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六零之带着村民奔富裕 > 第8章 借住

第8章 借住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六零之带着村民奔富裕!

边月冰出来一看,两人是认识的。

卢俊是去年来这里插队,就借住在对面一家农户家里。

“小卢有啥子事就说嘛。”边月冰坐在屋檐下问卢俊。

因为刘晓玲在帮边月冰揩干头发,这时候自然不能距离人家小伙子太近。

卢俊再一次讲述了来意。

“边阿姨,我是来求您件事。”

原来,他的妹妹今年高中毕业,家里面准备让她也下乡插队。

卢俊见刘家坝民风淳朴,便向家里建议把妹妹也送到这里,他这是为她妹妹提前联系住处。

边月冰对于卢俊有所了解,因为他们要一起下地劳动。这个卢俊,待人有礼貌,说话言语之间都很尊重他们这些农村人,肯吃苦,想来家风不错。

不过这是要安排一个陌生人来住在一起,还不知道何时离开,边月冰也不知道该答应还是不答应。

刘晓玲知道将来随着“老三届”、后二届等知青下乡会越来越多。按自家住宿条件,在集体安置住宿的知青点设立前,安排知青住进来是必然的。上午卢俊的表现让她对这人的家庭有了好感,觉得与其今后安排个不知轻重或者难处的,不如同意卢俊妹妹的借住。

想到这里,刘晓玲便低头轻声告诉边月冰道:“答应他。”

边月冰有些奇怪大女子为什么要自己答应,以为刘晓玲知道啥子,就点了点头答应了。

卢俊也没想到事情会这样顺利。插队的这些城镇青年相互是走动的,知道他们这些人能和农户之间和谐相处的并不多,农户实际上也并不愿意接收他们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这其中除了生活习惯还有口味不同等等问题。

还是赶紧到镇上去给父亲打电话,写信怕是来不及,妹妹插队的事必须马上办了。

卢俊也不是空手来的,从手提的口袋拿出两把挂面留下才离开。

夏天黑得暗。燃着一根粗大的蚊香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然后晓军被赶去睡觉,边月冰跟刘晓玲继续坐在院坝聊天。

边月冰不明白大女子为什么要答应卢俊的妹妹来借宿。

“为啥答应他妹妹住进来?”

“妈,我想今后来的知青肯定会越来越多,不如答应卢俊这样家教好的,省得今后来个扯皮撩筋的那才麻烦。”

边月冰一想,大女子说的确实有点道理。

“妈,你看外公外婆那边要不要也送点粮食过去?”

“明天去请假,后天我就去送。你帮我准备各40斤的两袋米。”

“你拿得动?”

“上了街就坐车,下车又走不了多远。得行!”上次送粮食回娘家也有段时间了,边月冰也不知道自己娘家情况如何,现在提起来还有点心急。

这两天下地的时候,常听人说隔壁哪个村都有人回乡了,担心幺弟要是也被裁回老家那一家人怎么办。

弟媳妇那个妈她还是有些了解的,本质上也是嫌贫爱富的那起。幺弟真要是重回农村,弟媳妇留在厂里面的话,说不准这个家都要被那个丈母娘拆散咯。

“不行,我现在就去请假,你在屋头把粮食准备好。”

边月冰说走就走,拿了把手电筒就出门找生产小队长。

等边月冰回到家,看着旁边条凳上摆放的两包大米,突然觉得那两个口袋白得有些刺眼。

“你拿的口袋出来?”

“嗯,麻袋太大。”

刘晓玲没有找到合适的口袋,就在空间里抓了两个面粉袋子。

“要不外面再套个麻袋,反正两个口袋也不好拿。”

把两个面袋放进麻袋里,边月冰把口子系紧,手一提就朝肩上放,想试下重量。谁知道手上重量感觉不对,好像没得八十斤,差得有点多。

“大女子,再装点。”

拆开口袋让刘晓玲再装。

两个面口袋装满了,放进麻袋一试,边月冰还是感到轻。

虽说面粉袋子没装满要留一截捆绳子,也不会感觉上差那么多。

“倒出来,倒出来。直接装麻袋。”

麻袋装好了,留了一截捆绳子,也应该有180斤左右了,边月冰才感觉有些分量,要使点劲才行。

这下她才明白,自己力气居然这么大。

嗯,边月冰看了看自己的手和地上那个大麻袋,很是满意。

“刚才我已经请了假,明天早上回去。”边月冰一边说一边把两个空的面粉袋子又装进麻袋。

这面口袋拿来做背心、汗衫跟内裤都很好嘛,挺软和的。

晚上,刘晓玲梳理十一妹关于卢俊的记忆。

十一妹对卢俊的印象也不是没有,但是极不熟悉。没有饭馆的相遇更没有和他妹妹相见的经历,记忆在这里已经出现了不一致。

不一致就不一致吧,那有啥子办法。

进空间又收了一波粮食水果,这才睡了。

早上天还未亮,边月冰就扛着大麻袋去了镇上赶车。时间是早了点,主要是怕村民看见自己扛的麻袋,还不晓得要怎么猜测跟议论。

边月冰的老家就在同县的另外一个镇上白马村,公共汽车到站后也走不了多远。

刘晓玲吼不住要出去玩耍的晓军,也跟着出了门。她想趁上午凉快去对面找人玩玩,这一天到晚呆在家里,也实在有些无聊。

要说关系好,自然是吴红英。但是吴红英的老妈实在有些懒,空话又多,经常找理由不下地出工。好赖还有个工人老公能够依靠,不怕少挣点工分。

刘晓玲不想看到吴红英的妈,直接去了刘英的家中。

刘英的父亲跟刘仁贵、吴有礼在红光厂当工人。因为这个原因,村里其他的娃儿跟她们三个隐隐有些隔阂。不仅仅是孩子之间,就是大人之间也是这样。不过都是竹根亲,大家在面子上都过得去。

来到刘英家门口,看着跟周围格格不入的小院,刘晓玲也理解同村其他村民的想法。

刘家坝只有三家是完整的瓦房带院子的住宅,无一例外就是他们这“一工一农”的家庭。包括二叔公,也就是公社刘书记的老屋,也只有堂屋上盖得有瓦。其余更多的都是茅草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