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朕要做个爱民之君!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开局保下岳飞,启昏君逆袭之路!
朕要做个爱民之君!
听完赵鼎的贷苗法解释以后,赵构心中蹦出了要做爱民之君这样的一个念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历代君王都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
如果没办法做到爱民如子,则开创盛世就是一句空话。
“依赵卿之间,变法之中的方田均税与市易均输之法是为何解?”
“回官家话,方田均税乃是将全国所有土地清丈,将所有荒地与无人之地全面核查。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同时能够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与财税收入,也能让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至于市易均输之法则是设置市易务,官府出钱收购滞销之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此为贱买良卖。此法可限制大商人对市场之控制,可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朝廷的财税。各地可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此法可降低朝廷支出,减轻了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之盘剥。”
赵鼎的回答向赵构清楚的表达了土地与粮食的关系,货物买卖与运输囤积的关系,基本上是看到了此时宋朝的问题之所在。
“那么此革新变法中的流民安抚之法,不知道赵卿是打算怎么安抚?”
赵构把整个折子看得很细,同样也问得很细。
“流民安抚之法臣之前和官家禀告过,乃是希望北境汉民不为金人所掳,不为金人所用。引北境流民回归让其有家所归有田所耕,更是能够为朝廷纳税应征,此事乃是一举多得的好法子。”
“至于怎么安抚,臣以为在京湖、江淮和川陕三地设立流民安抚司,各地宣抚司配合流民回归,无论男女老幼登记入册。工匠则仍归于工匠,农人则仍归于农人。让工匠有施展之机,让农人有可耕之地。”
此时赵构与赵鼎两人都非常清楚,国力的体现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人力。
人力如果充足,则土地的开垦和粮食种植会非常充分,战争中士兵的消耗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充。
而北境的汉民不愿意被金人所统治,只要南方有地可耕,有饭可吃,自然愿意回归到南方宋境。
“如若北境汉民能够大量到我大宋,则人力充沛,大事可期。此时须得速速着手,不可贻误时机!”
赵构听完觉得流民安抚之法非常可用,并且非常可行,也希望能够尽快实施。
“流民安抚事宜臣举荐一人,恳请官家允诺!”
赵鼎见官家此时在兴头上,便不失时机的举荐。
“卿举荐何人?”
“臣斗胆举荐朱胜非,如有冒犯天威,还请官家赐罪!”
赵鼎一边说着,一边做着低头跪拜之态。
朱胜非是何人?
绍兴二年便是右相,彼时赵鼎是参知政事,两人配合默契,同样是妥妥的主战派。
并且此人因为在相位之时积极主战,支持岳飞而逆了龙鳞,后被贬谪,一直再无入朝机会。
此时赵鼎重新举荐朱胜非入朝,虽然只是流民安抚之事,却同样可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既能参政议政,还能出谋划策。
“哦!是他……”
赵鼎的举荐让赵构陷入了思考之中,重新启用朱胜非本身并无太大不妥。
因为此人无论是人品还是才能都是非常不错,并且曾经作为右相主持过朝政,区区流民安抚之事肯定是不在话下。
赵构忧虑的是整个朝堂赵鼎的人逐渐增加,并且很多都慢慢趋于核心位置,长此以往整个朝局会不会失衡。
虽然赵鼎是忠臣不假,但是整个文官集团如果步调一致,则会对皇帝的权力产生牵制作用,对于自己的权威肯定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赵构迅速从思索中反应过来,流民安抚毕竟只是临时事务,并且需要外放到三大前线,因此会朝局的影响不会太大。
况且朱胜非年事已高,过几年功成身退,体面致仕也就罢了,能够人尽其才也不错。
“朱胜非有宰辅之经历,为人处世颇为老到,处置流民安抚之事乃是大材小用,朕准了!”
赵构觉得自己的思量非常准确,并且此时革新变法需要对赵鼎有绝对的支持,因此这样的人事安排自然是能够应允。
“臣感激涕零,谢官家恩准!”
“赵卿,你要明白,变法革新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变法策略的设置,一个是变法用人的安排。朕对你绝对信任,自然对你举荐之人也会绝对信任。只是你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番厚爱!”
“臣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鼎见官家如此信任自己,感动得热泪差点夺眶而出。
“好啦好啦,你们这帮酸文人,动不动就是死啊死的,朕要你们为朝廷好好干事!这限制科举和增设武举又是何意?”
“科举是要义乃是为国纳才,如若制度腐败,科举士子只为升官发财,只为衣锦还乡,不为忠君之事,不为忧国忧民,则科举之事毫无必要。”
赵鼎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归根结底讲到的是宋朝的科举的众多弊端。
比如科举的中举士子都要有恩科,朝廷会为其补官缺,也就是中举的都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官。
比如科举中的腐败,大多数都是官官相护,导致贵胄子弟一脉相承,而优秀的寒门子弟则没有机会。
比如科举士子的初衷,大多数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衣锦还乡,而并没有真正的想要为国分忧。
“我朝初始便有武举,然逐渐停滞,导致文官远胜于武将,自然也就无法文武兼备。官家欲中兴大宋,正是需要摒弃重文抑武之国策,而文武兼备才是出路。”
赵鼎讲的武举的停滞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重文轻武所致。由于武举的停滞,导致武将人数和储备极度缺乏,最后在靖康之变之时的武将不足而文官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