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在1980年有个家 > 第201章 但1980年是个分水岭

第201章 但1980年是个分水岭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1980年有个家!

供销社门口有一辆牛车,上面住的一个半大的孩子,正在牛车上打盹。

叶回舟把单车停在牛车旁边,带着童幼竹迈进了供销社的大门。

叶回舟跟丁明打了一声招呼就急匆匆带着那脸蛋漂亮的姑娘上了二楼。

丁明还纳闷呢!有的媳妇忘了兄弟!算了,还是看我的报纸吧!

不过过了不到半个钟,叶回舟带着姑娘有声有笑的下了楼梯,看起来是很轻松。

来到电话机旁边,叶回舟拿出刚买的一包白沙弹出一根给了丁明。

介绍道:“童幼竹,我的好朋友!丁明我高中的死党!”

丁明笑嘻嘻的站了,对着童幼竹点点头,他看得出,童幼竹是学院大一的新生。

不过既然老舟讲了,童幼竹是他的好朋友,丁明再没眼力也知道童幼竹是碰不得的。

这时,叶回舟才发现丁明的电话桌上摆着一台鸿运电风扇。

居然是东方红机械厂出的东方红牌。

叶回舟就问起:“你这电风扇是哪来的?”

丁明笑着答道:“东方红机械厂给我们送来的他们武厂长说的,随便用当测试!

我开一档时弄出来的风无声无息还有轻柔,可比家里那一台哼哼唧唧的老电风扇要好得多!

怎么样国庆节当天发售,很便宜的才29块9毛9,只要你两个月工资我给你留一台!”

叶回舟笑着轻轻说道:

“如果我告诉你这台电风扇是我设计的,我不用钱,哈哈”。

丁明嘴巴叼着烟就是一愣神,突然感叹了一声:

“我说嘞,这一段时间你在东方红机械厂加夜班,就是为了电风扇啊!”

叶回舟笑着点了点头。

丁明竖起了大拇指刚要出声。

就看到二楼下了一个头戴着白色毛巾的壮汉,急匆匆的来到了电话机旁边要打电话。

电话接通了,壮汉讲的土话,又急又快估计是性急,慢慢的声音很大了。

吵到了丁明跟叶回舟谈话,丁明当时就不乐意起来了。

他皱的眉头敲了敲桌子,意思叫壮汉小声点。

壮汉的声音立马从120分贝降到了80分贝,又把电话机往远处挪了挪。

站在一旁吃着甜甜的,沙琪玛的童幼竹还是第一次到街上的供销社。

她记得,在她的家乡供销合作社里的职员特别神气和令人羡慕。

她记忆中,供销社的员工们站在一米多高的柜台里面慢条斯理地给顾客挑选商品,爱买不买的,噼啪地打着算盘。

她小时候可羡慕了!

于是,童幼竹看向丁明心里头评价,这个同志很好,没有凶人,好人一个!

实际上,要不是叶回舟在,丁明就是另一个态度了。

不知道童幼竹给他贴了好人卡的丁明笑着说道:

“你要的烟票我搞到了,这个月给你20张可不可以!”

叶回舟低声讲:“哟,你又从什么地方刮过来的?”

丁明微笑着走过来在叶回舟耳边说道:“上个星期,学院里给大学生发了烟票,一人两张,我收了一部分!”

叶回舟无语了,这才是为了生意无孔不入啊!

“20张我全要了,还是那个价,不过钱要国庆以后再给,我现在资金紧张的屁一样!”

“咱们俩谁跟谁,拿着!你什么时候有钱了再给我!”

说着,丁明在腰带上打开一条缝,拿两根指头夹出一垛烟票,数了一遍递给叶回舟。

叶回舟接过票数都没数,放在了书包里。

丁明就很好奇问道:

“你的钱跑去哪了!”

“搞实验花了!我还想最近到哪去弄点钱来填补亏空!”

丁明毕竟是生意的料,朝着电话的方向撸撸撸嘴,说道:

“你会修理,榨油机吗!”

叶回舟肯定的点点头然后看一下,打电话的壮汉。

刚好满头汗的壮汉一脸郁闷的打完电话,小声的说了一句:

“同志,要多少钱!”

丁明抬起头看着供销社大厅里的挂钟,计算了一下时间就说道:

“刚才你给我断了,算两次,一次五分钱,两次一毛钱!”

叶回舟这个心里感叹了一声,是市话好便宜啊,还不限时间,只算挂断次数!

但是叶回舟不知道的是,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是靠书信来保持联系的。

有急事就去发电报,按字计费。

打个长途电话大概5、6毛钱一分钟,在80年代算是比较贵的消费。

丁明收钱的时候就问那个壮汉:“这一段时间你都来这三次了,你们村的榨油机准备买吗!”

满脸络腮胡子的壮汉,第一次见公家人给他笑脸相迎的就满脸郁闷的匆忙答道:

“买榨油机贷款只有300块钱,我过了一问需要四五百块钱,我到处凑钱这一次刚好凑够了。

这一次我刚想买,二楼的领导跟我说小型自动榨油机没有货,可能要等到年底,这可叫我怎么办!”

叶回舟侧起耳朵听到,这个看起来像农民的大叔,居然会申请贷款。

这是1980年啊!”

实际上叶回舟不知道的事,在1980年之前,因为农业生产组织是集体性质的。

农民只是集体里的一个社员,只负责生产劳动就行了。

至于生产队耕种时,需要购买农资,那是大队长和小队长的份内事情。

当某个生产队因生产需要资金时,就到公社的信用社办理一笔贷款,等生产队卖了公粮,偿还贷款。

也就是说,在1980年之前,农民个体是不会去贷款,也不需要贷款。

就是去贷款,也没有规章制度,信用社也不会把款贷给个人。

但1980年是个分水岭。

ay市郊区周围的一些集体的土地分到了农户,各个村里单独的农户成了农业生产的主体。

这样,新的问题就来了!

因为春耕备播,农民们等急需生产资金,家里没有怎么办?

一是向亲朋好友借钱,二是到公社信用社贷款。

借钱咱就别说了!

农业生产搞上去了,就填饱了全国人民的肚子,这是天大的事情,民以食为天嘛!

于是今年初村里谁家要到信用社贷款救急,村大队开个介绍信。

证明这个农户确实需要贷款,到信用社就把贷款拿到手了,就这么简单。

学院东门隔着一条河的大虾村,大多数农民贷款也就是贷一两百元,很少听说有谁贷款1000元的。

现在化肥是几元钱一袋,种子、农药柴油都非常便宜,农民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需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