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有一座穿梭门 > 第39章 殿试与修路

第39章 殿试与修路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有一座穿梭门!

修路是需要大量水泥的,就目前来说,汴州城的水泥产量远远不够,汴州到神州,途经荆州,这路途可不算近。

打造出这样一条耐用水泥路,对于中央、地区来说,绝对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同样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对于即将开战的大庆来说,并不是一件慨然领诺呢事情。

但待到路修成之后,对于三州而言,获利肯定是远远高于消耗与保养的,不过这是长久来看的,短期内的回报并不多。

但只要有人愿意承担费用,朝廷是非常乐意的,正所谓建设庆国、人人有责,而且这等利国利民的建设大事,必然能让出钱之人名垂青史。

苏宁并没有想设置过路费,而且这路他也不是为了盈利去修建的,这条路虽是苏宁修的,但被征用是迟早的事。

但朝廷能不能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苏宁派遣不少人前往去往北边,呈一条直线分布。苏宁工厂聚集着许许多人,他们正学习调制水泥、铺路、保养等等知识,修路已经在徐徐展开。

修路必须要趁早。如今天气正好,阳光充裕,正是修建水泥路的好时间,若是等到阴雨季节,那一切也就泡汤。

如果仅仅靠着一批人从头修到尾,那是十分慢的,所以苏宁一边培养人才,一边分配修建路段,让这条路上不是两处开花,而是多处开花,同时进行。

苏宁沿途以村、镇为单位,派遣人才前去开设水泥厂,并令他们负责这一段路的修缮与保养。

唐文江应该很快会下达政令,要求严格配合相关修路事宜,这免费修路的大好事,他必须大力推崇。

苏宁自是想要快些修建完毕,并且投入到使用中,就集思广益,让工匠们设计出不少能够提升速度的工具,例如说超长的滑轮滚筒,省力的同时,又可以快速的将路面推平,既加快了修路的速度,又为路面的平整性提供保障。

这路不仅要宽敞,还要平坦,不然飙车时翻车,那就不太妙了。

关于修路这事,通政司的小吏快马加鞭,日以继夜的赶往京城汇报。

终于在一周后,来自京都的政令向南颁布,令沿途的各个地方,一定好好配合汴州城那边修路行动。

这事情汇报上去,自然是以苏宁和汴州城的名义,是苏宁伙同汴州城愿意自费修路,这样汴州城也能跟着沾沾光,苏宁的锋芒也不至于太盛。

只在一周内,苏宁就已经将汴州境内的路段铺好,而派往荆州、神州路段的那些匠人们,也带着银钱去负责地段建设水泥厂,并且也已经投入生产了,配合汴州境内的施工队,一同往上修筑,不日之后便能成功。

并且苏宁还招募大量人员进行碾平、看护、以及保养工作。这保养就是定时洒水。

不过苏宁突然间突发奇想的想到,如果他从我的世界中拿出一些方块建材会不会成功呢?

一号突然出现,打断苏宁的想法,他略做思考的说:“理论上,这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路途遥远,一块块的铺,那你得铺设到猴年马月,所以不建议这么做。”

苏宁无语,如果他早点想到,那地下室的建设,只需投几个方块不就行了,还用费上这般大的劲。

………

修路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估摸着修建完毕、养护、再到投入使用,还需要两月左右。

修建一条水泥路,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投入使用,虽然看上去风干的很快,但它的初凝到终凝,要14天~28天左右,才能达到理想的强度。

苏宁在汴州城以修路事宜为由,拖沓将近六七天左右,最后还是准备出发。

夏天已到,天气变得炎热起来,那将会有更大的商机、更大的市场在等着他,他也欣然前往,将京都风云搅浑,用他的产品俘获京都人心,收割京都财富。

同样,还有更大的阴谋在京都酝酿。

苏宁商业建成所造成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汴州地界的粮食减产,致使许多佃农弃田转工,这是他唐文江不能接受的。

但好在目前苏宁的辐射影响范围还不大,所以将苏宁召集进京,绝对是大利大好的政策。

殿试距离此时,也仅仅只有两三天左右,苏宁乘坐马车慢悠悠过去,少说也得十数日才能到。

要是有着一匹快马,夜以继日的奔袭,也就只有两三天的路程。若是作息规律有序,不着急赶往汴州,骑着快马,前往汴州城则需要七天。

但是苏宁显然并不想这么快去到京都。他在磨洋工,慢悠悠的乘着马车过去。

还记得临走时,在汴城泗水河畔桥头。

秦凡、陈忠祥、林家、王家、许家家主都来相送。

秦凡笑着拍着苏宁的肩膀,祝贺道:“届时定要好好回来,我们好好吃酒。”

陈忠祥紧紧盯着苏宁,良久无话,最后还是艰难张开嘴:“一路珍重,安全为上,定要完好无损的回来!”

几家家主畏畏缩缩的祝贺道:“爷鸿运高照,届时定然荣归故里。”

林轻语、林轻柔依依惜别,十分不舍,林轻语眼眶微红,已然湿润,看着这让她次次惊艳惊喜的苏宁,低落说道:“一定要去吗?”

