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本性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逃不过的守候!
“情”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形声字,忄为形,青为声。本义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
而“青”呢?形声字,表示颜色的丹(后演变为月)为形,声为声?本义为蓝色或深绿色。《荀子》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情”的释义有四个:
第一:感情,情绪。《荀子》中有:“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爱情。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惟将旧物表深情。”;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有:“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三:实情,情况,情态。《论语》中有:“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第四:志向,意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君既为官吏,守节情不移。”。
“情”这个东西是遍布在这个宇宙空间所有各个角落的,是在这个时空浸润的感觉。亲情,友情,爱情,喜欢,不喜欢,爱干,爱干,不爱干,这些都是情,所以,我们就像泡在情中一样。人就是情欲满身的,无可厚非。
而要在情中沉浮,就是要接受一种规律,什么规律呢?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两极之间的转换,就像我们所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有喜必然会有哭,喜极而泣吗,有乐必然会有悲,乐极生悲吗。
所以,人得禁得住这样的折腾,而且今世的爱恨情仇会带到下一世,什么时候了结了,什么时候才算完,这就是因果轮回呀,你信吗?
那么怎么了结呢?就是以德报怨呐!就是无论对方对你有多不好,恶语伤你也好,还是行为上对你拳打脚踢也好,如果你不以牙还牙,都能一笑而过,然后依旧为对方考虑,对他好,这样就可以冰释前嫌,以自己的慈柔,忍耐了结了原来的怨,如果以后的岁月不会再见了,那就是还清了这份业债。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都是缘,缘分孽缘和善缘,孽缘是你欠他的,你得还,这也是来渡你的。善缘是他欠你的,他得还,他是来帮你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若不相欠,怎会相见?是的,细想想,真是这样的。本分的还清债比再欠债要合算的多,忍着点,小不忍则乱大谋吗,是不是这样?
情这个东西,经历了以后才会让人体会到:太折磨人了。情越重,折磨得越厉害,但人大多跳不出这个情,因为都泡在其中吗,所以说人苦,是那颗心总是在情中放不下受煎熬才感觉苦。
人是群居动物,始终在寻找同伴,更会期待遇到灵魂的伴侣,但情到深处人孤独啊!所以用情太深的人注定孤独,还是把情看淡点儿,再淡点儿,即便孤独也会很轻松。不必为情所缠,所累,所磨。
人生如果认定是一场修行的话,那么修行的人更是要慢慢的放下情,才可以出慈悲,那是没有分别心的一视同仁,是对众生都好的状态。“情”虽青,象征着欣欣向荣,但有心哪,有执着的心,就会有偏,去掉心,就只剩青了,所以,修去的是执着的心,是不是这样?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还是依道而行,才能得到上天的护佑。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不断地修为自己,依照本心,初心,讲真话,做真事,做真人,讲善良,做有德之人,讲忍耐,宽容厚待别人。
请相信,天地宇宙都会照拂这样的人的,因为如果真的做到了,那灵魂就脱离了人的境界,不会被情所困,所缠,所磨,所累了,是灵魂的提升,人在世间走这一遭不就是为了这个嘛?我们可否试试?与君共勉!
