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盛唐挽歌 > 第456章 不同的心境

第456章 不同的心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盛唐挽歌!

天宝十二年春,黄河沿岸,激战正酣。

皇甫惟明亲率精兵十万,屯扎于河阴县对岸的修武、武陟、温县等地,然后命大将李归仁领兵两万,强渡黄河一举攻占汴口!

李归仁本想依照皇甫惟明的军令,将停泊于汴口的漕船全部烧毁,以断掉关中的补给。

但大军赶到的时候,却发现昨夜还停泊在渡口的漕船,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似乎是被转移到了别处。

他只好如实向皇甫惟明禀告。

而李怀仙所率偏师,在攻占了河阴县东面的原武县后,发现府库里一粒米都没留下。当地百姓基本上都走光了,只剩下不能动的老弱妇孺。

这些坏消息,让皇甫惟明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不其然,三日之后,坐镇贝州,督办粮秣的侯希逸派人向皇甫惟明禀告:一支官军从济州卢县强渡黄河,在攻克了博州守备空虚的州府聊城后,长驱直入贝州,企图火烧位于贝州清河县的“天下北库”。

侯希逸是皇甫惟明的心腹,河北势力中出名的铁杆“保皇党”,要不然也不会被皇甫惟明委以重任,看管总粮仓了。

官军的这次突袭,惊出侯希逸一身冷汗。他连忙组织麾下将校分头阻击,但还是有几个分散在郊外的库房被烧,损失了不少粮秣。

侯希逸心急之下,也顾不得面子,连忙写信给皇甫惟明痛陈利害。

他在信中劝说道:

如今河南似有名将镇守,对我军意图了如指掌。我们虽然来势汹汹,可是对手已经看出我们是要攻打洛阳,然后从潼关或者河东入关中。之前起兵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大半。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如果不集中兵力,虽然可以顾及整条战线,但在河南局部战场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容易被逐个击破。

如果集中兵力,虽然在洛阳附近是指谁打谁,但粮道被拉长,处处都是破绽。

官军可以从容调度,从济州、齐州、淄州、青州等地迂回进军河北!到时候我们后方空虚,肯定没法阻拦他们。

侯希逸建议,暂缓攻洛阳,先让荣王李琬在邺城登基称帝,稳定人心,封赏有功将士。然后派兵沿着黄河,逐次扫荡黄河南岸各州县,打出一片战略缓冲区,控制这些地方的百姓与官府,积蓄力量。

最后再集中兵力,在洛阳与官军决战,则大事可成。否则类似这次粮仓被官军偷袭的事情,还会接连不断发生。

日行五百里的快马将信送到黄河北岸的叛军大营时,皇甫惟明正恼羞成怒的在帅帐内来回踱步。身边的李归仁、李怀仙、王玄志等人,大气都不敢出,如同受了委屈的小媳妇一般,在旁边安静的站立着。

“方有德一把火烧了河阴县的所有渡口与粮仓?然后连夜撤出,就给我留下一座空城?”

皇甫惟明难以置信的反问道。

“大帅,确实如此。”

李归仁有些难堪的回答道,何止是皇甫惟明不敢相信,他也很难相信,官军就这么放弃了黄河防线的最重要节点。走得无比干脆!

“大帅,侯将军送来的信!”

正在这时,一个传令兵匆匆忙忙走进帅帐,将一封信递给皇甫惟明。

“欺人太甚!”

看完信,皇甫惟明气得跺脚,一屁股坐到胡凳上,心绪难平,很久都没有缓过劲来。

“大帅,信中写了什么呢?”

李归仁疑惑问道。

皇甫惟明直接扬起手中的信,让李归仁自己来拿。

很快,这封从贝州来的加急信件,便在军帐内诸将手中传阅了一遍。

“说说吧,你们以为如何?”

皇甫惟明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闭上眼睛沉声问道。

“大帅,侯将军所言极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幽州距离中原太远,建都邺城,让荣王登基称帝,确实是稳定人心之举。”

李归仁小心翼翼的组织措辞,对侯希逸的建议点评了一番。

有他带头,帅帐内又有不少人附和。建都邺城,登基称帝,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叛军”了,也能各自升官。

何乐不为呢?

