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重文抑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临轩放黜鹤冲天!
封住了社会上平头百姓的疯言乱语,整顿了后宫,赵光义腾出手来,这会儿该向有头脸的人下家伙了,目的只有一个,杜绝一切有关这一夜的白纸黑字流传开来、流传下去。
他深知,最难的不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难的是文人这张嘴,特别是他们手中的笔。
赵光义不像他哥哥那样善于带兵打仗,更不能冲锋陷阵。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都是跟着先皇杀出来的功臣,很令他担心。
他更大的本事是运筹帷幄,先皇重文抑武的国策最符合他的心思,于是他决定继承他哥哥定下的“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更加大力地提高文人的地位。
赵光义想,要说这项国策应该有我的功劳在内,不对,应该说是由我一手策划的,想到这事,他的心里很得意。那是在建国后不久,有一次和兄长单独在一起时,他见皇上的脸色发暗,一点光泽都没有。他以为兄长整晚干那事,便想规劝几句。
没想到赵匡胤先开口了,“兄弟呀,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是睡眠不好,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觉啊。别看咱哥俩今天坐在这儿,好像挺舒服惬意的,保不准哪天就有一位披着黄袍走到咱俩面前了,咱们也只能乖乖地缩回洛阳当富家翁去了,这还是往好了想啊。”话说到这儿,他不由得深深地叹了口气。
赵光义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兄长是为了这个担心,这事不解决,大宋朝就长不了,就会像五代那些政权一样成为短命王朝。他又很佩服兄长的高瞻远瞩,看到了问题的根本。
于是他想了想道:“原来哥哥是为了这个睡不好觉呀,这个好办,趁着大家还都没醒悟,咱们也办个鸿门宴,把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那些将领都召来,一锅烩了完了!”
赵匡胤听完脸都绿了,“你说什么,鸿门宴?这就是你给我出的主意?石守信、王审琦,那些都是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兄弟,战场上肯为我挡枪挡箭的兄弟!陈桥驿黄袍加身,我也是迫不得已,至今还在老百姓心中落下个忘恩负义之名。再要来个鸿门宴,人们还不骂我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我就成了那个人人咒骂的勾践了,唾沫星子都能把我淹死。不行不行,这事万万不行!”
赵光义见兄长发怒,心里暗暗高兴,你呀,和楚霸王一样,勇力十足,却是妇人之仁,这是人性的弱点呀。
他道:“是是,哥哥教训得是,是我考虑不周。我说的也不完全是那意思,我是说,您过两天在偏殿宴请这些有功之臣,把你那些结义的兄弟都请来,通知他们说想他们了,就是来喝酒叙家常。酒席上,你就诉苦,别的什么都甭提,就是刚才你跟我说的那些话,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吧。我保准过不了两天,他们全都得递上辞呈。”
隔了两日,赵匡胤大宴这些高级将领,老兄老弟们聚到一起都很兴奋,劝酒的、嚷嚷的乱作一团。
赵光义里里外外地忙活,他安排一些宦官、宫女在帷幔后面走来走去,有时故意发出一些“叮当”声响,让那些将领心有疑忌。一切安排好后,他才来到酒席,敬这个劝那个。
酒席上的气氛总是有点别别扭扭的,众将领渐渐蔫了下来,这酒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反正就是不痛快。
赵匡胤趁着醉意说道:“朕若不是靠你们众位兄弟的帮助,怎能坐在这个位子上啊,朕心里一直念叨着你们的功德。只是没想到,坐在这儿呀,还真是不好过,我是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觉。看来当天子,真不如当个节度使痛快啊。”
众将领听了都楞了,纷纷放下酒杯和筷子,惊异地问:“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
赵匡胤重重地叹了口气,“咳,要说你们没有异心,朕信!可是要是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到时候恐怕就身不由己啦!”