“要”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会意字,篆文的“要”像一个人双手叉腰的样子。本义指身躯的中部,就是人的腰部,此义后写作腰。
“要”有三个读音,分别是:yao,一声,三声,四声。
我们单说说“要(四声)”的释义:
第一:需求,需要。吕不韦《吕氏春秋》中有:“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白居易的《新乐府》中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第二:重要,主要。杜甫的《潼关吏》中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方苞的《狱中杂记》中有:“增减要语。”。
第三:关键,要领。《荀子》中有:“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韩愈的《进学解》中有:“记事者必提其要。”。
第四:概括,总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第五:索取。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有:“足下前要仆文章古书。”。
在孩童时期,想要什么东西,得不到的时候,会哭闹,意思是告诉大人,我想要它,在用哭表达这种想要但没有得到的那种状态,一旦满足他,哭闹声立即停止,是不是这样?也就是说,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很舒服了,就不再哭闹了。
感觉这个“要”很像欲望的代名词,要的第一个释义就是需要,那么需要也分为必要和非必要,必要的,让我想起一个词叫:刚需,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时,比如得有房子住,得有水,有电,有生活的必需品,这叫刚需,就像现在疫情,被封控在家里,不强调生活,生存就行。
要,也是一种选择,就像人要修行,那么就会吸引很多修行的人到身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而人如果选择当魔,为所欲为,那么神佛都没有办法,只能顺其自然,任其背道而驰,然后,在今世或在以后世承担他给别人制造痛苦时别人承受的痛苦,一点都不会少。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想当官,要的是什么呢?权利,有了权,就有了钱,还有名,有了名利,俊男美女就会趋之若鹜,任其挑选,可以让自己随意挥洒情,享受情带来的快乐,滥情于心。
人世间对于名利情的追逐,让人乐不思蜀,离道越来越远,所以,有句古话叫做:一世为官,九世为牛。为什么呢?在当官的时候,不为民,只为一己私利的时候,就辜负了百姓的这份信任,就欠了人民的。
欠了就得还哪,怎么还?当牛做马,为人所用,一世还不清,就得下一世接着还,这里所说的九世的“九”字,感觉是代表多的意思,因为九字代表的数字最大,姑且可以这么理解吧。
所以,因果轮回一点不虚的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在探讨的人生回路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曾经听曾仕强老先生说过,人生活着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善始善终。细想想,这很不容易达到的。
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能够在满是灰尘的世间走这么一遭,然后不被其染,何其难?生命以善开始,以善结束,才是善始善终。
从出生的婴儿开始那么纯净,千帆侧过,洗尽铅华,又回到婴儿的状态,实属不易,需要的是修炼,修炼自己那颗心,让其金子般纯粹。
这个“要”字,也让我想到了恋爱和婚姻,比如一个男孩很爱这个女孩儿,她要什么就给什么,满足她,但游戏如果总是这么直接就没意思了,所以,接下来的日子,就需要这个男孩儿不只爱这个女孩儿,还得懂她。
因为她不会直接说出她想要的,得让你猜,猜对了,她才欣喜,才觉得你更懂她,才感觉生活不乏味,更有趣,很多时候,男孩儿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认为她想要的东西给与她,但往往是她想要的是香蕉,你却给她苹果,所以,爱一个人,不是自己想当然,得你所要给与的是她需要的才行,这样的爱的行为才算到位,有效。看来,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的美满需要更多的不再只是爱,而是爱和懂都要。是不是这样?
由一个“要”字,引发了这么多感悟,又在天马行空了,思绪时常的这样漫无边际,穿梭于广厦万千,人情世故之中,像清风一样,像是灵魂摆脱了很多观念的束缚,以身和心作为载体,在古往今来游走一样,随意,随性的感觉。很惬意,你可否试试?
“温”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形声字。氵为形,昷为声。本义为水名,温水。温有两个读音:wen,一声,yun,四声。
温(wen,一声)的释义有七个:
第一:不冷不热。王充的《论衡》中有:“近水则寒,近火则温。”。
第二:加热,使温暖。《礼记》中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王充的《论衡》中有:“衣以温肤,食以充腹。”。
第三:平和,温柔。《论语》中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刘向的《管子》中有:“温良宽厚,则民爱之。”。
第四:丰裕,富足。董仲舒的《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中有:“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禄厚。”。
第五:复习。《论语》中有:“温故而知新”。
第六:中医术语。热病。《素问》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第七:姓。
昨天是520,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把这个日子看成了爱的日子,朋友圈,抖音中到处都是爱的表白,爱的喧嚣中让我感到的就是两个字:温暖。因爱而温,因温而暖哪!
