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太子是我的背锅侠 > 第26章 布告

第26章 布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太子是我的背锅侠!

明朝的火器其实一直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就是专门掌管火器的军队。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大军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当时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中,神机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神机营,京城能不能守住都是个未知数。

火器的应用,使得战争早已改变了形态。神机营为了能够保证长时间持续的射击,通常使用“轮射”战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段击。

第一排射击完毕之后,迅速退到第三排开始装填火药。紧接着,第二排站到第一排的位置开始射击,射击完毕之后迅速再退到第三排单位置上去。如此反复,使得火器可以不间断地攻击。

可是火器的发展一直都是停滞不前,尤其是草原骑兵在与明军作战中,逐渐掌握了应对之策。

那就是火器虽犀利,然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准确度都欠缺。甚至于和弓箭不相上下,唯一让鞑靼忌惮的,是大明的火炮。

奈何大炮这东西太过笨重,用来守城可以,对付骑兵就不那么奏效了。

这些草原骑兵长年累月的和明军作战,早已习惯了明军的战术,他们也找到了明军火器的缺点。于是利用骑兵机动性优势,频繁的滋扰边境。

鞑靼小王子达延汗,一开始和大明关系还算不错。尤其是弘治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鞑靼小王子几乎是每年都来朝贡。

别以为他们朝贡真的就是为了臣服于大明,说白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单一性使得他们除了畜牧业几乎是一无所有。而大明自诩为天朝上国,每当番邦前来朝贡的时候,都会大肆赏赐财物。

于是,这些番邦就尝到了甜头。鞑靼小王子达延汗,每次来大明朝贺的使团规模宏大,一般都是三千到六千多人,进京人数被控制两千人左右。这浩浩荡荡的两千多人,光是朝廷给的赏赐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给的少了显得大明天朝上国没面子,给的多了实在是国库都撑不住,在朝贡期间,双方还会开市进行贸易。

到了弘治五年到弘治八年,双方的关系开始逐渐恶化。鞑靼小王子进京朝贡,也逐渐的少了起来。弘治九年和弘治十年,鞑靼虽然也向明朝朝贡,但同时大肆骚扰明朝边境。

如今弘治十一年,双方彻底的决裂。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乾清宫内的边关奏疏中,都是鞑靼小王子入侵的消息。更要命的是,这些鞑靼骑兵抢完就走,明军对其无可奈何。

火器的粗制滥造,成了明军的一大短板。这也难怪弘治弘治召见群臣议事,群臣们的建议则是大力发展火器。

内阁首辅刘健,和谢迁一起,更是执意主张在民间招募火器高手。只要研制出来的火器能够增加威力,重赏。

其实从永乐时期,到如今的弘治一朝火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火器的发展,依旧赶不上战争的需要。

相比于用来娱乐的烟花,虽然也是火药。可是烟花的发展却盛况空前,多彩绚烂的烟花,其制作工艺精良,燃放效果精美。

比起应用于战争的火器来,火器的发展显然太过缓慢了。

自永乐大帝成立了神机营,打仗的时候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弘治皇帝也非常清楚火器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于是欣然采纳了群臣的建议。皇帝亲自颁布诏书,在全国各地张贴布告,招贤纳士。

凡是对火器有着研究的人,一旦改良了火器,除了丰厚的赏赐,甚至还可以加官进爵。

...

公主朱秀荣的病情逐渐好转,尤其是在打了几天针之后,已经退了烧。朱世杰也终于不用再进宫打针了,以后只需要服用一些养元固本的汤药即可。

获得了自由的朱世杰,也终于有时间和自己的那帮子狐朋狗友们厮混在一起了。

最高兴的莫过于朱厚照,老爹弘治皇帝正在为边关战事发愁。张皇后的心思,也全都在刚刚痊愈的公主朱秀荣身上。对于太子朱厚照,则疏于管教了许多。

这就给了朱厚照机会,只要有时间,他是不肯在宫里多待哪怕一刻钟。

紫禁城皇宫宫外,繁华的大街上车来车往。朱厚照等人,找了个小茶馆落座,开始商议他们的发财大计。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这小茶馆便宜。一壶茶两文钱,可以坐上半天。

堂堂太子之尊,加上几个勋贵子弟竟然落魄成这样子,着实是有些寒碜。

“世杰老兄,咱们再去赌场赌一把,就一把。用你的手段,咱们赢上一回就洗手。”朱厚照在一旁撺掇着。

徐光祚他们几个也随声附和,这几个纨绔子弟,都想着碰碰运气。

朱世杰在和弘治皇帝的谈话之后,就知道京城的这些赌场好日子要到头了。只是眼下皇帝政务繁忙,腾不出手来整顿而已。

现在这个时候再去赌场碰运气,无异于自投罗网。

朱世杰坚决的摇摇头:“万万不可,说好的翻了本再也不碰赌。再者说了,几个跟着殿下的锦衣卫咱们也甩不掉。若是被圣上知道太子殿下又去了赌场,我这颗脑袋还得留着吃饭呢。”

众人登时意兴阑珊了起来,张仑以手支颊:“不去赌银子也成啊,咱们若是有了钱。就去酒楼吃酒听书,去勾栏听曲儿也是好的。”

朱麒叹了口气:“咱们没钱啊,我爹个老东西,早早把银子都藏起来了。账房看管的更紧,我每个月的例钱还不到二两银子。”

马玠立刻羡慕了起来:“二两,我爹一年都给不了我半两,你就知足吧四哥。”

徐光祚也跟着无奈起来:“我爷爷倒是什么都好说话,就是要银子,是万万不许的。”

为什么京城这些勋贵子弟们零花钱都这么少,这就归咎于明朝的制度了。此外那些谏官们虎视眈眈,勋贵们的爵位都是来之不易,都是祖上拿命换来的。为了保持低调,他们自己都不敢大肆奢靡,生怕被人抓住了把柄上书弹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