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旧日修道者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这个世界不太对劲!
老人不修道法,不赞佛陀,也不曾拜祭儒家,可读书万卷,胸有沟壑,心境上古井无波,天塌不惊。
王大成估计若是那个世界神异显现,这位老人不依靠外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修持下,有机会踏过谴欲澄心,唯见于空,湛然常寂,直面清静,而不是如他一般依靠外力和经文在清静中游荡。
每日静读老人写释经义,王大成本来对于清静经的了解从无到有,越发深刻,也对其他典籍有所领悟。
时间过了几年,眼见着老人日渐一日苍老,身体越发虚弱,却依旧坚持笔耕不辍。
终于某天,老人再次出现在书房里,这次没有读书,而是缓缓在书架前沉思,不时摩挲书籍,目光不舍,许久后又如往常坐在木椅上,奋笔疾书。
“道家自然,儒家自强,走到终途却都变了味道,社会发展变革,攀爬向上靠的还是人自身。”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若有来世……恬然一生足矣。”老人自语,抱着书本,闭眼沉沉睡去。
在离世那刻,一切消散无踪,王大成又回到黑暗,他悲伤莫名,久久无语。
老人研究古籍只是喜好,从不去追仙求道,心境契合无为被历史光影留存于清静经中。
清静中漂浮的光点,每一粒都是一位到达清静之人的历史片段,心境至少也是谴欲澄心才有资格被大道记录。
可以说这里是历朝历代追仙求道者为后来者最后的馈赠。
王大成调整思绪,渐渐安定,逝者已矣,君子之交淡如水,离别不会成为哀哀怨怨的阻碍。
大道朝天,且行且走,若有缘再会也只是相视一笑,道一声好。
故乡神异不显,但大道恒在,清静经将步入清静的历史人物扩印留存,以待后人。
王大成在微光中穿行,不时接触光点步入其中,观看修行清静经入道者的生平轨迹。
见到有人含恨而死,有人执念而亡,有人抑郁而终,消散在历史尘埃里。
也见到心思纯净如一,面如童子,依靠清静经硬生生活了三百寿,虽未得道却含笑而眠。
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有名者,无名者,一位位修炼养术的仙贤,哪怕明知绝路依旧有后来者砥砺而前,在求道绝路上攀爬。
这只是修炼清静经的求道者,能被大道记载留影不过沧海一粟。修持各派各教典籍功法的求道者更不知泛几,大多化作枯骨,遗恨不得。
“大道独行,不见众人……”王大成有所感悟,心境随着经历他人人生提升,心灵通透,再无污垢残留。
这条大爷为王大成强制打通的路途凶险,稍有不慎,就会在漫长时间里自我崩溃,或者产生认知混淆变成他人。
王大成拥有谴欲澄心的心境,又在清静中磨砺自身,能够维持真我,任凭时间消磨,自身意识不改。
历经一次次别人人生,只留下修炼清静经的心得体会,其余杂念弃之如履。
修炼清静经的前人分布在几千年间的各个朝代,甚至其他世界,大多名不经传,不求闻达诸侯,孜孜所愿的不过是一线升仙机缘。
几百字的清静经文因为各自观点不同,被解读出无数道理,单单无为两字就有各种释义,期间经文的每一个字都有不同思想在碰撞归纳。
王大成游走期间,不时恍惚,也在思索自身。
换作平常人根本无法走到清静经深处观摩这些前人真言,只有王大成手持载道真经,又有大爷源源不断提供真经复苏所需能量,保护自身不被经文复苏汲取吸干,绢帛才在有人催动下焕发出色彩在异界复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很多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灵魂在心境提升中升华,淬炼得更加通透。
清静经来历莫测,十分久远,越向光点中行进,所见到的修行者服饰越古老,心境修为也越发卓绝。
他在一棵青铜古树下见到有道人垂暮自语,绝地天通,仙神不现,大道难求,一切都成虚幻。
“为何修心养性修持数十载,除了心境变化,感受不到神异?”
“是炼养法已经不适合如今的世界?我走的是条断头路么?”
“广阔天地,有内丹外丹流派兴起,听闻广成子另辟蹊径得道,破界而去,是飞仙了么?仙界真的存在?”