温是一种感觉,是身体的各个器官都需要的,比如心,需要温暖,比如肺,需要温润,比如肝,需要温和,比如脾,需要温柔,比如肾,需要温厚。
温是一种守中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守中才可以持久,是接近道的状态。
我们的人生如四季一样,春夏秋冬,童年,少年,青年,老年。每一个时段就像四季一样的表现,童年时像春天的萌芽,勃勃生机,少年时像夏天的成长,火红而热烈。青年 时像秋天的收获,丰满而萧瑟。老年时像冬天的藏匿,行将就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样想来,人和草木没有区别,所以,也就能够理解老子所说的,以万物为刍狗了。
温暖,温和,温柔,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舒服,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很舒服呢?是放松,是全然的放松,无论人的肌肉还是神经,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最舒服。那么神经的放松表现出来的就是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有谁不愿意这样呢?
温其心,安其神,和其气,聚其精。人活着不就是一个精气神吗?如果可以把控自己的情绪,就像水把控温度一样,不冷不热,刚刚可口,那么内心平和,安宁,心安方可元气满满,元气始于肾,肾藏精,心肾相交,人便会精神百倍,进入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期,更需要我们好好修为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他人都温和些,温柔些,温暖些。与君共勉!
“惧”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形声字,忄为形,具为声。它有两个读音:ju,四声,qu,二声。
而“具”呢?是会意字,由廾(gong,三声)和贝省略下部两笔组成。本义为供给,置办。
而“惧”的繁体字写作:惧和愳。而“瞿”呢?是会意兼形声字,由表示惊恐的向左右两边看的?(ju,四声)和表示与鸟有关的隹两部分组成;?兼表声。本义为鹰隼惊视的样子。
“惧”的释义有三个:
第一:恐惧,害怕。《论语》中有:“勇者不惧。”。
第二:担心。《列子》中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第三:警戒,警惕。《论语》中有:“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从“惧”字的原意感觉是由于外界的一种刺激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内心恐慌的情形。就像鹰隼睁大两只眼睛右右看一样,很形象。感觉繁体字还是很能表达字的原始意思的。
今天之所以提到这个字,是感觉由于各地疫情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时间太长,在人们的心里,造成一种情绪就是:恐惧。由恐而惧呀!
而“恐”是七情之一,喜怒忧思悲恐惊啊,这就是情的头儿,头儿也可以理解为绪,所以,叫:情绪。我们曾经分析过,人的神经系统的失常源于情绪的刺激。
那么,人如果产生恐惧,直接有反应的是人体的肾脏,它们是相互对应的,而肾和心相对应,就如同水和火相对应一样,势必引起心肾不交,引起内分泌失调,造成失眠,焦虑,抑郁,是很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产生的这种现象。
人在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以后,只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不知道造成这个现象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种恐惧的情绪才是根本。
我有时候观察婴儿,婴儿出生以后,老是哭闹,当妈妈把他抱在怀里的时候,他就会很安静了。为什么?其实,他哭闹的时候,是一种恐惧,是在寻找安全感。
细想起来,其实人一直在寻找安全感,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
对人很信任,对事很有把控,才会有安全感。相反,如果对人没有信任,对事件没有把控的能力,人就会陷入一种无安全感的境况中。恐惧由此产生。
我在查字典中注意到,“惧”这个字,在论语中有:勇者无惧,是啊,做一个勇敢者,才可以无畏无惧呀!
曾经听过陈奕迅演唱的那首《孤勇者》,歌词很有力量:
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爱你和我那么像,缺口都一样。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你的斑驳与众不同,你的沉默震耳欲聋,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来自于蛮荒,一生不借谁的光,你将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去吗,去啊,以最卑微的梦,战吗,战啊,以最孤高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是啊,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我们每个人可以勇敢的面对现实,就是英雄,请相信,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的曙光肯定会到来,在这致暗的时刻,正是我们修炼自己心性的好机会,抓住它,把恐惧变成勇敢,用自己的初心和对生命的那份忠诚,来迎接每一次历练。
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的每一份经历都会变成日后的一笔笔宝贵的财富,恐惧源于心,让心淡定些,坦然些,勇敢些,让我们做一个孤勇者,多多积累财富吧!
