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六零女人也能干基建 > 第11章 劈出头一板斧

第11章 劈出头一板斧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六零女人也能干基建!

工程队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铁道兵。

铁道兵有一百多人,确切地说是关连长带的兵有一百多人,他们承担了技术活和最苦最累的活,比如沿途的测量、勘探、爆破、铁轨对接等。

但这一百多人分成了两部分,前头勘探、测量、绘图占一大部分,有时候一走就是十几天,有三个炊事兵,炊事兵跟着他们走;

后面干活的是一小部分,这部分人常规也就二三十个人,跟着大灶吃饭。

二,修路工人。

修路工也有一百多人,由关队长带队,是主要的重劳动力,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劳动,比如垫路基、铺枕木等,这些人全都在大灶吃饭。

三,民兵和劳力。

这部分人的数量根据工程难易程度确定,以县为单位,随走随换,人数较多,少时也有二三百人,多时能有上千人。

这些人除了工钱,还有每天半斤成品粮的补助,吃饭问题自行解决,或工地上开大火、或家人送、或自己带。

所以大灶上吃饭的一般有一百五十来人。

中午需要炖菜,所以队里每天安排两个帮厨;早晚都是稀饭加饼子或窝头,两个厨娘,够了。

其实最麻烦的就是择菜,野菜,干叶子多;地里种出来的菜,虫眼多。比不得后世大棚里出来的那样棵棵整头正面。

说起来,工程队的伙食已经比许多人家好很多了,在这个不少人都饿出了水肿病的年月,这里每人每顿还能吃上一个鹅蛋大的杂粮饼子。

只是,这饼子做的嘛,太差强人意。

两位厨娘,一个三十多岁细高条的嫂子,姓孟,麻苏月叫她孟嫂;一位四十五六岁中等个头、方脸、长了半脸雀斑的婶子,姓高,麻苏月叫她高婶儿。

两位都是当地公社推荐来的,某某家的亲戚,平日奉行的原则是:做熟了、吃进肚子里了,就行。

然而,这杂粮死面蒸熟后的体积比生面还小。

质量上不能让人吃饱也就罢了,视觉上好歹让人看饱啊。

别笑,这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比如同样一斤面蒸出来的死面饼子和发糕,死面饼子有碗口大,发糕却有一个小盖帘那么大,看一眼,你觉得哪个挡饱?

再说这死面杂粮饼子又死又硬又干的,口感也差啊,对不对?

做个酵头能有多难?在鲜活酵母发明生产出来之前,谁家蒸馒头不都是自己做酵头?

跟高婶儿和孟嫂提了一嘴,两人都不接茬。

麻苏月明白,人这是嫌麻烦,死面多省事,加水一和,揉一揉、团一团,蒸笼上一拍就完事。

发面不行,你得发、得醒,费工夫、耽误时间。

麻苏月打算自己把酵头做出来。

还记得前世的母亲做酵头的情形,母亲称它为酵引子,一次做出来半布袋,姨妈拿走点,姑妈要走点,都说母亲做的酵引子蒸出来的馒头香甜。

麻苏月也学会了。

两位厨娘连她的建议都不听,就更不可能支持她的工作,别说搭把手,就连想借块蒸笼布都不给。

呵呵……这是坚守阵地呢,担心她抢了她们的活,更担心她这一天三顿一条一目的记账会影响到她们什么。

麻苏月多一句都不言语,笑一笑转身就走,不就是那点小算盘?你们使劲打,我不看也知道结果。

曾经,超市员工食堂的人和事,可比你俩这水深多了。

至于酵引子,你们不同意我就不做了吗?我做不做需要你们同意吗?不过吹个风而已,能闻风而动当然好,不能,就等着被风裹挟了走。

李婶儿家有嗷嗷待哺的孙子,孟嫂子家有三个饿的吱哇乱叫的孩子,邓队长心善,关连长是子弟兵,能帮的绝不含糊。

但情是情、理是理,粮食更是公家的——

从地方上征调的民兵和劳力好说,按工发钱,一个工多少钱,多少活一个工,有专人管、有专人记,不会出错,也出不了错。

做饭上就不好说了,一群大老爷们儿,哪知道一斤面能出多少饼、一锅粥该下多少面?

稀了、稠了,多了、少了,一句手上没把好准头就过去了。

然后,干活的人都打完了饭,锅里还剩下的就装进两位厨娘的瓦罐里了。

若都是稀饭也就罢了,关键那面疙瘩还偏偏爱沉底。你说是不是很好笑?

两位领导知道也没办法,他们总不能再把面疙瘩给捞出来吧?农村妇女的嘴可是能把黑白说颠倒的,影响还要不要了?与地方的关系还处不处了?他们的工作还做不做了?别的不说,只他们口粮一项靠的都是地方支援。

这就是两位领导的为难之处,所以麻苏月就应运而生了。

一天的观察下来,她明白了两位领导把她摁到这个岗位上的目的:当枪。

让她这么一个能说会道会算账、眼神也好、又有点虎劲儿的小丫头,联系和团结同时平衡与地方上的关系,尤其是吃食采买和伙房这一块。

为何找个小丫头?人小,说错话做错事好找补。

麻苏月不等领导明说直接意会,将第一板斧劈向了伙房。

当天晚上等两位厨娘下班回家后,她就和仓库保管员一起,给各种面来了个大混合。

什么十瓢瓜干子面、十瓢玉米面、五瓢高粱面,反正是要混合了吃的,那为什么不提前混合好?

再说了,我哪知道你的瓢是平还是尖?

我只要你别到月底全给我剩下瓜干子就行!

接着,麻苏月开始过称,开始计算,先分摊到每天,再具体到每顿,把每顿要用的东西直接用重量衡量。

定量、变量全考虑进去,甚至连周末或者节日的加餐都做了详细补充,必保粮食能吃到月底,且不是饥一顿饱一顿。

别想昨天稀了今天稠、明天多了后天少。

若是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不会做饭。

都是从七八岁就开始爬灶台的人,多少人吃饭、添多少水,心里没数吗?

没数?那对不起,我们换人。

至于维护和平衡关系——

好办。

麻苏月明确说:饼子和窝头论个蒸;稀饭,大伙盛完后锅里剩下的不许超过四碗。

四碗,两位厨娘一人一碗,每人还可以带走一碗给自家孩子。

我给你留出适量的鱼了,你要再去河里另钓,对不起,那就不好意思了!

两位厨娘在麻苏月背后咬牙,把蒸笼布摔得啪啪响,小蹄子、死妮子的一同混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