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实录 > 第143章 皇帝视角

第143章 皇帝视角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实录!

相对于百姓而言,百官更接近皇帝,更了解朝廷发生的事情,自然也更能理解皇帝思考事情的方向。即便景泰皇帝很特别,仍然能从大方向上判断,因为一个人的思考习惯是有迹可循的。

这个皇帝就是不喜欢正统朝得势的旧臣,一个都不喜欢,哪怕是已经跑到南京养老去了也不行,只要再次出现在景泰朝的视野里就会被扒拉出来之前干过的糗事。

这个年代没有什么“终身责任制”一说,用得着说吗?当然就是终身的责任,还能跑得了你?洪武大帝在位时就不知道掀了多少人的旧账,那都是一套一套的,何况王骥这种正统朝旧臣屁股上的黄白之物本来就糊了三重裤衩隔两丈远都能闻着味的。

当然对于景泰朝这位皇帝陛下近乎特立独行的作派早有旧勋戚们不满,只不过景泰朝战绩太过辉煌,没人敢轻易去拔这条恶龙的胡须罢了。

每次一有人反对革新变法的都会遭到无情的打击,从精神上到肉体上,不留一丝情面。老一套,谁敢在朝堂上搬出祖制说事情皇帝朱祁钰心情好的时候还辩两句,指出时代变化应对策略也应该要变化。

比如说北面的局势就与洪武时的布局大不一样,总督、提督守备、镇守太监这些个职务都是因为时势变化而后增添的。

谁要不知死活再往下胡搅蛮缠下去就会被皇帝陛下质疑是“建文一党”要安排“重用”了!

安排重用建文一党?你丫想多了吧?

皇帝开口发音建文一党时你确定听的是“一党”而不是“逆党”吗?再说了,建文一党在景泰一朝能有什么用重,安排你去凤阳郡王府当差你敢去吗?你肯去吗?还是老老实实闭嘴安心守好本分为妙。

也有人或者是真的怀念又或者别有用心,前两年还有人刷存在感不知死活的去给燕王殿下御兄朱祁镇送了三节两寿礼,说是什么旧主难忘……那个是谁来着…忘了。算了,本也不重要,忘记了也没所谓,反正人到东番(台湾在明朝初叶时的称呼)种甘蔗去了,这辈子怕是没什么机会回大明本土了。

但是,不敢掀皇帝逆鳞不代表不敢恶心皇帝,当年朱元璋那个老杀才不也被臣下恶心过吗?哼哼~

“启禀陛下,臣听到传闻称陛下日于朝堂上唱了首‘前世不修,生在九洲’的歌赋,不知可有此事?”

“嗯,这你们也知道了?确实有那么一首歌,不过一时有感而发。”朱祁钰承认的干脆,毫无拖泥带水:“可惜没有发挥好,唱出来的声调既没有韵律又少了些与歌词相符的沧桑感……见笑了,见笑了哈!”

朱祁钰答的爽快,还满脸不在乎的倾了倾身体似乎是对着当差的张永说的:“瞧瞧笑的多贱呀!”

“是是,…是……”…咋的,皇爷刚才说的是贱笑?!

那个,皇爷问这话我是该笑还是该笑呐?才习惯性答是的张永立刻愣住了,反应过来后只能讪讪笑下,再不敢接话。

“陛下身为大明天子,怎能以此为歌?”身为皇帝公然在大殿上唱前世不修才投胎到九洲大地上的,这叫什么事?这是想说大明朝有多差吗?

“啊…不妥是吧?”在皇帝这个工作岗位上待了这么些年,这点应对经验还是有的。

朱祁钰没当回事,回了一句道:“那往后就不唱了,……往后改改词,诸卿以为改成 ‘前世修行不够’是否更为合适?”

“前世…修行……陛下,这跟前世修行没有关系。”皇帝装傻充愣的时候最惹人上火,这种火是恨不得冲进后宫见人就射上一通,整整射足九九…归一才能消掉火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歌大谬,理当禁绝,不知何人作词如此污蔑我大明盛世,臣愿请旨诛其族。”

“臣附议。我大明景泰中兴,天下太平,人民安定,四夷来朝,岂有‘前世不修’之理?”