“破”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形声字,石为形,皮为声。本义为石头碎裂。
破的释义有四个:
第一:石头开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有:“石破天惊逗秋雨。”。
第二:破裂,损坏。《荀子》中有:“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第三:打败,攻克。司马迁的《史记》中有:“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第四:残破,破败。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这个字忽然让我想起了周杰伦的一首歌《东风破》,歌词中写道: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一场场分别,让人怅然若失,歌词很美,我常常在听歌时,被歌词所吸引而陷入无限的遐想中,仿佛自己回到了烽火连烟的古战场,进入了那份爱而不得的离愁别恨之中,不禁潸然泪下。
有些天马行空了,在字典中,“破”的释义第四个中引用的杜甫的诗,也让我想起了周杰伦的另一首歌《烟花易冷》,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歌的歌词:
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如你默认生死枯等,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浮屠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听青春迎来笑声羡煞许多人。那史册温柔不肯下笔都太狠。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而你在问我是否还认真?千年后累世情深还有谁在等,而青史岂能不真魏书洛阳城。如你在跟前世过门,跟着红尘跟随我浪迹一生。
歌词如此的优美深远,禁不住让我一字字的抄写下来,我们太过匆忙的奔自己的目标而去,却很少慢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它在观赏一路的风景,看透一路的人情世故,经历一路的沧桑变化。可否等等自己的灵魂,也顺便欣赏一下这一路的风景?
对于“破”,我们现在更多提到的一个词是:破局,是的,局,就是局限,限制。破开局限,限制,那么就是要打开思维,是认知的突破。
这让我想到了春天到来时,我们
撒在地里的种子会破土而出的场景,勃勃生机,需要的是生命的那份活力,那份坚强,那份勇敢,是啊,我们的灵魂同样需要破开累世中太多的尘埃,才可以让它自由,绽放它纯净的光芒。
如果破局破的是思维,那么就不再用脑子,而是真正的自由的灵魂发挥作用,灵魂的感觉就是灵感,如果可以突破到这个层面,那还用在寻找灵感吗?我们便时时都可以觉察,时时都会有灵感,我们可否试一试啊?
“势”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原写作埶,是艺的初文,埶字又表示威力。后造势字表示此义。本义指可以压制或控制别人的力量。
势的释义有八个:
第一:力量,威力。《孟子》中有:“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第二:权势,权力。《荀子》中有:“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韩非子》中有:“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第三:事情的发展方向,势头,趋势。《荀子》中有:“百姓之势,待之而后安。”;《孙膑兵法》中有:“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第四:情势,情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有:“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苏洵的《六国论》中有:“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第五:气概,气势。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第六:时机,机会。《孟子》中有:“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第七:姿势,形态,样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第八:男性生殖器。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淫者割其势。”。
以上是字典中的解释。
我们单纯的从“势”这个字的表面看,“势”上面一个执,下面一个力,也就是说,执由力作为后盾才形成的势。
而“执”呢?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甲骨文像桎梏将罪人双手拷住的样子;金文中,左部双手被拷之形与右部的人形被分开;篆文是会意兼形声字,又幸和丮(ji,二声)两部分组成,幸指手铐一类刑具。
单从字源中看,执的状态是被束缚要挣脱的感觉。这个字,有机会再单独说吧。
我们回过头来说“势”字,势的组词很多,势不可挡,势在必行,顺势而为,时势造英雄。
我好像对字和词越来越敏感,感觉古人无论是造字,造词,造句,都浸透着无比的大智慧,比如这个“势不可挡”,可不可以念成:势,不可挡,也就是说,一个境况一旦形成了势,那就别挡着了,挡也挡不住啊!所以叫:势不可挡。
我们再看:势在必行这个词,一个情势一旦已经存在了,那就必须要行动了,所以叫:势在必行。
而“顺势而为”呢?昨天我的一个朋友对于我写的《治》字,评述道:“治”有功也有过,是治还是不治?我的回答:顺势而为。是的,无所谓功过,对错,事物总是要有一个发展过程,阴阳总是在一个势的尽头转换过来。
