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在博物馆里当砖家 > 第54章 地窖里的踪迹

第54章 地窖里的踪迹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博物馆里当砖家!

“小翟,怎么是你?”

刘副馆长一眼看清楚来人的脸。

来应征悬赏这个人,他认识。

“哈!刘馆长,你好啊!”

翟丹笑嘻嘻的向刘副馆长打招呼。

最近家里的事越来越顺,翟丹精神面貌都变了。

以前,他到哪里,都是那种闷不吭声的低调小透明般存在。

现在,经常有好事降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脸上总会忍不住流露出笑容。

“老刘,你认识他?”

有专家问刘馆长。

“认识!他来我们馆售卖过三次文物。品级还都不错。”

刘副馆长回答。

文物贩子?

几个专家都用复杂的眼神看着翟丹,

随即,又都否定了脑子里跳出的第一印象。

这小子看起来太年轻了,文物行业讲究修为,修为是需要年头历练的。

凭这小子的样子,不可能有多年行业侵淫的那种修为。他应该不是那种奸滑的文物贩子。

一个老专家问翟丹:“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陈主任在一旁,用他的家乡口音说道:“他叫贼(翟)胆(丹)!”

贼胆?

这是什么名字?

几个专家都愣了。

陈主任见自己的方言口音引起误会,急忙补充说:“你们也可以叫他大胆(丹)。”

这么一说,误会更大了。

“贼大胆!?”

“怎么会叫这样的名字?”

有人小声嘀咕。

“小伙子,你有什么线索向我们提供?”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专家并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直接问翟丹。

“是不是我带你们找到柿子山下埋藏的大墓,就有五万块钱的奖金可拿?”

翟丹更直接。

每回和博物馆打交道,他都是直男脾气。

“报纸上白纸黑字都登着呐。我们博物馆信誉很好,说到做到,绝对不会赖账的。”

另一个专家赶紧补充解释,他给翟丹吃了个定心丸。

“那要是找到古墓位置了,能不能马上支付?”

一群专家惊异地看着翟丹,心想:这半大孩子怎么这么爱钱啊?难道真是文物贩子?

陈主任看专家们投来的目光有点异样,急忙上来打圆场。

“他家里最近遇上点事,急需用钱。所以说话急了点……”

“哦!明白了。理解。”

众专家虽然不知道翟家遇到什么事,但都点头表示理解。

也不知道他们都理解了什么。

“按照正常程序,支取奖金会有一个过程,时间可能会是十天,也可能是半个月。不过考虑你家里急需用钱,只要线索有效,我们可以给你特事特办。”

头发花白的老王馆长现场拍板。

“这个您说了管用吗?别事后不认账啊!”

翟丹还是不放心。

陈主任狠狠推了一下他后背。

“这个你尽管可以放心,这间帐篷里在座的,都是本省文博行业馆长一级的大人物,哪一个随便发话,都是管用的。你绝对可以信得过。”

“那好,你们带上挖土的东西,跟我来吧。”

翟丹转身出门。

出考古队营地时,翟丹转,回头看了一下,他的身后,老老少少的,跌跌撞撞地跟了七八口子。

翟爸买的房子离考古队驻地不远。

柿子山的半山腰,一座石头垒成的简陋房屋前,站了一圈考古勘探队的老头。

房子已经有点年头了,因为是石头垒成,没有用水泥灌缝,可以说是到处漏风。

这是房子解放前盖的,如果是解放后建的房子,起码还都用石灰抹一抹墙壁。

房子的正前方,拉了一个不大的小院。

小院的围墙,也是用石头随便垒的,大概有半人高。

这座山以前叫石子山,满山都是石头,所以半山腰上修房子,都是用的就地取材,随手捡石头修成。

翟丹指着院里靠墙的一个位置说:“就在那里。”

众人围上去一看,有一个草席半掩着的地窖。

有个扛探测仪的人开始露出不满的神色。

“不就是一个地窖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翟丹镇定自若的说:“问题就在这里。”

“柿子山村是本省的咸菜基地,家家都挖地窖腌咸菜,这有什么特别的?”

扛探测仪的年轻人不服气地说。

翟丹掀开半掩盖的草席:“诸位请看:这里不是咸菜池,是个藏红薯的地窖。”

考古队的几个老头不等翟丹继续解释,迫不及待的伸头地窖里看。

里面黑乎乎的,看不清有多深。

翟丹拿起一个手电筒,打开往里面一照。

顺着光柱看去,地窖里面,竟有两人那么深。如果不是旁边有一个斜坡供上下行走,人掉下去,根本爬不出来。

“这个地窖,和汉墓有什么关系?”

旁边有人谨慎地问。

“这个地窖已经废弃多年,连本村人知道的都不多,只有个别年逾古稀的老人,才能知道一二。而且本村挖的腌咸菜池很多,所以你们考古队,极容易忽视这个地窖的线索。”

“战乱年代,这家人还把这个地窖当成庇护所,用来躲兵祸和匪祸,所以外面入口修的特别隐蔽。不是知情人,走到跟前,都不知道这下面还另有乾坤。”

翟丹一本正经的介绍。

旁边几个考古队的专家,争着要下到地窖里去看看。

“我下去看看。”

“不,还是我下去吧!”

“我年轻,我下。”

“我身体好,我下。”

翟丹急忙劝道:“各位老专家小心!地滑,别摔倒了。这个地窖五米多深,能容纳几万斤红薯。我今天早晨摔下去一次,疼的半天没爬起来。”

“这个地窖是村里谁家的?”

陈主任问。他跟着考古队多次走访过柿子山村,村里七十岁以上老人,他都熟。村里石、常、叶、张四大姓,没有他陈主任不认识的。

“常立业。”

翟丹回答,常家是这座房子的原房主。

“这个地窖是本村常家祖上留下来的,据说挖了三四代人。山上的土质特别硬,铲刨起来,异常费劲,每一代人都往下挖一点,越挖越深,但是无论怎么往下挖,下面还都是土。”

“往下挖还都是土?你确定?”

“确定!不信你们专家组都可以下去实地看看。”

几个老专家开始兴奋了,又要争着下去。

翟丹感觉:跟聪明人打交道,特别舒服。

许多时候,话不用多说,只给一点点小小提示,人家就全明白了,甚至比你还通透。

但考古队不是每个人都是聪明人。

一个扛探测仪的人不解地问:“往下挖还都是土,这和找主墓有什么关系?”

没人理他,几个老专家争着下到地窖里去了。

陈主任走过来,对着那个人的脑袋,狠狠敲了一记,开启了教育不开窍之辈的模式。

“你这个榆木头疙瘩脑袋,真不开窍!都这样了,还不明白?”

“明白啥啊?”

“那我问你:这座山,以前叫什么山?”

“石子山啊。”

“为什么叫石子山?”

“漫山遍野都是石头。”

“那还不明白吗?”

“陈主任,我还是不明白你的意思。”

陈主任看他这么不开窍,又在他脑袋上敲了一下子。

“那我再问你:这个山的构造是什么?”

“石灰岩和泥质页岩。”

那人对山体的构造倒是如数家珍。

“外表最深土层,覆盖是多深?”

“山上覆盖土层最深是一米五到两米。”

“就算土层最深是两米,那这里怎么会有一个五米多深的地窖?而且地窖往下挖还是土,不见石头?”

扛探测仪的人突然瞬间开了窍。

他的脸上,开始血往上涌。

“我明白了!这是汉墓上面的夯土层!”

扛仪器的手,开始颤抖。

“不会吧?难道——找了十年的主墓,就在这下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