至于皇甫惟明之前说的一定要打下洛阳,那谁能保证就一定可以打下来呢?

反正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事关重大,你们容本帅考虑一下。”

皇甫惟明长叹一声,也有些动摇了。

他摆了摆手,众将鱼贯而出,只剩下皇甫惟明一人在军帐内沉思。

事实上,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战略意图,已经被方有德完全看透,就好像一个人不穿衣服在阳光下晒着一样。

战略意图被人勘破,也就意味着对手可以有针对性的布防,一点也不忌惮派兵去河北兴风作浪。

因为方有德确信,皇甫惟明麾下兵马虽然多,却不敢将兵力分散,这些人,是为攻取洛阳做准备的。

而皇甫惟明原本的计划,就是先攻下洛阳,让荣王李琬在此称帝。然后并不着急进入关中,而是分兵掠地。到时候叛军的“大义”,比现在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基本上就是去接管城池的!

只可惜,要实现这一切,有個前提,就是拿下洛阳,并守住!

做不到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

皇甫惟明此刻面临的问题在于,他带兵攻洛阳,则补给线和粮仓就要被人疯狂偷袭。到时候很有可能在围攻洛阳的时候,进不能攻取,退又没法安然回邺城。

那么现在是来一把大的,还是巩固已有成果,先“建国”再说呢?

皇甫惟明陷入了沉思,他也觉得侯希逸的建议,确实是肺腑之言。

河北叛军之中,派系林立,物以类聚。不同类的人,想法也完全不同。

侯希逸是跟他完全一条心的,都是想着扶持皇子上位,改朝不换代。因此侯希逸这封信,完全是站在共同利益的角度上说的,不全是私心。

而河北叛军中有些人的想法,却只是割据河北,裂土封王。他们对打到长安并没什么兴趣。

而且这些人的数量,还不在少数。

皇甫惟明一时间陷入两难之中,如果建都邺城,虽然可以稳固河北基本盘,但是也会给官军充足的调兵时间。一旦西北各镇抵达洛阳,这仗也不必打了!

“是打还是停?”

皇甫惟明用手指敲击着桌案,一时间难以抉择。

……

井陉关,又叫“土门关”,是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

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简单说,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而这些“陉”,其实是太行山在地质运动中产生的狭窄断裂带。

通过这些断裂带,太行山两端的人可以穿过陡峭挺拔,蜿蜒不绝的太行山山脉。

因此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格局。

井陉东面,便是河北重镇真定。这里是河北腹地,占据真定,北可以攻幽燕、南可以攻赵、冀,乃是河北最软的软肋。

真定地形并不险要,全靠井陉关封住太行山出口。若无这道关隘,河北东面会有一道无比狭长的“伤口”,官军可以从这里一路向东推进,最后把叛军直接冲下海!

一句话,兵家必争之地!

这天一大早,坐镇井陉故关的蔡希德,没有等来史思明的援兵,也没有等来皇甫惟明的调令,反而是等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看着面前其貌不扬,身材并不高大的录事参军封常清,蔡希德冷着脸说道:“你们方节帅确实能征善战,但某与他并没有什么好谈的,来人啊,送客。”

蔡希德压根就不想听封常清说什么。当然了,他如今这状况,自然也不会斩来使给自己断后路。

“蔡将军祸事将近了,都不关心我家节帅有什么金玉良言么?

蔡将军心中想什么,在下心里清楚,但还请看过这些再说。”

封常清对蔡希德抱拳说道,随即将手中的几份书信,交给了蔡希德的亲兵。

然后在一旁安安静静的等待着。

果不其然,蔡希德的身段并没有嘴巴那么硬,他最终还是接过信件,当着封常清的面一目十行的看完,看完一份又一份。

等他全部看完这些信件,额头上早已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拿着书信的手,都在忍不住颤抖。

“事关重大,蔡将军可以慢慢的想,我家节帅并不着急。

但是我们可以等,时局却不会等。信上承诺的那些,仅是此时有效,待局势变化,条件也会不同,这便是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还望蔡将军好生思量才是。”

封常清慢悠悠的说道,那样子看着一点也不着急。

蔡希德沉默了,似有意动,却没有说什么。

看到他不说话,封常清压低声音说道:“如今朝廷正是需要一个榜样,以鼓舞军心。蔡将军若是可以放开井陉关,让河东军攻打真定。我家节帅,保举蔡将军为节度使。朝廷为了平叛,正在各地设立节度使,职位很多,蔡将军甚至还可以挑一挑!”