这让我想起了太极,曾经在多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太极宗师》,是吴京演的,里面的主角叫杨玉前,一招一式都让我很膜拜,后来看《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看了很多遍,我好像参悟到了一点点太极的意思。
太极拳看似慢腾腾的招数,但如果有功的人,快慢不体现在这个时空,而在和对手过招的时候,也要把那些招数完全忘记,把脑子空出来,就像张三丰教张无忌招数以后,问他忘了多少一样,实际上是把精华的东西内化于心了,然后,见招拆招,不再固守自己的一招一式。而在拆招的时候,要顺势而为,让对方发挥到极致,物极必反吗,到了尽头就一定会反过来的,叫:借力打力。所以说,太极拳凝聚了道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去在实践中更深的参悟。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时势,乱世,英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果是这样,我甘愿一生平庸,那样就不会有时势和乱世了。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事情,那是由天象决定的,非人力所为。
很想过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没有纷争,祥和安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世间如果找不到,那就让我们的灵魂再提升一点境界,或许心灵的家园里会有,因为相由心生啊,是不是这样?
“治”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形声字,氵为形,台为声,本义为水名。
“治”的释义有七个:
第一:管理,统治,治理,处理。《孟子》中有:“禹之治水,水之道也。”;贾谊的《论积贮疏》中有:“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第二:备办。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第三:处罚,惩处。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有:“不效则治臣之罪。”。
第四:治疗,医治。《韩非子》中有:“不治将恐深。”;《盐铁论》中有:“如人有疾,不治则浸以深。”。
第五:制服,对付。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同心一意,共治曹军。”。
第六:治理好,安定太平,与“乱”相对。《荀子》中有:“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第七: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乃徙齐王田市更王胶东,治即墨。”。
每每对一个字查完字典,都让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也能从每个释义的举例中感受到古文字的魅力,字字珠玑呀!
对于治这个字,是感觉不得已而为之一样,我发现在多年前,我们有一个词叫:依法制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依法治国,同样的读音,“制”和“治”完全不同。感觉同音的字在表达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的状态。
那么“制”怎么理解呢?
经查,“制”,篆文是会意字,由刀和表示树大枝叶繁茂的未两部分组成,合起来表示用刀修剪枝杈。
看起来制的本义是修剪,而治则比修剪要更深一步。
想起一个词叫:制衡。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每次攻打曹操的时候,都不会置他于死地,都会给他留一个活口,让他逃走,后来渐渐的明白了,三国鼎立的含义,就像那个鼎,三个爪才可以立稳,在各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彼此之间的相爱相杀,但又彼此依存,诸葛亮在那时是在制衡啊!
而“治”让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治病,而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我们现在最繁华的地方,当属医院了,人满为患,我的医生同学感叹,越治看病的人越多。自己都要成了病人了。
我发现治病,中医和西医的做法完全不同,西医的治,是要将病毒或者细菌杀死,是在斩草除根,感觉有些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个二元世界的规律就是相生相克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病只是表象,是对人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方式有偏差的一种提醒,要归正自己才行。
而中医治病,有一个词我很欣赏叫:扶正祛邪,中医的理念并不会置之死地,即使是所谓的病毒和细菌,而是要温和的让体内正气回升,赶走邪气,也就是说修好自身,让自身的环境好了,病毒也就待不住了。也就是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字:场,能量场,人舒服与不舒服取决于处在哪一个场中,是一个场的变换,人如果进入了正能量的场中,就会很舒服,如果进入负能量的场中,就会很不舒服。
所以,很多时候,人不舒服去看病,用机器检查并没有异常,那么他就是难受的原因得从自己身上找了,人的念就像一个开关,开启正念,就会阳光明媚,活力四射,元气满满,开启邪念,就像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很多负面的东西都会涌现出来,阴暗笼罩自己的空间场。
如此说来,如果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那很多身体不舒服的状况就找找自己的原因吧,修正自己,正念,正信,正心,正行,便可正身,如何?
