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最大探测距离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长空铸剑!
连续等待了四天,607所的实验人员才赶到试飞院,同样带来的还有从张王宁飞机上拆下来的那一台鹰眼雷达。
在这四天时间里,邵凯在两位重量级试飞员的指导下,关于飞机的各种性能要求总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
以前在航校和部队,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毕竟一名合格的试飞员相当于半个飞机设计师,在雷翔和张敬挺这里学到的都是纯纯的干货知识。
607所试验人员的到来,同样也打断了邵凯向两人学习请教的计划,开始为接下来的鹰眼测试做准备了。
机载雷达的试飞通常分为科研试飞和定型试飞 ,这两种试飞在目的和要求上有所区别 。
科研试飞的目的是利用试飞的实际环境对雷达的各项性能和功能进行调试、 改进 ,发挥雷达的最佳状态 ,检验雷达的最大能力 ,通常由熟练的操作人员或雷达研制人员操纵。
定型试飞的目的是对雷达的性能进行最终评定 ,主要是验证雷达的平均战术技术指标 ,通常由战斗机飞行员操纵。
由于试飞目的不同 ,二者在试飞场地和试飞条件上也有所差异 ,定型试飞通常在专门的试飞单位进行 ,也就是试飞院。
地面配备有专门的精密跟踪雷达和数传系统以对雷达的试飞性能做出评估和记录。
科研试飞为了调试和改进的方便 ,通常由雷达研制单位组织试飞 ,并且要进行各种地形条件 ,如平原、 丘陵、 沙漠等的试飞 ,因而不可能配备完善的地面测试系统。
因为鹰眼雷达已经初步完成了科研试飞,现在邵凯要进行的就是定型试飞。
此时的邵凯已经整装完毕,不过飞机还没有准备好,一众科研人员配合着机务人员正在给飞机关键部位布放采集线路,这让他很是好奇。
毕竟之前在雄鹰团那边测试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而且他们还将所有的采集线全部接入一个散发着寒光的金属盒子中。
“你好,这个小盒子是干什么用的?”
邵凯拉住其中一位负责指挥的同志小声问道。
“这是机载传感器,也是咱们的新产品,配合鹰眼进行系统的测试!”
那名负责人看着邵凯微微一笑,开始给他解释。
好家伙,机载传感器邵凯倒是知道,可是那都是大家伙,固定安装在机舱内,尤其是座椅后方,光一台传感器就占据了很大一块地方。
但是看着现在他们正在驾驶舱安装的巴掌大小的金属盒子,邵凯感觉现在就跟个土包子一样。
他真有点怀疑那么小点东西能不能同时采集火控雷达,红外探测, 敌我识别、激光探测,电视探测跟踪之类的重要数据信息。
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以机载平台为主体的航电信息系统中, 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 敌我作战双方飞机武器火控系统技术不断提高, 作战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作战环境也不断恶化,高强度电子对抗和低可观测性目标的使用, 使得对战场态势环境了解成为影响空战胜负、 制约飞机作战效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
机载传感器作为对空战态势环境进行了解的重要手段, 主要应用于目标搜索、 跟踪和武器制导, 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华夏各个科研机构也开始全面发展,紧跟国际潮流不断摸索研发属于自己的高科技装备,而这款新型机载传感器就是一大突破。
可以说, 机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改善和增强未来空战态势环境了解的一种广为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法, 不具备多传感器融合能力的装备, 将难以应付未来的高技术战争。
没过多久,采集设备安装完毕,邵凯开始按照惯例进行细致的检查,这时候他才发现原本那些看上去非常凌乱的数据采集线早已不见踪影,被隐藏在机身内部了。
“鹰眼7号准备完毕,请求既定科目实验!”
操控战鹰滑至待飞点,邵凯向塔台申请起飞许可。
“鹰眼7号,接下来的测试将有我来负责指挥,注意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科目测试,明白吗?”
塔台内,郑如伟一脸正色,这次鹰眼项目的试飞工作再次落在了他的头上,再加上前几天刚刚痛失刘刚同志,为了避免同样的事故再次发生,所以他再次要求邵凯要听从指挥。
“鹰眼7号明白!”
“可以起飞!”
“轰……”
沉寂已久的苏两七再次发出独特的发动机咆哮声犹如天鹅展翅一般冲向蓝天。
“鹰眼7号呼叫,我已到达指定高度,请指示!”
按照既定航线来到测试空域,邵凯将高度保持五千改平飞行。
“打开鹰眼!”
“明白!”
回复完,邵凯按照步骤开启雷达,同时给传感器供电,然后等待塔台反馈。
“检查惯导、检查GpS、检查红外探测、检查激光探测……”
“惯导显示正常,GpS定位正常、红外指示正常……”
根据地面指令,邵凯配合挨个检查所有实验设备,每检查一项,就向地面汇报一次。
而地面上郑如伟在一众科研人员的配合下开始在大型计算机界面同步检查机舱内仪表及实验设备运行状况。
“数据传输正常、无线通信正常、姿态感知同步、GpS实时同步……”
“鹰眼7号,目标机已经升空,请改航向至045!”
随着各岗位报告载机数据已经实现同步上传,相应的负责这次测试任务的目标机也从跑道起飞。
“明白!”
听到目标机已经上来了,邵凯明白现在改变航向就是要与目标机拉开距离,按照试飞计划,今天要测试载机在高中低三种高度下的最大探测距离。
十分钟后,邵凯按照塔台指令开始掉头,同时拉下头盔显示器,荧光扫描画面出现在自己视野。
“7号报告,目标机已出现,速度630,方位225,距离58,高度4800,坐标东经xxx,北纬xxx……”
等待了大概一分钟,邵凯终于看到目标机详细数据出现在自己视野,立即通过无线电向塔台的郑如伟汇报。
”塔台收到!“
因为载机和目标机的数据同时与地面这边配合实验的计算机同步,所以地面人员在第一时间就拿邵凯所汇报的数据与目标机上的数据进行比对计算。
“7号报告,目标机开始沿着270方向盘旋转弯,距离49,高度4900……”
“塔台收到!”
“7号报告,目标机已消失!根据飞行轨迹判断他在我上方242方向!”
“塔台收到!”
“7号报告,目标机出现,高度1000……”
第一天的测试实验结束,经过地面人员的精心计算比对得出鹰眼雷达在五千米高度对目标探测距离最远为56.4,数据显示相对稳定。
在一千米高度对目标测算距离最远为27.2,但是很容易受到地面杂波干扰,数据显示极不稳定。
至于七千五百米高度,测试距离最远为39.7,不过当探测到这个最大距离时,雷达温度有明显的升高,数据同步时长有所延迟。
虽然只是简单地测试了一下鹰眼在三个不同高度的最大探测距离,但是邵凯感觉这样的试飞简直比空战格斗还要疲于应对。
在飞行实验时,他的每一个飞行动作都要经过塔台下达相应指令他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几乎没有自主操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