道人在青铜树下狐疑反思,几番挣扎终于还是没有放弃炼养之路,继续修持几年后,带着遗憾羽化于树下。
“前世某个时期后再没有炼养者成道,这是捷径还是死路?”王大目送道人离世,喃喃自语。他一路走来看到无数修炼者前仆后继,在追寻大道之途上研读一生终无所成,化作一具具枯骨尸骸。
也有人改习内丹外丹,或者寻找洞天寄养心神,寻求尸解,只是放弃清静经后的其他路途修持,无法看到,不知未来。
王大成猜测可能绝地天通后发生了某些变化,导致炼养术神异不再逐渐被其他道途替代。
而今身处山海,人神同处,遍地诡异,清静经也在复原本来面目。
自身能踏足清静中未曾被同化为虚无,还能行走观摩前人修行,靠的不是自身心境修持而是外力,这等借助外力攀登仙道的机缘难以复制,属于蝎子粑粑独一份。
道家修者至死不变修持清静经,便是因为炼养术为道家根本术,是众经之首,是真正的圣人径路,神仙梯凳,直指大道。
如仙人所说领悟之可为天官,修之可列仙,得原籍则驻世长寿。
如今炼养断路在异界重续,又有真经在手,前人所思所想参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只要自身不为外物所动,自然会有所得。
王大成游走慢行,不时和古时各求道之人对视,倾听感悟,感受清静之意。
这些修习清静经的前人大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都是寻道路途中的人杰,在静中求真,静中思己,洞察入微。
王大成在清静留存的历史拓印里跟随一位位先贤寻道,不知经年。
他观摩众人如何在清静中寻道路途,获益匪浅,渐渐理清前路。
借经修持,借元炁而成道……清静是心境,亦是大道承载,是攀爬自身道途的通天之路。
可以借鉴他人感悟却始终不是本心的路途,他还要继续修持才能确定己身之路。
渐渐身边光点越发稀少,直至无法迈步,隐隐所悟,已经到了自身极限尽头。
黑暗里有寥寥几颗光芒闪耀,璀璨清冷,孤寂中永存。
曾有仙人左玄曰:清静经有成者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又有正一真人曰:悟解此经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这是对于修炼清静经之人的评价,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面前光点清朗,都是炼养成仙之人所遗留。至少也是左玄仙人和正一真人所言说的上人,中人,或为天官或是南宫列仙。
“可惜不能尽观诸位列仙成道!”王大成拉很是惋惜,他初时读清静经还不解大爷为何执着,现在想来是要自己舍命一搏,夺一步登天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隐藏在清静经里,只有心境如一,迈过被清静大道化为虚无的门槛,维持自我不迷,才能见到先贤遗留。
“大爷是想让我见仙……”王大成心里感动,也更为阿炉担忧。
“单靠自身强行阅读经文,早被吸成人干,化作灰灰,一定是阿炉在外界用某些手段替代自身付出开启清静经的代价。”
“也不知道阿炉如何了?付出怎样代价?”想起大爷那副奄奄一息的重伤模样,王大成面露愁容,暗思回归现实后要和大爷沟通,看看是否能帮它修复自身。
目光聚焦面前璀璨,每一颗星点可能都代表一位前世赫赫有名的仙人,却不知是世间哪些仙人留下拓印。
王大成还在思索选择,清寂中一颗光点微微闪烁,引起心里莫名悸动。像是久别他乡偶遇故人,有某种低落的五味杂陈。
王大成向前走去,和光点交错,眨眼换了人间。
曾几何时,王大成遐想的仙人,居于九天,餐风饮露,有楼观巍峨,燕雀搭桥,玉阙琼楼在彩云之间,金碧染青天。
却没想过见到的仙出乎意料的返璞归真。
大岛中央,茅草搭造的院落宽敞,有青衫道士安静清幽,束手而立,站在门口茫然发呆,嘴里不时喃喃自语。
王大成在清静中和诸多修道人修持,对于各朝各代语言发音都有所了解。
若说语言文字发展有脉络可寻,仔细思考还可以追溯学习。
可这位容貌平凡,气质清澈的道人语言古拙,晦涩难懂,一个音节就代表诸多含义,情绪,无数不理解的深邃信息在冲击意识。
道士的语言和古言的某些发音遣词类似,大概与如今天关诸夏和前世语言似是一脉相承,是最早的古言源头。
王大成解析这位道人言语,往往一个字词还没弄懂含义,绕梁之音便已缥缈无踪。
和天关普通人会忘记神异类似,道士所言也难以记得,若不是置身清静,怕是连道人得存在也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