“必”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会意字,古文字是八和弋两部分组成,弋是做标志的木橛,八是划分开,合起来的意思是立一个木橛为标志以划分界域。本义指分界的标志。
“必”的释义有四个:
第一:肯定。《论语》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韩非子》中有:“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第二:必须,一定要。商鞅的《商君书》中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三:必定,必然,一定。韩愈的《师说》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第四:假使,如果。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有:“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杜荀鹤的《题会上人院》中有:“必能行大道,何用在深山?”。
“必”的组词很多:必须,必然,必备,必要,必得。这个字所组的词让人觉得很决绝,没有余地。
比如,“必”的第一个释义中,论语中的那四个毋,意,必,固,我,毋的本义表示禁止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要禁止臆想,禁止肯定,禁止固化,禁止强调自我。
是的,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突破认知界限才可以深刻领悟的,对于在这个纷繁复杂,时刻在变的世界里认识事物,真的要扩展自己的思维,从广度,深度和角度拓展,同时开启多维模式。
“必然”这个词是与“自然”相对的一个词,我们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事情的结果都看成是自然的,那么这种想法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状态,从而影响人的情绪,而人的情绪又刺激人的神经,神经分泌激素,激素刺激感官,感官会发生各种不舒服的反应,病由此而来。
其实如果相信因果轮回,那么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为什么呢?我们看,人如果按照天说的话,人只活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是按照世说的话,人只活三世:前世,今世,来世。
那么昨天就是今天的因,今天就是昨天的果,今天又是明天的因,明天又是今天的果。一样的道理:今世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前世造成的果,而来世所要发生的都是今世造成的因,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还有我们想象中的自然的事吗?都是必然!都是自己种下的因才结的果,无关他人,所以,会自作自受。
我们很多时候所做的努力,都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都想改变,那么就先从改变思维开始吧,不再自以为是,不再想当然,不再固守观念,不再自我的小圈子里打转,多读圣贤书,继承祖宗们留下的文化遗产,那些国学经典,读懂它,吸纳其中的精华,不光知,还要行,做到知行合一,方可洞彻更多的宇宙奥秘,革命尚未成功,吾辈还需努力呀!与君共勉!
“明”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会意字,由日和月会意,日和月构成明字,;篆文写作朙,也是会意字,由表示窗棂交错格格相连的样子的囧和月会意,合起来表示月照窗棂,即照耀的意思。
明的释义有十个:
第一:光明,明亮。《孟子》中有:“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荀子》中有:“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第二:照亮,照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有:“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第三:清楚,明白,明了,明确。《楚辞》中有:“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第四:通晓。《荀子》中有:“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第五:表明,阐明。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第六:高明,英明,贤明,明智。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君知臣,明父知子。”;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有:“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第七:视觉,视力。《孟子》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第八:今之次。第二天(月,年)。刘向的《战国策》中有:“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九:明白地,公开地。《孟子》中有:“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第十:朝代名,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公元1368—1644)。
这一个“明”字居然有十个释义,真让我感叹,每每查完古汉语字典,写完每个字的释义的时候,都仿佛让我学习了一遍一样,尤其是对于每一种释义的举例,更是让我领略了古文的魅力,这种感觉真好,与字典为伴,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未尝不可呀!
明,日月,日为太阳,月为月亮,都是给万物带来光明的使者,婆婆常常念叨一句话叫: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虽然已经八十一岁动弹着费劲了,但她依然渴望出去晒晒太阳。是啊,向阳而生吗,无可厚非。
日,太阳,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万物的生长,带来欢快的心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做人要有阳光般的心态,温暖别人,照亮自己。
而月呢?造一个月亮在天上,是为了夜晚照亮道路,不至于让人看不清路,迷失方向。古人的智慧非现在人所能做到的,因为他们心诚,心善,心静,所以,福寿都有,并且智慧打开的就多,创造性就更强。我们望尘莫及呀!