“当真?”

蔡希德一脸惊讶,脱口而出问道。

话说出口才发觉失态,他轻咳一声掩盖自己的尴尬问道:“这些为何不写在书信中?”

“蔡将军,我家节帅打算替您向朝廷辩解,说您是义士,一直潜伏于叛军之中,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给他们沉重一击。这些事情,怎么能写于书信,落人口实?”

封常清一脸理直气壮的反驳道。

蔡希德想了想,发现确实是这样。此等私密,怎么能白纸黑字写出来呢?

大家非亲非故的,万一蔡希德把信交给皇甫惟明,而后者又四处宣扬方重勇图谋不轨怎么办?

想了又想,蔡希德对封常清说道:“这样吧,寿阳县以北数十里,有山名为方山,山下有北川河。方节帅若是有诚意,那就五日之后方山脚下,北川河畔见。若是没有诚意就算了,某只当你今日没有来过。”

蔡希德面色肃然,不像是在说笑。

封常清在心中大骂这位叛军主将太过矫情,但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说道:“这件事,某不能做主,要回去请示方节帅才行。”

“不必,你回去告知便是,不必再来井陉关了。”

蔡希德转过身去,抬起手示意送客。

封常清无奈,只好独自走出城关。回头望去,城楼后面的山道崎岖蜿蜒,高低起伏,一看就不好对付。

“节帅进取之心,不问可知啊。”

封常清轻叹一声,自言自语道。

离蛟龙出海,只差一口气了!一旦冲破井陉关,大军直插河北腹地。这场叛乱在一年之内便可以平息!

甚至不排除一路直捣幽州,来个黑虎掏心,直接结束战争!

越是这个节骨眼,封常清就越是想替蔡希德做决定,希望对方不要看不清大势。

他急得恨不得跳脚。

待封常清走后,蔡希德也没有闲着,他让亲兵去了一趟近在咫尺的土门关,让部将张孝忠前来井陉故关,与他商议大事。

张孝忠不疑有他,独自来到井陉故关。蔡希德带着他在井陉周边的大山上散步,闲谈之间,将封常清送来的几封信交给张孝忠查看。

“将军,孙孝哲若是回去告状,只怕局面对将军极为不利。”

张孝忠想都没想,便十分笃定的说道。

“你说的我又何尝不知。史思明必定会向皇甫大帅告状,说我故意战败,跟官军暗通款曲。

就算我能自证清白,但此前大败,是洗脱不干净的。一个无能的主将,不配镇守井陉关。史思明若是背后使坏,某被投闲置散,是必然的。”

蔡希德长叹一声。

什么叫英雄气短,这便是英雄气短!

“你是我的亲信,我被调走,你也很难落到好。三日之后,我打算前往方山和方国忠谈一谈条件。

倘若中计不能返回井陉,伱便主持大局吧。”

蔡希德拍了拍张孝忠的肩膀说道,眺望远处太行山脉,只觉得江山如画,波澜壮阔!

“末将……唉!”

张孝忠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如他们这样的河北本地派,其实对攻打长安,扶持皇子登基并无太大兴趣。最大的念想,也不过是割据河北而已。

“蔡将军,其实方国忠的建议,未尝不能一试。”

张孝忠压低声音说道。

“噢?此话怎讲?”

蔡希德顿时来了兴趣。

“河北叛乱,将来若是平定,肯定要任用熟悉本地民情之人。将军率先投诚,将来朝廷弹压河北,必会首选将军这样的人。

这难道不比跟着皇甫惟明有前途?”

张孝忠是个实诚人,一句话就点出了蔡希德心中的幻想。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