备役第1、2、3、4、5师机构陆续调往黑龙江密山、北大荒、佳木斯等地,均改建为农垦机构。预备役师撤编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民兵和预备役的关系,可这也是我军最开始组建预备役部队的探索。
尽管预备役第1、2、3、4、5师在成都军区序列内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可是在平叛、民改、营建、训练方面成绩突出。回归到问题本身,依笔者来看,中央军委将5个预备役师调往成都军区,主要原因有二:
一、预备役部队的组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除了正规军之外,还有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儿童团、区特务营、县大队等带有预备役性质的武装力量。比如,《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李大本事率领的八路军冀中第5军分区武义县大队,就是八路军正规军的后备力量。武义县大队因在敌占区表现突出,被八路军总部授予“八路军冀中第5军分区独立团”的正式番号。解放战争时期,民兵达到了550余万人,不仅能够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战斗,还能在关键时刻担负着正规军的兵员补充任务。譬如,东北、华东战略区能够发展壮大,大量升格地方武装居功甚伟。1953年7月后,随着大规模战事的结束,我军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之路,而一支现代化军队的标志是拥有强大的后备箱力量。为此,我军在1955年7月推出的《兵役法》中,明确指出实行预备役制度。同年,国防部下发《关于组织预备役师的命令》。据此,北京、沈阳、南京、广州、成都、武汉、昆明、兰州等大军区奉命组建了10余个预备役师机构,这是我军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尝试。预备役第1、2、3、4、5师正式在这一背景下,调入成都军区建制。
二、成都军区缺乏野战部队,调入预备役师很有必要;
1955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重新划分大军区的决定。4~5月间,以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军区为基干成立的北京、南京、兰州、广州、成都、昆明、西藏、新疆、内蒙古、济南、武汉、沈阳军区陆续成立。由于我军各大军区所面临的斗争形势有所区别,野战部队兵力部署差别很大。成都军区就是特殊情况之一,既无野战军又无野战师,如下图所示: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成都军区成立之初野战部队兵力缺乏。大家注意看1958年图例,漏掉了一个关键信息。1958年3月,预备役师机构集体转业后,中央军委已经考虑到了成都军区野战兵力少的客观事实。5月,中央军委决定第54军从朝鲜回国后驻防四川,转隶成都军区。同月,第49师(1957年6月调入成都军区)复归昆明军区。在第54军未转隶成都军区之前,第49师是该军区唯一的野战师,但留建时间较短。从这个角度来看,预备役第1、2、3、4、5师弥补了成都军区野战兵力不足的囧状。当年的预备役部队,多为经历过实战历练的老兵,军政素质过硬,承担部分野战部队的任务和使命还是够资格的。综上所述,预备役第1、2、3、4、5师调入成都军区建制,既是该军区兵力补充的实际需要,也带有浓厚的试点性质。岁月悠悠至1985年百万大裁军,成都、昆明军区合并组建新的成都军区后,时辖都匀、兴义、达县预备役步兵师。以此为标志,成都军区后备力量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及至2000年,成都军区负责领导云南、四川、贵州、预备役步兵师和重庆陆军预备役高炮师及乐山预备役步兵旅、重庆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此后多年,成都军区所辖预备役师(旅)多有调整,取得了一系列不俗成就,笔者不再一一赘述。追根溯源之,这些都是当年管理领导预备役第1、2、3、4、5师所积累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