人的迷茫、困惑来自于哪里呢?是认知的局限性,是观念的束缚,也就是说,如果可以不给自己的认知设限,改变观念,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
那么如何可以突破认知呢?读书啊!书能给我们指明方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阐述的道理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前方的路,那里都是古人曾经走过的路,有着很多的理存在,所以,明理才可以让我们走出迷茫。
读书是学习中“学”的过程,而真正能够解除困惑的是要“习”,也就是要践行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是把从内心明白的理贯穿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的过程。这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吧!
所有的理明白是一回事儿,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儿,而且在明白和做到之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是要用修行来缩短,做到才是修啊!
如果认定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的话,那就不用再犹豫了,虽会经历艰难困苦,又有何妨?只要怀揣一颗初心,带着一片赤诚,一个坚定的信念,前程一定是一片光明,因为沿着大道走,一定是在返本归真的路上,返回到我们先天的本性上去,回到我们真正灵魂的家园,可好?
“究”这个字在古汉语字典的字源中解释为:形声字,穴为形,九为声,本义为穷尽。
究的释义有六个:
第一:穷尽。《诗经》中有:“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第二:探求,推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第三:追究,追查。《诗经》中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第四:图谋,谋划。《诗经》中有:“维彼四国,爰究爰度。”。
第五:遍及。《吕氏春秋》中有:“光耀加于百姓,究於四海。”。
第六:终究,毕竟。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今天之所以想到这个字,源于昨天和一个朋友探讨一些想法的时候,朋友用了一个词:研究,我当时反驳朋友,为什么什么事都去研究呢?只去做就好了呀?朋友说,其实我们这样的谈话就是在研究啊,,,,
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是自己局限了自己,对“研究”这个词下了定义,不接受是因为不符合自己定义的内涵,是思维的限制,看来不能给自己的思维设限才是接受一切的基础啊。
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较真儿的人,凡事都要探个究竟,也就是俗话说的死心眼儿,一根筋。这种人好吗?也好也不好,做事认真无可厚非,但过于较真儿就走极端了,物极必反哪!
究的本义就是穷尽啊,宇宙的浩瀚,时空的庞杂,岂是人所能探究得了的?就是在这个二元时空,人也很难穷尽这一个层次的所有的理,为什么?
举个例子,一个圆,在一个面上有多少度?360度,是吧?那么我们在哪一个角度看,都可以,就像一个事物,我们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画面,不同的理,那么与之相对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画面,也就有相对不同的理存在,你说哪个对?
没有对错,对错是相对而言的,而且这一个面我们只是每一次在一个角度看,那么绕一周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是不是都对呢?诚然,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都是片面。所以,事物在这一个面上的理都是无穷无尽的,更何况到高维空间,会更庞杂,更说不清了,是不是这样?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都在笑话这个盲人,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又何尝不是那个盲人?经常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一个人你只要陷入事物当中,你就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就像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不是这样?
那么如何才不至于做一个盲人,识得庐山真面目呢?跳出来呀,跳出事物的本身,不在其中了,就不再迷了,这叫做: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啊!做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当事者。人一旦深究,就会不自觉的陷入其中,所以,还是随时抽离的好些。是不是这样?
活在每一个当下,不用过多得去探究做事的理,去体验,去实践就是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要躬身干的,实践出真知啊!是不是这样?
人生本就是一场体验,那就痛痛快快的全然的体验一把,活在每一个当下,专注的,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事,那么过后不用计较结果,无论什么结果都接受,这样就不再较真儿了,也就会活得轻松很多,是不是这样?
就像是一场恋爱,如果真的遇见,那就认认真真的爱一把,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只是有缘无分,也无需纠缠痛苦,不必当真,认真不当真,如果可以这样,人生会潇洒很多,自在很多,是不是这样?
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愿我们可以随时抽离,置身事外,反其道而行之,不用那么探究,只管携带自己的初心,用真心,善心,诚心,爱心去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经历以后那些理自然就明白了,你可否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