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上朝太麻烦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从小旗做起,马踏天下!
南京,紫禁城。
作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皇城建筑群,它有着“世界第一宫殿”之称。
武英殿内,结束早朝的朱棣正在小酣。
在明代,从朱元璋设立早朝制度后,早朝变成了每个皇帝每天必须做的事情。
虽然到后期早朝制度逐渐崩坏,甚至还出现了有皇帝几十年不上早朝的情况,不过,这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情了,在洪武,永乐时时期,早朝是必须每天上的。
明朝早朝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大朝。
大朝不是每日都开,只在特定时间才有,如,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时才举行。
性质是百官和外国使节给皇帝朝贺,以礼节性为主,规模极大,在奉天殿举行,所以京官都得去。
第二种是朔望朝。
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同样在奉天殿,不议政事,以朝贺为主。
规模比大朝略低,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
第三种便是常朝。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早朝,每天都会举行,但不在奉天殿。
一般在奉天门。
早朝每日卯时开始(卯时:清晨5-7点),事情若多,要到辰时才能结束。
朱棣作为皇帝,需要在寅时四时左右起床(寅时:凌晨3-5点)洗漱完毕后至奉天门内正中御座,进行朝会。
皇帝可以卡着时间上朝,作为臣子,却不能卡着时间。
大臣们一般凌晨三点就得起床,这个时候一般不吃饭,沐浴更衣后就得乘轿或骑马至长安门,然后在入口领取门籍签到。
签完到,然后步行至午门“待漏”,也就是等皇帝睡醒。
当然,在午门待漏并不是站在原地吹冷风。午门是设有朝房的,官员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品级到各房间等待宫门开启,这段时间可以补补觉。
等午门楼上敲响第三声鼓时,就得从朝房出来从午门楼下左右掖道按照品级大小依次进入。
这时候还没有进入皇宫……
还得等宦官再次敲响午门楼上的钟鼓,核对牙牌通过后才能进入宫城。
然后站在奉天门不远的金水桥外,等着鸣鞭。
鸣鞭过后,依次过桥,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对站立等候。
其中文官站左班、武官站右班。
在此期间,一边还有监察御史及仪礼司在旁进行监督。
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者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等候上报处理。
等皇帝朱棣一来,就可以开始一天的朝会了。
朱棣每天下完早朝,都会在武英殿休息,一旁的老太监,安静的站在一边等候,丝毫不会发出任何声音。
毕竟,那个“篡”字,在朱棣心中是一辈子都想要摆脱的词,故而勤政堪比洪武。
在位期间,早朝没落下过,就算在外巡视,朝会也得由太子朱高炽主持。
如此辛苦,这些跟随服侍朱棣的老太监自然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故而十分在意。
过了会儿,门外一个小太监进来,他先是恭敬的对老太监作揖,老太监招了招手,那小太监这才蹑手蹑脚的走到老太监旁边,抬头在他耳畔悄悄说了什么。
老太监挥挥手,小太监身儿低下,慢慢退了出去。
年轻太监退下后,老太监先是看了一眼在幔帘中休息的朱棣,然后轻飘飘的走了过去。
“皇上。”
老太监声音很轻,但朱棣听到了,他睁开了眼睛。
“皇上,郑和来了,现在在殿外候着。”
郑和原名马和,史称三保太监。
郑和在年轻时候便跟在燕王朱棣身边,在奉天靖难中立功,永乐元年朱棣登基后特赐姓郑。
老太监在说这件事的时候是低下身子的,做为奴才的他,明白知道脑袋不能高过眼前的皇帝的眉头。
朱棣听到是郑和来了,立马就猜到对方是为了什么事来,稍有些不耐烦道:“他来做什么?不见。”
然后继续小酣。
老太监见此,便退出幔帘,出了大殿。
门外站着一个宫人,白白净净的,穿着朱棣在永乐二年赐给他的四品蟒袍。
“怎么样了?”郑和紧张的询问,“皇上说要见吾吗?”
老太监摇摇头,说道:“郑大人,皇上近来繁忙,刚小酣,老奴实是不忍心叫醒,要不郑大人过几日在来?”
郑和道:“看样子皇上是不愿意见臣了。”他说这话的时候语调还拉高了。
殿内的朱棣实际上已经醒了,刚好就听到了这话。
“皇宫禁地,郑大人勿要喧哗,扰了龙体!”
老太监也急,恨不得上去捂住郑和的嘴巴。
殿门推开了,朱棣站在那。
老太监看着朱棣面无表情的样子,心里发揪,只得待站一旁。
郑和一见,当即就跪了下去,“皇上愿意见微臣了?”
“进来说。”
朱棣进入大殿,坐在位置上。
郑和进去后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说吧。”朱棣喝了一口茶,“今日任你说。”
郑和也不管了,直截了当问道:“皇上,微臣只想问一件事,为何要将微臣出海的时间移至到了九月?”
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率领两万多人,和两百来艘巨量船队从刘家河出发至福建出海。
这支规模巨大的船队,拥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排水量高达到一万四千多吨。
一路上经过了八个国家,最后到达锡兰(斯里兰卡)。并于永乐五年回到大明。
现在郑和正在筹备第三次航行计划。
原本计划七月出发,却一直推辞到了九月。
朱棣看了郑和一眼,很散漫的回答,“很简单,没钱。”然后继续道,“北征一事,已然花费巨多,没有银子,如何出海。出不了海,就只能等着。”
“皇上,宝船人员,早已是待发状态,若是如此……船员或有不满。”郑和还想尝试拯救一下。
不料朱棣一拍椅子,站了起来,怒道,“北征之事,大过宝船下西洋,汝这般说,视大明脸面何在!郑和!今日若是别人说的这番话,朕定会砍了他的脑袋!”
“走!”朱棣指了指门外,肉眼可见的很生气。
这时候谁也不敢触碰逆鳞。
郑和也不敢再说什么,拜谢后就退出了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