“臣附议。”

“臣等附议……”

“行了行了,装什么装。”朱祁钰摆摆手很不满意朝堂里整日歌功颂德的行为。

“朕知道有人觉得大明朝今时今日已经远胜往昔了,就是太祖高皇帝鼎盛时期也不过是蓝玉领军破捕鱼儿海蒙元残部而已。如今我朝不过是一任都督佥事领一偏师弱旅就扫荡漠北,草原再无敌手还能屯兵牧马为中原所用。”

大明朝初期洪武帝作为正经拿刀把子出身的僧侣是个讲究人,数次安排大将率军攻击北元残部,一直把人撵着沿数百年前匈奴足迹又走了一遭。这已经是大明当时国力的极限了,再后来年龄大了的朱元璋更多心思用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传承上,没能乘胜追击也给了瓦剌坐大反攻大明的机会。

“之前朕要胡太师屯军塞北时朝廷还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说什么塞北自古就是游牧民族放牧马放羊地,我堂堂中国怎么能干那么些勾当。再看看如今不过是有人在塞北耕种稍稍获得了成功就有人开始沾沾自喜了,说是北地也可耕种能够为我大明子民所用。”北地本来就可以耕种,只是日照时间短等原因在更适应玉米这类农作物生长。

“不要轻易满足,不要沾沾自喜。我们今日的成果不是我景泰朝廷给的,是我们大明万千子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塞北筑城调动了大量官军,因为不用发放固定的银饷又有塞外大量肉食补充,官军筑城的效率还是比较高,也没有引起什么怨言,建造多起新城的效果难免让人有些迷失了自我。

其中在先秦时赵武灵王设置云中郡的附近建立的归化城、绥远城经过胡濙督造已经修成了不亚于中原地区中等府城的大型即可屯军又可牧民的重镇。按照朝廷初步设想将归化、绥远两城连接之后更是能成为一个能够跟北京城一较高下的大城池。

“要知晓,景泰中兴只是表象,并不那么真实的。为什么能称得上中兴?怎么就中兴了?”朱祁钰轻叩御案问道:“不是我景泰朝有多么好,而是我大明一直以来就不够好。”

朱祁钰一句话把自己的祖宗四代都给骂了个遍,连带着把六朝臣子也都鄙视了个遍。

“景泰朝真的做得很好吗?不是的,所谓的进步巨大其实只是因为起点太低了而已。身为朝廷官员有什么资格沾沾自喜?有什么脸得意洋洋?”可不是起点低吗,原本山川河泽不让百姓随意进入打猎捕渔,如今景泰朝有条件的做出开放之后短期内部分人家的餐桌上多了点荤腥居然也成了当地官府标榜盛世的理由。

“让老百姓头上有瓦,缸里有粮,榻上有被,吃得饱、穿得暖不是应该的吗?这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某些干部啊…官吏啊,整日里觉得自己为治下百姓做了多少事,为朝廷做了多少事情,总觉得自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看人都是用鼻孔的。对于朝廷命令将问案、征税的权利分出去很是不甘,坚持要抓在自己手里,搞什么一把手一把抓。”

封建王朝的官、吏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天然的压迫感,人数不多管得事情不少。一个小小的县衙实际从农桑到人事、税赋、刑名等等杂七杂八的事情要有一、两百件,从年头忙到年尾也不见得有停歇。正经在编的官吏就那么几个名额,哪里忙得过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师爷、白役这些人存在的原因了。

“一把手一手抓,哼哼,这是什么思想,官本位思想!这是旧官僚作派。一心只想着自己当这个官不容易,要威风,要光宗耀祖。拿自己当什么了?朕知道你们考个功名不容易,选个官更不容易,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官吏的俸禄,这景泰一朝可有罚过诸位俸禄?”

朱祁钰对于朱元璋那一套动不动就对官员罚俸的作派相当不感冒,官员做错事情了该罚当罚,可是就那么点少到可怜的俸禄还动不动罚半年、一年的,人家吃什么?

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进了学,考了个功名当了官,说不上是为了活成人上人也绝对不是来吃苦受罪的。朱祁钰以各种名头加给官员的贴补钱粮对于原本的清水衙门而言相当于俸禄翻了五、六倍,就算是堂堂正二品的尚书衔那也是翻了三倍有余的。就这,还是因为户部一直卡着说贴补太多了朝廷扛不住,否则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再翻个个。

“都说是百姓的父母官,可朕看你们就快当成人民公仆了!每日奏报除了皇帝陛下万寿无疆就只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这是朕要看的吗?一个个都拿这些糊弄朕呢?”

