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霸王眼红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到荒年,奶奶要翻天!
非麻非苎,不是蕉布不是毛织,他真是好奇得百爪挠心,倒不是有心探究对方的商业机密。
书契虽签了,但有别于钱家跟庆丰楼的合股,钱马两家只是供货关系。这是上游商家的商业机密,他是忍不住心中的求知欲才有此一问,没想过对方真能详细告诉他。
谁知林东家不是个小气的,竟然邀请他参观生产流水线。
“马爷上我们车间看看就明白了。”
这样一来所有机密都将大白于人前,真的可以吗?
“我能去参观?”马霸王生平第一次竟然觉得很荣幸,他笑呵呵地,“那就带老马开开眼吧,哈哈——”
纺织作坊不远,就建在钱家旧房子后面。这地也是村子当年奖励给秀才公的,只不过不是沃土,不适合耕种,用来建厂房倒是不错。
作坊前面的钱家老宅现在改建成了养蚕作坊,马员外顺路参观了一眼。
五间相通的大屋子,放满层层的竹屉,竹屉上又摆满了三四尺大的竹箩,每层竹箩中都装有上百只蚕。这一屋的蚕种数量已经相当惊人,马员外能听到一阵阵啃食蚕叶的“沙沙”声。
林桑还跟他介绍:“这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作坊主要的原料蚕茧还是靠乡亲们一起帮忙养的。”这才一小部分,真是够惊人的,马员外咋舌。
半年下来,跟着主人一起穿越的那些蚕适应得比林桑本尊还好,它们已经在吴越乡间繁衍出了第五代。天文数字般的庞大数量,靠他们一家根本养不过来,所以钱家不光自己养蚕,将附近三个村庄都升级成了养蚕基地。
村民们除了家里有女性在钱家的布纺上工挣钱,家里养的蚕茧还可以不断卖给钱家。
所以自从东山集团成立了布纺,村民们已经将本来当做荒年求生的技能发展成了长期事业。除了继续种生菜莴苣这些快熟快长的菜叶,春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在屋前屋后栽种桑树。
树种还是户曹大人帮大伙引进的,几个村子积极向上的副业官府当然要鼎力支持。
东山集团的丝织品原材料供货不是问题,再加上有小东设计的沼力分梳机、织布机,效能上也大大走到了时代前沿。
走出蚕屋,马大元又顺脚参观了丝织工坊,女工们见到林东家进来了,纷纷站起身跟她打招呼,其中一个赫然就是洗白了的吴赖媳妇。
从上次他们一家在钱家新居立功后,林桑再也没喊人家赖子媳妇,又恢复到最初的“福子娘”,还给她在工坊安排了一个岗位。
有林东家带头尊重,加上悟过来的吴福一家确实告别了过去的无赖生涯,一家人都开始勤劳致富,村里人纷纷改变了对这一家人的老眼光。
他们一家心中感念林东家这样不计前嫌,再对比自绝人民的亲叔叔吴大一家,一家人更是成了林桑的死忠粉。尤其是吴赖媳妇,不管人前人后卖力工作,骨子里对林东家赤裸裸的崇拜二里之外都能感受到。
曾经的死对头竟然成了铁杆拥趸,这事林桑也表示想不到。面对女工们的热忱,林桑也跟大家良好沟通了几句。
一旁冷眼旁观的马大元当然也看出来了,这不是事先安排,也不是作秀,是他无意参观作坊的一点小细节。
工人们对待自己东家的态度,尊敬中又透着一股亲热,他暗暗点头,领略到了钱家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管理之道。
看着看着,下意识地,他突然瞪大了眼:“莫非那布是蚕丝做的?”说完他又摇头,“不对不对,丝布不好上色,绝染不出那样的色彩。”
丝织衣物虽然清凉舒适,但很难养护,价格也高,不适合需要日日劳作的百姓。
林桑没回答,小东兄弟也只是笑,引着人往第二条生产线走。马大元简直迫不及待,跟着一脚迈进后头的生产车间,立即明白过来。
走到第一个备料车间时,马员外就自己找到了答案。
他看到一朵朵雪白的云朵般蓬绵松软。
“这是,这难道是木棉?”谜底终于解开了,他激动得不行。他再想不到,发动几个村一起养蚕也就罢了,林东家竟然连木棉也能弄到,这是何等神通!
这时候的棉花被称作木棉,只在岭南琼州这些光照充足,气候温暖的地区有小面积的种植。睦州虽然地处南方,但一年中起码有三分之一是低温阴雨的季节,加上丘陵水脉过多,耕地不足,并没有人种植棉花,所以百姓们不仅没见过,估计连听都没听过。
马员外要不是行遍九州,见多识广,也不能一眼认出,也就不会这样吃惊。
这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林桑点头:“不错,就是木棉,是我们自己用暖棚种的。”
棉花需要大量光照,今年的阳光好得不像话,他们趁机种了一季。其实她空间里还有好几公顷的棉花等着采摘,加上仓库里囤的存货,完全够她这一年的生产运作。
棉花能纺布,棉籽还能榨油,剩余的桔梗还能用到沼气工程上。这可不是她抠门,而是物尽其用,林桑誓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绝不浪费一丁点原料。
有了马氏这样给力的经销商,目前的规模顿时不够看了。接下来除了扩大作坊规模,还需要开拓一个能够长期稳定供货的所在。
睦州不合适就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是时候走出去看看了。只要有物流队在,距离不是问题。她打算亲自寻找开拓一个棉花种植基地。
这些计划林桑透露了一些给她的下游经销商,员外爷当然举双手赞成。
但他没多发表意见,他目前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棉纺流水线吸引。
跟丝织流水作业一样,棉纺的第一个车间也用机器区分绵朵和棉籽,马大元一抬头,只看见一台台罗列的机器,像张开了一张张大嘴。
两位女工将除去桔梗的绵朵倒进巨口,一阵捣鼓后,棉籽分离。再通过炼铁的副产品硫酸除水干燥,节省了暴晒除湿的流程,下一道工序,绵团被压成了服帖的扁平状,自动吐到机器下口的竹筐里。
马大元的嘴张得比机器还大,让他震撼的不仅是睦州出现了如此难得的木棉,他更惊讶这个村子机械化的程度。
只需要两名工人,就能玩转一个车间,高效能的同时还将人工成本压缩到最低。
低成本背后意味着高利润,就连家里堆着金山银山的马霸主都眼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