苏宁点点头,认真说道:“我有不得不去的理由。至于家中产业繁多,如今你全盘接收经营,切莫让自己太过劳累。”

柳枝纤纤深绿透着斑驳微光,细叶精裁映着万般容颜,泗水桥头旁,送别渐近尾声,车轮簇簇声音响起,马车逐渐消失在远方,与天边融为一体,直至不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马车缓慢行驶在道路上,朝着暮色突然牟足了劲,加快不少速度,原来是希望能够快些抵达小镇,找个歇脚的地方,好生休息休息,度过这生机盎然的夏日夜晚。

苏宁是没有同蓝瑞一起去的。

接到圣旨之后,蓝瑞就迫不及待的出发,快马加鞭似的奔向京都,早就在七日前就已经走了,想必已经行至京都。

又过两日。

苏宁还慢悠悠的行在路上。

而另一边的京都,正准备着殿试。

殿试倒是无须担心,就算才疏学浅,比不过别人也无妨,他们已经通过会试,已经成为贡士,而会试无法通过,恐怕就要面临罢落的境地。

一旦闯入殿试,无论好坏,皆有名次排名,无非就是高低不同罢了。

殿试监考人员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还是由着内外一批重臣辅佐评阅试卷,而殿试也是只考策问一场,成绩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合成三鼎甲,其余则被泛称为进士。

今年的殿试题目唐文江和翰林院商量许久,最后还是以如何安定边疆,如何治理各州府为题。

到了如此高规格的考试,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有官做的,只是殿试的名次,决定能不能一飞冲天,直上云霄。

倘若真中了前三甲,可直接入朝中工作。策论这方面,万一考到自己擅长的,也说不准灵光一闪,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千言,说不定就中了呢?

唐文江并没有亲至考场,只是朝中重臣代为监考。

考生入场,拿到题目后。他们在一个一个隔间内,有些考生思考的正深,久久不曾提笔;有些考生则展露微笑,蹭蹭下笔如有神助;有些则是写了又改,用掉了不少纸。

这也得益于苏宁的纸,卖到京城,低价且好用,受到疯狂的追求。

而何荣光只浅浅的思索一番,便洋洋洒洒写下,从右边向左边,一排接着一排,字体精美,言之灼灼,有理有据,观点新颖。

一段时间后,他终是写完,收起笔来,犹如一气呵成一般,未曾有一字错误。

那答卷看上去更像是一副写满文字的画卷,如果不出意外,这份考卷应当是最为优秀的,那些评阅人看到应该是非常满意。

字好、工整、美观,像精心雕饰的画卷一般,其中提出的治国之言,更是说的透彻,且安定四夷的思想也是大创新,足够让人眼前一新。

夜色如期而至,殿试已近尾声。

对于胸有成竹之士,就是等待结果,等待好消息的时间。此时何荣光沐浴着夏夜晚风,开开心心的去往住处,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

迎着晚风对着月,心中十分畅快,不由想到:“父亲,儿的理想,何家的荣光终于要再度重燃!”

同一个京都,参与殿试们的贡士们心情各有不同,不过木已成舟,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再后悔也于事无补。

常家已经摆好宴席,庆祝自家孩子高中进士,并向着另几家显摆。

不管是豪门还是寒门,能进入并参与殿试,考上进士,那都是千年荫得,祖上保佑的结果,是值得开心的。

进士排名,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之物。

苏宁仍在另一边晃晃悠悠的行进着,脑袋里不知道在想着挣钱大业。

天气渐渐炎热,做什么赚钱呢?

.........

殿试结束第二日,重臣齐聚一堂,与皇帝共同阅卷。

那唐文江的眉间,看起来算是英武,年轻时一定锐气十足,不过在时间的摧残下,他确实是老了,远远不及当年。在经历过太子失踪甚至丧生一事后,让他备受打击,他更瘦了,变得更显风霜。

甚至更加独断专行起来。

突然有个双鬓雪白的老头大笑着说道:“此乃大才,陛下最近不是忧愁夏日北境之战,该如何处理那些蛮夷呢?这篇策论就非常之好!能够快速缓解战后的损失与压力,使得我方能够快速破除那时的不堪之局。”

说完便有大臣拿过去给唐文江看了,确实新颖,也确实极高,极其巧妙,并且非常值得去使用,看后有一种豁然顿开的感觉。

唐文江对着面前那白发老头疑惑问道:“文师,此举可行否?风险收益安能平衡?会不会太过冒进!”

文晟是三朝元老,更是唐文江的老师。他的年岁之大,早已经过了退休时刻。他那满头白发,足以彰显他的丰富阅历与经验,他精神烁烁,浑身精气神十足。

文晟笑着回道:“像对这些蛮夷之地的态度,古往今来都是“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或是“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更有甚者是“谨守祖业,不取域外之地的思想”。”

“但总的来说,这些思想就是—攘外必现安内,治理好中原地区,周围的小国也就信服了。”

“而何荣光的这篇辩论就提到,面对大国要保持贸易来往,打造出垄断的产业,推出庆国独有之物,让其离不开这个,通过经济贸易慢慢控制住命脉所在,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步。”

“这是对于大国,对于小国也同样适用,甚至是效果更佳。特别是琉璃、珍馐、美酒或是一些新奇的物件,以此建立贸易关系,换取牛羊等牲畜。”

“至于那些好东西,现在不正如雨后春笋一样再持续不断的冒出来吗?”

“掌握这些东西,就足以牵动着他国的经济命脉,使其乐享其中,安于其中而浑然不知!”文晟扶着胡子感慨道。

“何荣光的这份见解的确独特,我们不妨一试!”其余众臣纷纷表露道。

除此之外,何荣光其他的一系列建议也让众人惊叹。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治理边关时,要宣传儒家文化,更要设立地方吐司,更是要以地方而制地方,收买一部分人,让他们一个唱黄脸,一个唱白脸,届时中原人出来救场,使其对本土官员信任度降低,并使得大部分人信任中央调任官员。

关于宣传儒家文化方面,没人愿意去怎么办这一点,何荣光也提出很好的建议,只要举人在那地,待够三年且地方官员考察觉得效绩很好,就授予进士出身。

此外就是关于治理地区的一些策论,洋洋洒洒,用语流畅,不攻辞藻。却蕴含至深大道,当授第一,状元出身。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