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我大明富有四海,却穷的揭不开锅幡然醒悟的众内阁大佬!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让你监国,蒸汽大明什么鬼!
第42章 我大明富有四海,却穷的揭不开锅?幡然醒悟的众内阁大佬!
面对朱高彻的灵魂拷问,
众人沉默了。
一言不发的看着朱高彻。
等答案。
这时候,最会算账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站了出来!
躬身,朗声道:“殿下,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他们吧。”
老夏终于出手了!
没枉费我送你百分之一的股份!
朱高彻颔首表示同意。
于是,夏元吉面对着众清流大臣,皇亲国戚,面不改色道:
“那些小项我就不说了,就说几个大宗开支。”
“国家每年税收几乎固定,都是一千二百万两左右。”
“这些年,郑和下西洋五次,每一次大约三万人随行,附带有大量火器盔甲。”
“海上没有粮食,只能携带,每次去西洋大约一年半。”
“三万人一年半的口粮,仅仅这一项花费就是五十万两白银。”
“五次下西洋共建造六十三艘宝船,每艘价值五千两白银,共计三十万两。”
“这还不包括其它的小船和船只维护修养的费用。”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夏原吉扫视群臣,继续道:“还有送给西洋各国的古玩器具,珍珠财宝。”
“所有开支加起来,五次下西洋共花费白银五百万两!”
文武百官有点懵。
他们知道下西洋耗银子,没想到这样夸张。
这特么下西洋的费用都抵得上国库年收入一半了。
站在队伍前列的太子爷脸色平淡,这些他都是了然于胸。
汉王则是表现的不大在意。
区区五百万两白银算什么,大明的威严更重要!
朱高彻将所有人的神色尽收眼底,没有说话。
这时候,休息够了的夏元吉继续说道:“还有编纂永乐大典!”
“全书共3.7亿字,1万多册,全部人工抄写,参与编纂人数达到了三千人之巨。”
“大量人力物力用来寻找流失在民间的孤本。”
“耗时二十年。”
“所有耗费总计,”夏元吉顿了顿,像是思考,“四千万两白银!”
“平均每年支出二百万两。”
嘶!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不算不知道,特么一算吓一跳!
四千万两啊!
比郑和下西洋五次都还多!
特么都是国库年收入的三倍多!
全都傻了。
对于这些,太子爷都看在眼里。
心想你们这些清流整天就知道瞎逼逼,现在知道本太子的难处了吧!
他都不知道这些年是怎么过的!
花钱如流水,国库却只有那么多银子。
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太子爷一阵感怀。
旁边的汉王就不同了。
他没监国,都是跟随朱棣北征打仗去了,根本不知道金银的难得。
在汉王眼里,金银就是个数字,反正他不愁花。
所以,他很冷静,好像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一样!
不过,他冷静不了多久了。
夏元吉清了清嗓子,继续轰炸:“还有陛下五次北征,详情我就不在细说,大家都知道。“
“总计耗费五百万两!”
“由于陛下还在亲征,数字还在增加。”
众人全都傻眼了!
都是官场上的老油子了,他们都知道,打仗所耗费的钱粮不能单凭纸面上的数字
更多的,是被耽误的粮食生产和大量劳动力。
要知道,平均每次北征大约十万人!
后勤供应少说也达到了四十万人。
而这些人,原本都是能上交钱粮的!
所以,具体数字应该是五百万两的五六倍!
也就是。
三千万两左右。
又是几年国库收入。
众人默默算了一下,光着三大项额外支出。
就大约有七千万五百万白银!
天文数字!
国库年收入才一千二百万两!
这特么就是八九年的国家财政。
再加上其它正常的行政支出和耗费……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脑海里同时浮现一句话:
这些年,咱们大明朝到底是怎么过的啊!
国库空虚到了如此境地!
这时候,那些支持朱高彻的官员找到机会,大声叱骂:
“空谈误国!你们现在知道朝廷的难处了吧!“
”竟然还诋毁四殿下,真是不知所谓。”
“也不想想,这些天由四殿下监国,给国库带来了多少银子,为大明做了多少贡献!”
“这些,你们都知道嘛!”
这些言语仿佛刀剑般刺入了那些御史言官的心里。
刀刀见血!
他们虽然大讲孔孟之道,但是,并不全是迂腐之人。
先前之所以攻讦朱高彻的奇淫技巧,都是因为不知道国库的真实情况。
现在知道了,他们哪里还会继续攻击四皇子。
凡事有小有大,这他们还是拎得清楚。
他们嗫嚅着嘴唇,想要对四皇子说些什么,终究说不出口了。
讷讷退下。
这时候,夏原吉作最后的总结性发言:
”诸位大人,同僚,这些年,国库真是太缺银子了。“
”要不是这些年年景还算不错,恐怕,连赈济灾民的钱都没有。”
“幸好,四殿下这些天监国,为国库增添了不少收入。”
“真是天佑我大明!”
说完,他甚至动了感情,抹了一把眼泪。
退回他的位置,昂扬站立。
这时候,一直没开口说话的杨荣发出一声叹息。
国库空虚的情况他都知道,只是,不知道具体数字。
没想到严重到连赈灾的钱粮都没有的地步。
我大明富有四海,却穷的揭不开锅!
他身为内阁大臣,失职啊!
神色怏怏的返回队列。
这时,他灵光一闪!
刚刚四殿下问他的问题有了一丝明悟。
想必,皇上之所以派四殿下监国,就是为了搞钱,充盈国库的吧。
一时间,所有的疑惑烟消云散。
他看向朱高彻的眼神都变了,满是敬佩和赞叹。
同时,对于朱棣的用人之术,也是赞叹不已。
他心想,朱棣虽然年纪大了,到底是还没有昏聩,还知道派四皇子这样的人才搞钱。
顿时,杨荣这些天对蒸汽车事件积累的不快,烟消云散。
并且,下定决心襄助四殿下,尽量为国库多添一些银子。
为国尽忠!
而这时候。
最高兴的莫过于站在龙椅旁的朱高彻。
他可是知道,对于一项政策的推行,最重要的就是内部人员达成一致。
若是各说各话,阳奉阴违,任何政策都无法推行。
因为,一个内耗的官府,是没有任何行政能力办事的!
通过这次朝会,他相信,文武百官对蒸汽车的抵触心理将大幅降低。
有利于众人团结一心干事。
而这,必将使蒸汽车推行阻力大大减少。
极大促进他的蒸汽车事业发展!
有了夏原吉的那些话,众人都闭上了嘴巴。
再无人反对蒸汽车的推行。
之后又说了几件无关痛痒的小事。
便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