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象形传奇 > 第64章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第64章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象形传奇!

在杨露禅于王府名扬天下之前,没有人知道太极拳,众人皆知太极拳后,追根溯源,人们才知道了陈长兴先生以及陈氏太极拳。杨武吴孙四派太极拳皆由陈长兴先生所流传,所以陈长兴先生是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也是现存五大派太极拳共同的老祖宗。

从陈长兴先生的拳论中可以看到,陈长兴先生讲的是由炮锤发展出来的太极拳,所以在陈长兴先生的拳论中,有时用太极字样,有时用锤这个字。炮锤则是与形意拳一样的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太极拳的演化过程。

现在流行的陈杨吴武孙五派太极拳,全部出于陈氏太极拳,陈长兴传杨露禅,杨露禅后辈传吴全佑,陈清平传武禹襄,武禹襄后辈传孙禄堂。所以,陈长兴先生的太极拳论是所有太极拳最基础的拳论,是必须要学习的。

但可惜的是现在人甚至都不知道太极拳的能量蓄发是由一心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生成的,只知道荒唐的反科学的“意念”和“松懈”(不能进行能量蓄发的松本质上就是松懈)。

所以,太极拳想要改变花架子的形象,在世界武林中重新振兴,只能按照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去练拳,习练出太极拳巨大的能量蓄发。

如果不明白内家拳理,那么看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似乎与李洛能形意拳论是一模一样的,描述的都是一心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正确的,形意拳与太极拳,甚至整个内家拳,其能量蓄发方式都是一样的。太极拳与形意拳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中加入阴阳转换而形成的一气之循环起落的能量蓄发。而阴阳转换,就体现在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第二论气中。

太极拳十大要论

(原文)第一论,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要论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介绍)天下之人物事物,分散后必有统一,分久了必有合一。天地间四面八方之物,纷纷不同却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本源。如果要探讨其中的道理的话,则是由一而生万物,而万物之理亦可归于一根本,拳术之学,亦是这个道理。

何为太极拳?太极拳以及阴阳转换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无往非劲,巨大的劲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追求!虽然太极拳动作招式各有不同,但是其劲力则归於一,即太极拳的各种拳势,其背后的根本在于劲力。

大家一定要记住,要以科学的观念看待太极拳,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能量蓄发,能量改变物质,即便是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也是需要能量蓄发才能够完成的,而不是用意念和松懈完成的!这能量蓄发体现在拳上,就是劲力,所以说太极拳无往非劲,劲力是太极拳的第一追求,并且是人体所能够发出的极致的劲力。

所谓太极拳的一者就是,人体自头顶至足底,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即太极拳的劲力归于一,太极拳的劲力是由周身整体上下内外所有的人体组织器官共同生成的劲力。而肌肉紧张收缩发力中,只有肌肉能够进行能量蓄发,身体的其他组织器官则不能进行能量蓄发。而让周身上下内外脏俯筋骨、肌肤皮肉、四肢百骸能够归于一的,不是用意念和松懈,而是用六脉溶下二气,内里的心肾交合与外部的心肾交合的能量在经络中运行拉动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就是用周身上下内外的能量蓄发和能量运行将周身上下内外联成一体。

肌肉紧张收缩发力的能量蓄发模式中,由肌肉的紧张收缩生成能量蓄发,而肌肉一旦紧张收缩就会形成一根僵硬的“杆”,所以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遭到打击,周身整体这个僵硬的“杆”都会被打破打散导致失去战斗力。而太极拳的劲力是由周身整体上下内外所有组织器官共同蓄发出来的,周身内外任何部位都有能量蓄发,都有劲力,周身三节都是活的而不是僵硬的,周身蓄发能量时不会形成僵硬的“杆”,所以太极拳的劲力是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的。太极拳任何一个部位遭到打击,身体其他部位依然能够进行能量蓄发(即形成一字长蛇阵的首尾中各部分相应),并且遭受打击部位可以以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化对手之力。

上面的梢节欲动而下面的根节劲力自然随之,下面的根节欲动而上面的梢节自然领之,上下动而中节应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里的五脏六腑与外部的筋骨皮肉相连,前後相需,周身整体上下内外合一。所谓一以贯之者,就是如此!根中梢三节之间联系通行的是心力的能量,不是意念。只有能量才能够将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

而周身整体上下内外合一,不是勉强依靠肌肉紧张收缩实现的,需要习练出六脉溶下二气才能实现。

当太极拳发力时,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太极拳不发力而静时,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心静则身静,心动则身活,心是太极拳周身的统帅。

太极拳(包括所有内家拳)的动与静都是能量蓄发,静是指内里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动是指周身三节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静时,体内在进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而此能量蓄发由心力驱动,所以心不能有参差牵挂之意,包括恐惧、激动、兴奋等情绪,因为一旦由于这些参差牵挂之意导致心乱跳,则不能进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同时周身整体也不能有由恐惧、激动、兴奋等情绪导致的身体颤抖、肌肉紧张收缩等参差之意,因为身体一旦如此,则意就不能听从心力的指挥了。

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由于太极拳(包括所有内家拳)的外形动作是由心肾交合的能量通过经络驱动周身三节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形成的,所以不像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来回抽扯着发力,也不能像肌肉紧张发力那样身体前后左右游移不定。这句话即告诉大家决不能像格斗术那样游移不定满场跑动,身体一旦跑动起来就无法做出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只能在不偏不倚、中正安舒的状态下进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太极拳周身都是力,手到力到,身体不动不躲不闪就能打人。

这句话很重要。现在人打的太极拳,站着弓马步依靠胳膊的抽扯之形才能发力,其实只不过是缓慢的肌肉紧张发力罢了,那不是太极拳,那就是使用的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只不过在用缓慢的动作骗人而已。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由于太极拳是周身整体由根节而达梢节的在体内运行的能量而无抽扯之形,所以其劲力如水之整体流动。太极拳在没有遇到对手的力量时,其能量是在体内上下运行而不外发的,即气屯于内,只有遇到对手的劲力才向外发力。这就好比水的流动,在没有阻力时,水是从上向下自然流动的,一旦遇到石头等阻力,则狠狠地拍上去而掀起巨浪,让对手不能阻挡防御。太极拳劲力的另外一个恰当的比喻就是旋转的车轮,车轮旋转时看不见发力,但对手的劲力碰上去就知道旋转的车轮有多大劲力了,这也是太极拳后发制人、舍己从人的原因。

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太极拳的发力就像枪的子弹发射那样快,不及掩耳。太极拳要习练出内外六合,将内外六合习练出意,练出意则心力一启动,身体就发力,不暇思索,不烦拟议,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把对手打倒。诚不期然而己然,这句话就是形意拳的有意无意是真意,拳打两不知,打人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打的,挨打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挨打的,这就是拳的意。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劲力与功夫要以持久的习练才能够成功。

习练太极拳与学习先圣之学一样,要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才能成功。天下无难事,习练时不可懒惰、急于求成,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习练,则最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筋骨肌肉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好比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