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皇兄宋仁宗 > 第四十五章 河东危机

第四十五章 河东危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皇兄宋仁宗!

赵祯看到庸庸碌碌的一帮朝臣,生气地拍案而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天天就知道吵吵,现在前线已经连续打了两场败仗,竟然没有一个能替朕分忧!我也决断一回!这事就这么定了!以后要用事实说话,谁能打谁就上,谁能打谁有官位!此事不容置疑!”

说完,赵祯甩开袖子,转头就准备回了。

一帮猪队友!

“官家,当下是攻是守?现元气大伤,臣以为当以守为主。”田况追问道。

“陕西诸路严边备、毋辄入贼界,贼至则御之!”

“是!”群臣退下。

这两战宋军出动了不少精锐军官,大量核心军官战死。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些军人的伤亡,让北宋军官层一度出现了断层。

应该承认,好水川的兵败,与北宋王朝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

自真宗朝以来,形成了一套集议制度,至仁宗朝已成为定制。

凡要出台决策,朝廷一般都会召集官员集议。

参与集议的官员,主要是与议题有关的行政官、御史官和侍从官、宰执团队。

比如集议的议题是经济问题,三司一般都要参加;如果是礼仪问题,太常礼院不能不参加;如果是军国大事,宰执当然要参加;御史台具有司法审查职能,侍从官乃是皇帝顾问,所以他们通常会参加各种议题的集议。

集议作为一项决策机制,有点像是现在的民主集中制,优点是集思广益,避免君主与权臣独断,减少拍脑袋决策;但也有坏处,即可能会出现扯皮的现象,或者是议而不决。

特别是战时状态下,持不同意见的大臣相互扯皮,很可能就会贻误战机。

比如对西夏是守是攻,都来来回回讨论了很长时间。

当朝廷定下攻策之后,居然还允许主守的范仲淹讨价还价。

赵祯优柔寡断的性格,也加剧了集议的议而不决。战争时需要杀伐决断的,整个朝廷特别是赵祯如此举棋不定,焉能不败?

难怪乾隆曾评价说:“如宋庸主,遇事辄令廷臣聚议,众论纷纷,迄无定见,征调纷烦,缓不济急,南朝集议既成,北兵已可渡河,其何以握胜算而奏鸿捷?”

不过,赵祯刚才也是硬气了一回,可能是赵允初附体!

主帅夏竦也被免去职务,退出了西北前线。

宋廷正式分陕西为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和鄜延路。

除了韩琦和范仲淹之外,王沿知渭州,庞籍知延州,分领四路军事,对沿边投入更多的资源。

韩范二人依旧承担边防大任。

不过,韩琦这一阵子缓不过劲来,把日常的大事小情都准备交给自己的助手赵允初。

得知赵祯对自己的任命,赵允初心里乐开了花,终于可以躬身入局了!

关键时候还是自己人靠得住啊!

不过,任命下来的时候,赵允初正带着刘宜孙、武英等人在河东路,又见了几位当时的大佬。

其中一名文官,叫文彦博。一名武官,叫张岊。

赵允初突然觉得这大宋朝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怎么关键时候这么拉胯呢!

就说这文彦博吧。

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

特别是在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

前不久三川口之战后,刘平及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兵败被俘。而临阵脱逃的黄德和趁机诬告刘平投降西夏,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使他附和己说证实刘平投敌。

刘平一家两百多人因此而被捆绑入狱。仁宗命文彦博在河中府设法庭进行审理。

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因此而被正法。

此时的文彦博,以直史馆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正在继承父亲的遗志——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打胜仗,运粮草,也要先修路。

麟州运粮饷的路曲折遥远,而银城河外有唐朝时运粮的旧道,被废弃没有疏理。

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在任转运使时,曾考虑修复这条旧道,但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

文彦博继承他父亲的志愿,修复了旧道,并由此而储备了大量粮饷。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三川口、好水川之败,其中一点就是后勤供给不给力。

再说这个张岊,有胆略,善骑射,也是一等一的汉子。

赵允初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的牌,自己的堂兄会打了个稀巴烂?

赵允初正在河东路的府州胡思乱想时,李元昊也跟着打来了。

赵允初狠狠骂道,这孙子,一点都不让消停!

这一点,由于历史没有学太好,赵允初还真不知道,他以为大宋和西夏再次交手应该是一年后的定川寨了。

没想到这好水川之战后,李元昊也没闲着。

李元昊在陕西连胜两场,但战略规划却始终没有进展。

他也不气馁,马上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河东。

河东一带的丰州、府州、麟州与党项领地靠近,自大宋建立以来没少发生纠纷。

如今西夏兵威大振,也是到了新仇旧恨一起算的时候了。正巧当时主管麟府二州军事的主将康德舆是个废物点心。河东番族首领乜罗不服于他,举族投降李元昊,当起了带路党。

“郡王,现如今河东局势极为被动。请郡王速回秦州领命吧。”河东路转运使的文彦博劝谏道。

“宽夫(文彦博的字),三川口之战,我在附近;好水川之战,我在现场;现在,我也不怕。我倒是看看,这李元昊到底是神还是人!”

“李元昊的这次出兵可能也超过了十万兵力,在乜罗的指引下,原本河东的复杂地形再难阻挡夏军。如今,麟州已经被西夏军围困。府州、丰州也将遭到围攻,恐怕又是一场恶战。”

“麟州能守得住吗?”

“可以。臣先前疏通了道路,运送了大量粮食至麟州。统军王凯乃是我朝初年平蜀大将王全斌的曾孙,他的所部军队也向来以军纪严明着称,挡住夏军攻势不能问题。”

“现在被围有多少天了?”

“快一个月了。”

赵允初有点放心不下:“城中水源可够?”

“可能不太充足。李元昊也是原本得到谍报,认为城中缺少水源,故围困麟州。但麟州知州苗继宣是个聪明人,昨日来了一个空城计,李元昊应该不日退兵。”

“空城计?什么空城计?打开门来,让李元昊进来?”

“当然不是。李元昊可不是司马懿。苗知州把水泥涂在城墙上假装防备火攻,误导李元昊。这样,西夏军一看城中如此不珍惜水资源,那就是间谍提供了假情报,便会引军撤围了。”

“如此可行?”赵允初很疑惑,这个苗知州看来也是个人才啊!背水一战都准备好了。

“可行。请郡王放心,我对李元昊这只秃鹰还是了解的。不出二日,他必退军。”

“报!”堂外走进一士兵。

“何事?”

“回将军,内侍宋永成来河东传旨,输送物资,不料走到麟州城下遇到了夏军。康德舆派了张岊带着五十名骑兵护送而去,又让王凯带着六千人前往增援。”

“王凯?增援?西夏兵撤围麟州了?”文彦博突然站了起来,惊喜地问道。

“撤了。今日午时撤的。”

“宽夫好算计!你让李元昊撤兵就撤兵啊!”赵允初不失时机地送上了马屁。

“郡王这话折煞彦博,愧不敢当。有郡王在此坐镇,他李元昊肯定是败走河东!”文彦博的回话,让赵允初感到暖暖的。

这说话的艺术真是妙啊!

“西夏军有多少人?”

“大约三万。”

“张岊加上王凯总计多少兵力?”

“差不多六千吧。”

“六千?六千打三万?看来又是夏军引诱伏击的老打法了。我大宋军能成?”赵允初倒吸了一口凉气,没有底气地问着文彦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