要说河清海晏仅从字面上理解倒也不错,景泰朝廷拨付牛、骡修建西北河渠时朱祁钰突发奇想,下令在黄河两侧寻找适宜分水的地段要将河水引向北方。

虽然只是派出专人考察当中,但是考察人员的布置使得黄河两岸禁耕牧的命令得到了有效实施。黄河两岸大量内迁,重要堤段沿海十里不得耕牧,其他堤段五里严禁耕牧。大量树、草被刻意种植以期达到护堤作用。

朝堂上官员都知道皇帝这会是却是在骂人,骂地方官员擅权,骂官员只会欺下瞒上报喜不报忧,更骂一些官吏在当地作威作福当土皇帝。

醒掌天下权,醉握美人膝。这是千百年来所有正常男人的欲望,即便是在封建礼教思想荼毒的大明景泰王朝也不例外。大不了是除皇帝陛下之外能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站皇帝一般的人物。

想权想钱想女人,久而不得会有魔症。而这一切都会因为自己手头上有了点权利而实现,一切的一切都会轻易摆在自己面前。这个时候再想想十余载寒窗受过太多苦与累,做了一方县令难道就是为了能够为人民服务吗?

可不就是为了能够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不然这个破官谁爱干谁干去,咱自个在家干女儿…照顾干女儿不比这来得令人愉悦?拿着那么点可怜的俸禄看着贱民商贾养一堆干女儿在家里变着法的孝敬自己?那哪能受得了这个气。

“朕知道百官不易,知道吏员日子不好过,所以朝廷这些年增派人手,加薪傣,不就是为了减轻官吏工作量吗?之前有人上奏要在天下各衙门推行结案率,要量化考核,朕就没同意。”

“量化考核,怎么个量化法?贼人作奸犯科还分你这个县、那个府的本年考核指标够不够吗?荒唐!若不是朕念及建言者只是思虑不周本无异心,非诛其九族不可。”

后世遭人诟病又被广泛宣传考核官吏成效显着的方式之一就是对官府业务进行量化考核,法司一年立了多少案,经过法司的努力和解了多少,判了多少、执行了多少……

更荒唐的就是对执法队伍的考核了,为了避免立案多了不能够及时结案,不知道多少案件被强行给摁了下去。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底下的怨气越积越多,各种对律法、对朝廷的不信任被积压成恨。

而执法者也苦,就算黄大仙附体逢案必结又能怎么样,你的辖区里这么多案件只能证明你辖区治安不好呀!那还是你们这些执法者有问题,先进?评优?只扣绩效还给你们保留几个升职、加薪名额就一边偷乐去吧!

经过这么一折腾,越做越错,自然就没人肯再干实事了。

做点表面光鲜的文章显得一团和气虽然不一定能得到上官常识因此获得升赏机会,但至少不用整日忙碌了呀!空出来更多的时间陪陪家里人也好,出去搞搞第三场业也罢,总比自己累出一肚子怨气强。

百姓有诉求,能不记录就不记录,非要记录就强压着一方和解掉好了。只要双方在和解文书上签字画押了,那就不是我官府的责任了,莫说上官考核下来揪不出我半点错处,就是把整个都察院都搬过来又能怎样?

至于百姓心中的怨气……又不是咱的天下,咱一介小吏能管着自己一家吃饱穿暖才是正经事。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天下间小吏的基本追求,连自己家温保都解决不了,又面临具大诱惑时,是个人都难免会铤而走险,又或者说是另一种谋生方式吧!

就算是背朝黄土面朝天勤勤恳恳一辈子什么歪心思都没有,不也还有全家老小被饿死的嘛,违律犯禁不也就是一死,至于还有机会搏一搏。

“朕听到有一些传闻,说是官员如果在同乡、同年间不能够相互帮衬就会被同僚所不耻。不耻什么?怎么个不耻的?”

“想要做个好官可不就是秉承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吗,要这么说这官员之间还一定要有点金钱上的往来馈赠才是好官了?”历史上有过官员因为对同乡薄情而被官吏圈子排斥的情况,这其中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吧!

“有空琢磨朕这五音不全的调子合不合适在金銮大殿里唱,不如多花点心思想想怎么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康乐,这朝廷收上来的税赋也多了。这收的税多了,给文武百官的贴补也多一些不是?”

凡人不是仙,哪能没杂念。朝廷不能按照偏执狂的工作热情要求官吏,否则不是把人逼疯了就是把人逼反了。

大明朝廷虽然不存在公务员辞职下海的问题,但在本就识字率不高的情况下,好不容易选出来的读书人如果不能做官为吏给老百姓办事情, 难道再去找一群连礼仪廉耻都没学过的人来当官,那些人更不可能为人民办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