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三字经》余波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请不要逼我做神仙!
院长找到认识的官员。
将这本《三字经》呈了上去,向对方说了自己的担忧。
院长关于张天的消息来源,主要来自于市井,无法第一时间接触到朝廷的情报。
信息经过普通百姓,以讹传讹,传了几次,信息已经严重失真了。
张天逛街的时候,听到说书人讲自己的故事。
不但将粘罕的军队多加了几十倍,更是将五百勇士说成十万天兵天将。
打仗之时,各显神通,雷电、风云、飞沙什么的全都出来了。
甚至连后来才收服的小短腿,都提前加到襄阳城一战中去了。
倒不是没有消息比较可靠的说书人,想认认真真讲张天的故事。
毕竟,张天一路来的故事,已经极其神异了。
奈何,市井百姓不喜欢听呀。
你这边老老实实讲“五百勇士”,出城门还要骑马,不够过瘾呀。
甚至会有人起哄道:“说书的,你这边勇士只有五百凡人,怎么能对抗天金国的五十万大军?”
“对对,隔壁昨天讲的,可是仙人带着天兵天将,从天而降,将天金国打得落花流水的。”
“听说还有一条蛟龙助阵,听着就是过瘾。”
“算了,还是去隔壁挤挤吧,那边听着过瘾……”
眼看着听客越来越少,说书人无奈,只得开始对飙模式。
开始时本来说天金国来了十万大军,听着顺口又霸气。
对面一听,不行,自己得加,一路加到百万大军。
再多就不好乱加了。
这个数字已经严重失真了,而且,数字再大,听客就不会数数了。
那五百勇士自然也是,从凡人一路升级,最后变成了十万天兵天将。
张天在皇宫内带着皇帝和史尚书天上一游,本来挺简单的一件事。
结果到了说书人嘴里,已经演绎成几十回的“天庭一游”。
什么三清四御、玉皇大帝、仙女嫦娥都出来了。
若是有人不信,马上就有人甩出一篇“重磅炸弹”——史尚书亲笔写的《九霄仙游记》。
史尚书为了纪念这次天上一游,字斟句酌,用了很多想象和假借的手法。
有点像李白所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那些天上众神明明一个没见着,却以想象的手法写了一大篇,想表现一种缥缈虚无、飘飘欲仙之感。
这篇《九霄仙游记》,当时在地面的百官早就等着看的。
所以,一出来大家就争想抄写、传诵,几乎有点“临安纸贵”味道。
等传到说书人手里,自然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素材了。
百姓听仙人之事,感觉很遥远,有些朦胧的距离感。
史尚书对他们而言,已经犹如天一般的存在,他都作书证实了,那仙人还能简单得了?
就连在襄阳城外石家村一事,都被说书人演绎得无比夸张,说张天与僵尸战斗了七天七夜,打得天崩地裂……
那官员收到院长送过来的《三字经》,抄录一份,马上向上级呈了上去。
但他没有将院长担忧转达,说张天不惜名声,恐别有意图。
他毕竟是在临安府为官,消息来源比较可靠。
知道以张天的本事,根本没必要弄这些小手段。
《三字经》层层上送,很快呈到安佑帝手里。
专门在朝会上,与百官讨论。
但凡是读书人,尤其是家中有后辈正在读蒙学的,深知开蒙有多难。
因此结论很一致,就是可以在全国推广。
只是,有一个问题。
史尚书道:“皇上,那印刷之时,这署名是写张公子,还是写那王应麟?”
写书的人说自己不是作者,真正的作者还未出世,需要等两百年。
从古至今,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若是其他人,肯定知道是“假借”后世之名来掩盖什么。
但在张天身上,他们却不敢往这方面想。
他们相信张天的话,问题是,如今全国推广,却要考虑到各层读书人和百姓的看法。
署名上说是两百年后之人,皇帝他们不敢喷,但百官,尤其是蔡丞相,怕不得被给骂一句“奸臣”!
蔡丞倒无所谓,自己债多了不愁,反正自己在民间的名声已经低到了谷点。
目前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安全致仕,给家族留下一个机会。
而这关键就是皇上或张天。
于是,淡淡道:“皇上,既是张公子笔墨,我等不宜胡乱揣测。”
“不如,就照原文印发,首页不署名,尾页留存关于作者来历的原文即可。”
安佑帝一听,觉得这个方案好,点点头:“可。张公子之书,不必学凡书范例。”
看着那“王应麟”的名字,安佑帝起了一点爱才之心。
可惜隔着两百年的时空,如今却是见不着了。
于是,吩咐皇家档案,将此事记录进去,等两百年之后,再去寻找这位大儒。
但百姓又不是傻子。
见此书流行了两百年,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就是仙人预言的大儒“王应麟”?
因此,两百年后。
庆元府鄞县但凡王姓之人,孩子几乎统统都叫“王应麟”。
甚至,有很多人家干脆连女孩也叫这个名字。
《三字经》上面又没有说是男是女,万一是位女先生呢?
更有甚者,有人专门从外地搬来庆元府鄞县居住,又是叫“王应麟”。
导致庆元府鄞县成了第一大王姓之城。
等到两百年后,朝廷翻出皇家档案,想派人去寻仙人预言的大儒。
结果在鄞县随便喊一嗓子“王应麟”,整条街的人都“哎”的一声回应。
声音此起彼伏,仿佛到了回声谷里似的。
这可把使者给急坏了。
又紧急翻看最初的原本,想找找仙人有没有提示,那“王应麟”取的是什么字?
可惜,张天来自后世,对“字”什么的不感兴趣。
按照习惯,为了以示亲近,他叫徐闻应该叫他的字“文博”的。
但张天可不管这些,都是直接叫名字的。
反正也没人敢纠正他,认为是仙人不通人间习俗。
因此,抄《三字经》时,不会将王应麟的字也抄上去。
最后,这桩悬案,也就不了了之。
受此影响,朝堂和全国各地,多了好多读书人、官员,都是叫王应麟,有才华的也有不少。
导致大家纷纷猜测,谁才是仙人预言的“大儒”?
为此,还引起各自的粉丝骂战,成了文坛史上的一大奇观。
…………
此乃后话,就连张天也不知。
此时的张天,开始无聊起来了。
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在全息图上模拟维修补给舰,绝大多数损伤都已经有了方案。
就等核燃料提供,就能够开始正式维修了。
剩下的时间,看看资料库里的电子书和视频。
但是,资料库再丰富,也代替不了上网,弥补不了跟人沟通的遗憾。
苏儿每天上学,早出晚归。
徐闻开始全力准备科举,每天都出去找傅瑾瑜等学子,也不沾在张天身边了。
铁东每天苦练刀法,加上本来话就不多,张天跟他也没太多好聊的。
其他的人,就更说不上话了。
张天感觉了深深的孤独感。
回想那些领先整个时代之人,应该也有着一模一样的感受吧?
既然无聊,张天只得时常去西湖溜达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