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连锁反应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到荒年,奶奶要翻天!
吴赖跟着运输队跑长途,一次出差能赚好几百文。吴赖媳妇在东山纺织车间做工,车间采取计件制度,一个月下来五六百文绝跑不掉。
还有家里俩小子,大福小福两个跟着钱满科学种地,不仅能领到钱家暖房的一份薪资,同时还不耽误种好自家的地,养好各种牲口。
地里的收成比从前好了,再加上各种农副产品和工厂的收入,吴赖一家算过了,一年下来全家的收入不止四十两。
以前家里穷,一年的嚼用控制在十两以内,如今日子好了,一日三餐营养均衡,穿着体面,满破一年也就花个二十两。小小的四口之家,一年竟然有一半的存余。
“这都是东子娘带给乡亲们的,现在里长大人有心帮扶村里,我吴福家愿意出二两银子,尽自己一份心。”
这还是那个到处偷鸡摸狗打滚耍赖,为了几只鸡鸭跟钱家大打出手的吴赖吗?乡亲们都快瞪出眼珠子来。
可人家就是真金白银地拿出来了。
忠粉王大娘一见赶紧也积极响应,掏出自己私房钱。
“我老婆子体己有限,但也愿意拿出五百文,为我们钱家村尽一份心。”她刚掏出钱袋,大娘的小儿子赶上来一把夺了过去。
林桑一行人一下瞪大了眼。
那年轻后生不满道:“娘,有我们几个儿子在,哪能让你老人家掏钱,这事我们兄弟几个商量好了,一人五百钱,一共是二两半。”
他将钱袋塞回老娘手里,也拍出了自家的一份。
原来是这样,林桑冲着王大娘笑了。
她是很注重原生家庭的,以大娘的人品,怎么会养出极品儿子?果然孩子们个个孝顺,个个都是好的。
王大娘也笑得舒心,但她掏出的钱袋却执意不肯收回:“既出了钱哪还有收回去的?就是这样办,加上我这五百钱,我们王家出三两!”
她霸气地将钱袋按上了祠堂案桌。
忠粉王大娘慷慨解囊,铁杆邻居狗子爹娘势必不能落后。
狗子爹作为小东的启蒙师父,如今在技术上已教不了这徒弟太多了,反而是徒弟每每有了什么新发明,他跟着打下手。
东山集团除了建筑队、运输队和铜矿招聘了不少男工外,还有最早的一支跟着东子干的工匠。
大家的技术都是狗子爹培训的,沼气车和各种小电器都出自他们之手。若是手残党也不要紧,只要有两把力气,完全可以负责竹林的再生和砍伐,还有前期的各种准备工作。
狗子一家功劳不小,林桑也一直兑现着当初的承诺,按比例给他们家算干股。所以狗子爹早就告别从前几天才卖出一只木盆木桶的苦哈哈日子,一跃成了村里的富裕之家,紧随钱家之后,也盖了座新房。
造新房几乎花掉了所有积蓄,但狗子娘感念钱家,一下子掏了剩下的全部存银。“里长,这是我们家尽的心意。”
两只闪闪发亮的五两银锭摆在了案几上。
他们一家人商量了:“家里人都不缺力气,钱花完了再去赚。里长这个主意是造福全村人的,修好了我们家也能用不是。再说前阵子家里造房子,村里人也帮了不少力气。”
像钱家造新房一样,狗子家也得到了邻里们的帮助。尤其是他那帮子徒弟,个个卖力气帮师父师娘打下手。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狗子家这样倾囊支持,震惊了众人。
有这几家一表率,村里竟然自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众筹。除了吴大媳妇那一户,家家参与进来。
加上林桑的一百两,最后一数,竟集了四百多两。除了修公厕,钱柜索性还修整了村里的路。钱柜带头建设村庄,隔壁村的张良官势必不能落后,也在村里掀起一股厕所革命的热潮。
最后十八村人听说了,几乎要打上洪波里长的门去,纷纷逼他效仿大塘村。
早在水井事件败落时,洪波就渐渐失了公信力。他还能忝居里长之位,主要是村里也没有谁能接任这个位置。
洪波近来消极怠工得很,这场活动从头到尾都很不起劲:“村里账上还欠着大塘村的钱呢。”
有那闲钱烧得慌,把账还清不好吗,省得那个二流子钱进来时不时派人来向他讨要,他像挤牙膏样一点点往外还。
可是村民们不买账:“我们每个月都有给村里交公款的,现在就想跟其他两村一样,过点好日子!”
十八村不论男女,都有在大塘村上工的,体验过公厕的舒适,许多人都适应不了旱厕的味道。眼看天要热了,到处绿头蝇和蚊虫的滋味好受么?
他们抗议:“大家交公款本来就是用来做翻修祠堂这样的大事,修建公厕一样也是改善村里民生的重大事件。”
呼声震天,洪波无法,只得打起精神给大家操办。
只是他不给力,十八村的集资数额平平,但缺钱有缺钱的做法,不能像大塘村一样遍修公厕,那就从三间五间开始。
大不了他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多跑两步路么,总比没有强。
最后村里的公厕都得到了改良,大家再用自家旱厕就怎么也适应不了。偏继钱家阿斗之后,又一位老人凌晨上茅房时跌进了粪坑,大家把心一横,将家里的旱厕也换成了钱家那样干净的卫生间和盥洗室。
这会就连起初反对的小川阿爷想法都变了:“既然新厕都建了,那配套的沼气设备不添上,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变废为宝的机会?”
沼液沼渣不仅自家能用在农业上,还能积攒起来卖钱呢。
最后,村里攒的沼渣砖多了,狗子家追随林东家的脚步,修了一座两层的五开间新房。这一下就如打开了小康生活的开关,村里的小楼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起来。
建造这些工程,除了沼渣砖和大量竹子,还用到了其他建材。其中量最大的就是陶器和玻璃窗。
镇外陶窑和玻璃窑的周东家接单接到手软,他也很上路:“既然是林东家村里要买,我给大家最优惠的出厂价。”
他说到做到,村民们得到真切的实惠,更多的人家加入订货大军,周家靠跑量也赚到了不菲的一笔。
就这样连锁反应一般,由一个公厕革命开始,几个村在致富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前来参股的难民从村口开始就看花了眼。
只见村子里平整的青石路绕着一畦畦良田,田间的稻子长势喜人,地间垄头还种满了芋艿花生。村里还有丰富的水源,大小池塘里种着莲藕和菱角,还游着满塘的鸭和大鹅。
满地垄的五谷丰登,满宅院的六畜兴旺,这对缺衣少食的灾民简直是一场充满希冀的暴击。
再看这些庄户的屋子,家家不是造了新房就是正在建造中。这个村子就连司马和参曹们每次来都要感慨一番,更别提刚刚走出大山的灾民。
果然,大家从进村那一刻起,表情就没松开过,一个个几乎要瞪掉眼珠子,裂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