头顶上有如炸雷响起,众人一齐离席跪倒在地,酒随着汗水一股脑地往下淌。
赵匡胤没再劝他们平身,继续说道:“人生一世,犹如白驹过隙,所以人们喜好富贵,不过是想多多地积攒金钱,自寻娱乐,使子孙后世不至于穷困短缺而已。众卿何不即今解脱兵权,到外地去出守边镇,选择良田美宅买下来,为子孙后代树立永久不可动摇的产业;再多养些歌舞美女,日夜饮酒欢乐,乐享晚年。朕还要同众卿结为姻亲,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
果真如赵光义早就料到的那样,第二天早朝,这些将领一个都没来上朝,都是请了假,有伤风的、有摔伤的、有家里老人去世的……,理由各种各样。
赵匡胤看看文官队列中的领班赵光义,赵光义也正看向他,兄弟两个会心一笑。
又过了两天,又下诏让这些将领来朝,这回一个个是战战兢兢,连头都不敢抬。赵匡胤却很爽朗,他请他们到了偏殿,招呼道:“各位兄弟见外了,都坐都坐!”
看着这些过去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赵匡胤脸上带笑,眼泪往肚里咽,他明白,从此以后只有君臣之礼,再无兄弟情份。再想一起无拘无束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不可能了,人生的许多愉悦也就此失去。
待众人都毕恭毕敬地坐下后,赵匡胤推心置腹地道:“朕保准不负你等,你们回去享受,以后咱们还要结成儿女亲家。”然后是一一准奏。
赵光义想到当时情景,禁不住想笑。还有重用文人这件事,虽然主要是兄长主张的,但是他对他们太放纵了,有些人太放肆了。在这件事上,他还因此与最重要的大臣赵普产生了隔阂。
赵光义懂得人们的心理,人们一旦注重享乐、贪图安逸,只会挖空心思拼命地挣钱,不会造反。至于文人嘛,再怎么提高地位,也不会动摇大宋根基。
重文抑武、提倡享乐,这是立国的根本,百年不变。赵光义却不知道,最终奠定的这项基本国策,果真决定了王朝的历史走向,影响了大宋三百年,有得也有失。
见到国家的各个机构仍在有序地运转,并没有因皇权交替产生大的动乱,人们得已松了口气。特别是提高文人地位,提倡纵情享乐这一国策没有改变,不单没有改变,还有所加强,这让官员们不再惊惶,真心实意地拥戴新皇上,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赵光义登基后的第二年便举行贡举,开科取士,这一届到东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五千三百余人。东京汴梁城内人山人海,客栈、酒店、歌楼人满为患、应接不暇,繁华热闹的都市氛围一下子冲刷走了先前的慌乱。
省试以后,赵光义兴高采烈地驾御讲武殿,为参加殿试的举子亲拟诗赋题。本届贡举办得很成功,采取了“十取其一”的原则,扩大了录取名额,录取河南考生吕蒙正为状元,一百零八人为进士及第,加上诸科考生同进士出身共五百余人。
这比前几届科举录取的人加起来还多,都是用来壮大新皇帝的文人队伍。他要用的就是这些人,这是他的基本盘。
赵光义深知,兄长施行的重文抑武国策,符合大宋朝需要,还要坚持下去。但是进一步提高文人地位和待遇,难保他们不会忘乎所以,蹬鼻子上脸。那就要时时煞煞他们的锋芒,不能总给他们好脸子,当众羞辱一下,最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提醒他们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当官享受、写点文章,手痒痒、要风骨好面子,朕还不懂你们这点心思,重要的是你们也要懂朕的心思。管你们将来官做得多大,在外面作威作福、吃喝享乐,在朕面前,你就是一条狗,就得听主人的,让你怎么着就得怎么着。
所以宋代的文人士子社会地位很高,生活待遇很丰厚,但是说话办事必须讲究分寸,滴水不漏,就是这个时期立下的规矩。
朝会散后,他把大臣们留下来,推心置腹地对他们说:“朕在藩邸时,还能听听乐舞,偶尔填个词曲,如今朝事繁杂、百废待兴,都顾不得了,哪像你们能夜夜歌舞,还要填个词度个曲的。”
说得众臣面面相觑,也理解了皇上的话外之音,此后再也不敢公开的谈填词了。私下聚会时才敢偶尔为之,一边填词一边还要自嘲,说填词是诗歌中最下等的技巧,不用费脑子,填着玩玩罢了,上不了台面。
见大臣们走了,赵光义满意地笑了,他看着王继恩继续自顾说道,朕还要叫他们编书,文人学士不是爱写东西吗,那就编几部大部头,把那精力本事都用到那上面去,也显得朕重视文化人。
他心里还有话没说出来,朕不单要他们编书,还要让他们借收集整理资料时做做大扫除,有影射的、犯忌的统统毁掉,正好来个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