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太子是我的背锅侠 > 第46章 国舅爷

第46章 国舅爷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太子是我的背锅侠!

这件事鲜有人知晓,到了弘治一朝,更是没有人知道萧敬和成国公家的关系了。而此时萧敬突然造访,还是瞒着定国公府,显然是遇到了十万火急的大事。

此时的朱世杰对于萧敬也是毕恭毕敬,他知道萧敬是宫中的老人。可以说经历过世态炎凉的人精,在这种人面前,你最好要保持着敬畏之心。

“萧公公,您找我肯定是有什么大事。家父在世之时,也曾跟我提起过萧公公的大名。家父对萧公公是赞不绝口,萧公公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我朱世杰虽说不才,却也自当竭尽全力。”

萧敬也很是讶然,他没想到朱世杰会对自己说出这番肺腑之言,心下也不由得感动:“好啊好啊,你们成国公家的人如此明事理。也不枉,咱家冒险出宫见你了。”

这个萧敬在宫内宫外的名声都很好,不但深受弘治皇帝的器重。连朝中的群臣们,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

只因为萧敬没有什么野心,而且他对那些大臣们都非常的谦和。轻易地,不会得罪人。

这样的人,自然是深受众人的欢迎。朱世杰也很佩服萧敬的为人,所以他这番话倒也并非做作。

半响,萧敬才说道:“朱世杰,咱家告诉你件事。你兄长朱辅,在南京恐有祸事了。”

朱世杰一惊:“什么,我大哥?”

不同于顽劣不堪的朱世杰,他的兄长朱辅稳重内敛。年纪轻轻,就显得非常成熟稳重。朱辅继承老爹朱仪的爵位,守备南京。

守备南京的朱辅,也深受南京城官员和百姓的称赞。不知为何,竟然闯了祸事。

萧敬长叹一声:“此事说来话长,你可知都御史秦朝政?”

秦朝政,这人朱世杰是再也熟悉不过了。这个王八蛋屡次和他们朱家作对,自朱辅做了这个南京守备。秦朝政便屡屡上书弹劾,说朱辅年幼难堪大任。又说朱辅为政南京期间政绩平平,纵容其弟为祸南京等等。

后来朱世杰气不过,把秦朝政新娶的第七房小妾蓝翠花的肚兜给偷了。然后拿到大街上,沿街叫卖。

一时间秦朝政在南京城名声大噪,而秦朝政自觉无脸见人,差点投了护城河。

暴怒之下的秦朝政彻底撕下了官场虚伪的面具,接连三封奏疏送至京城,将朱世杰自幼在南京城的罪行一一列举,更是添油加醋了一番。

要命的是,朱世杰做过的那些混账事确实可恶。弘治皇帝大怒,押朱世杰入宫。

长兄朱辅教弟无方罚俸半年,他秦朝政因为娶的小妾是个青楼女子,有辱朝廷颜面,最终秦朝政被罢官赋闲在家。

这就让朱世杰奇怪了:“萧公公,那秦朝政不是被罢了官么。”

一个罢了官的人,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谁知,萧敬又叹了口气:“此人被重新启用,更是官至应天巡抚。”

朱世杰惊恐的睁大了眼睛:“应天巡抚!这、这怎么可能,他可是有污点的。”

应天巡抚有多大呢,明朝时期全称“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是明朝时期在南直隶的南部地区设置的巡抚,管理当时全国粮储税赋最重之地。

应天巡抚驻南京,借居会同馆,成化时另建公署,迁出会同馆。而原本只是个都御史的秦朝政,摇身一变成了南京应天巡抚,还兼理杭、嘉、湖三府税粮。

在南京主政的秦朝政,便也成了南京守备朱辅的死敌。平日里,秦朝政最大的爱好,就是搜集网罗朱辅的罪证。

虽说朱辅两袖清风光明正大,奈何这人家要给你定罪了,总是会找到各种理由的。

秦朝政暗中搜集这些莫须有的罪名,终于找到秦朝政在之前曾经私开官仓,赈济灾民的罪名。

灾荒年景私开官仓赈济灾民,按理说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为什么,这会是重罪呢。

在封建社会里,私开官仓的属于不赦之例,当属杀头的,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行。

去年南京周边的百姓遭遇旱灾和蝗灾的双重打击,好不容易挨到了来年。可是开春之际,这些百姓们连种粮都没有。

眼看着春耕时节要过了,百姓们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从江南之地调拨的种粮,也需要三个月后才抵达南京。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朱辅便擅作主张,打开官仓将官粮分发给百姓做种粮。后来江南粮食抵达之后,再重新填充官仓。

这件事本来可大可小,可秦朝政却抓住了这件事不放,非得整死朱辅。

一个有污点,被弘治皇帝钦点罢官的官员,是如何被重新启用,还做到了应天巡抚这个官职的,当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然而,当萧敬说出原因的时候,朱世杰沉默了。

“这个,是这个秦朝政不知道通过什么关系,找到了二位国舅爷。”萧敬也是万分无奈的说道。

当今的弘治皇帝只娶了张皇后一人,过着一夫一妻的平民生活。而且弘治皇帝,对张皇后是异常的宠爱。

甚至于,弘治皇帝对于张皇后的娘家人,也是一再的纵容。其中,就包括张皇后的两个兄弟张延龄和张鹤龄。

张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弘治皇帝的老丈人张峦在弘治四年封寿宁伯。同年张皇后生的儿子朱厚照被立为皇太子。第二年张峦去世,封赠‘昌国公’。儿子张鹤龄继承担任‘寿宁伯’,后来也升‘寿宁侯’、‘昌国公’,另一个儿子张延龄为建昌伯、建昌侯。

尺无寸功的老丈人张峦被封爵位,尚书王恕就上书孝宗,认为这违背了规矩。可是,弘治皇帝不为所动。

张鹤龄、延龄兄弟把皇宫当作走亲戚一样,非常随意,二人在京城为非作歹。这二人侵占百姓土地,骄横无状。纵容家丁行凶,圈养家奴等等不一而足。

当时,二人在京城是惹得天怒人怨。弘治皇帝也曾谆谆教导,二人连连磕头,也均自表示悔过。可没多久,便本性难移。

再加上张皇后的回护,在弘治皇帝面前哭诉自己只有这两个兄弟。弘治皇帝无奈,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